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传记 第6课 罗曼·罗兰(节选)练习 粤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罗曼·罗兰(节选)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对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________,活泼轻松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

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________。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

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

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________,反对滥杀无辜。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

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

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________的。

虽然他写的是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

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远见卓识相辅相成小肚鸡肠自成一家
B.远见卓识相得益彰睚眦必报自成一家
C.真知灼见相辅相成小肚鸡肠与众不同
D.真知灼见相得益彰睚眦必报与众不同
解析:选D。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结合“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分析,选用“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结合“做到互为启发”分析,选用“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

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

结合“《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分析,选用“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

结合“虽然他写的是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

故选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个标志。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个标志。

解析:选B。

A项、C项,都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C项,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项,“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B.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解析:选C。

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构成“不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故选C。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溃.败/反馈.狙.击/沮.丧歌曲./曲.突徙薪
B.奔.放/投奔.选择./择.菜殷.红/殷.切
C.洋溢./谥.号船舷./弦.歌果脯./胸脯.
D.凯.旋/觊.觎淬.火/憔悴.强.劲/强.词夺理
解析:选B。

A项,分别读kuì,jū/jǔ,qǔ/qū;B项,分别读bēn/bèn,zé/zhái,yān/yīn;C项,分别读yì/shì,xián,fǔ/pú;D项,分别读kǎi/jì,cuì,qiáng/qiǎng。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

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

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

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

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

”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

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

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

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

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

”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

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

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

”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作《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

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

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

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

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

“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

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

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

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唱片发行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
行吟歌手的传统。

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垮掉的一代”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解析:选C。

“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

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

B.《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

从此鲍勃·迪伦不再热衷反叛文化运动,被视为民谣的叛徒。

C.诗歌和小说不受歌词长度限制,因此引起了鲍勃·迪伦浓厚的兴趣,他也因此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D.60年代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而他不再创作抗议歌曲,因此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解析:选A。

B.概括原文“《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可知,选项时间不对,鲍勃·迪伦是在创作了《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之后不再热衷反叛文化。

C.“诗歌和小说不受歌词长度限制,因此引起了鲍勃·迪伦浓厚的兴趣”属于强加因果。

D.“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是在70年代末,“嬉
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

7.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

②“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潮流,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或者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三、语言表达
8.把下面的四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

可以增删个别词语,所给语句的信息要点不能遗漏。

①罗兰的童年,是在勃艮第的田野里和开阔的峡谷中度过的。

②他的中学时代是在喧嚣的巴黎街道上度过的。

③大学时代是在似乎是真空的更加狭小的天地——高师的学生宿舍里度过的。

④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以免他们受到诱惑。

答:
解析:此题考查长短句的变换。

四个语句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作为主干,把其余的三个合理地转变成主干的修饰限制成分。

答案:在勃艮第的田野里和开阔的峡谷中度过了童年、在喧嚣的巴黎街道上度过了中学时代的罗兰的大学时代是在似乎是真空的更加狭小的与外界隔绝的以免使他们受到诱惑的天地——高师的学生宿舍里度过的。

9.仿照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另选作家作品,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名人的不凡历程;我来到___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我来到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仿写,要注意所选作家的国别、作品人物和情节的对应。

答案:(示例)(我来到)英国(听到了)斯威夫特在叙述格列佛多次航海中的种种奇遇(我来到)俄罗斯(听到了)高尔基讲述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艰辛生活
10.右面是我国“巾帼志愿者(Women Volunteers)”的标志(原图为红
色),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答:
解析:解答徽标的图文转换题,首先描述画面内容,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注意联系徽标中的标题,中英文字字母的大小写、首字母缩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和事件等。

然后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寓意说明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标志是字母“W”变换组成紧密相连的三颗心,又是“女”字的变体,“W”好似相挽的手臂代表“友爱和互助”,三颗心象征巾帼志愿者的爱心。

11.请写出下面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与火爆,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的,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

答:
解析:画线的语句采用了比喻的说法,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了“炒作”的作用——可以“香”也可以“焦”,去掉比喻换成平实的说法即可。

答案:当下媒体的炒作对于一个人的成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火的新闻炒作,往往会使一些明星成为“流星”,昙花一现,随风而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