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树市高二生物上学期周练试题(53)(10、11、12班)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哪一项属于种群()
A.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 B.一座山上所有的植物
C.一块稻田里所有的稻 D.一棵树上所有的昆虫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迁入率和迁出率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都属于较为理想的抽样调查的对象
B.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由于不容易捕获,所以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C.取样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
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不正确的说法是()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5.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
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7.如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
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9.鼠害一直是生态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下列有关控制老鼠种群数量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适当放养老鼠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B.严密储存食物,降低环境容纳量
C.最有效的方法是杀死老鼠将其数量降低一半
D.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降低老鼠的出生率
10.右图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
性别比例=1.0)。
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女
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
变化规律的是()
A.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增长率一定更快
B.设A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ay
C.若B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
D.若A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生出的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
100 50
0 生存率(%)
卵 → 成虫
甲 乙 丙 11. 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 .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 .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 .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 .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12. 某种一年生植物,初始种群有5个个体,每个个体产生5粒可育种子,当年亲本死去,若按此生育率计算,第四年该种群有多少个体(成年植
株)( )
A .53
B .54
C .55
D .5
6 13. 生态学家高斯(Gause )在0.5ml 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将此数值定为K 值。
关于K 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高斯实验得到的K 值仅适用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
B .高斯实验得到的K 值也适用大草履虫在其它培养条件
C .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 值相同或近似
D .相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 值有可能不同
14. 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
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
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乙、甲、丙
D .甲、丙、
乙
15.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
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右表),均获得了“S ”
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 ”型增长
B .4个试管
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 值
C .试管Ⅲ内种群的K 值与试管Ⅱ不同
D .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16. 运用昆虫激素防治有害昆虫,其优点是( )
A .干扰雌雄虫间的交尾
B .预测、预报虫性的发生
C .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D .缩短灭虫的时间 17. 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 ”型,达到K 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 值总是
固定不变的
C .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18. 下列关于种群增长规律方面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池塘养鱼中,最好当鱼的数量达到K 值时再进行捕获 ②尽量限制家鼠的生存条件以降低家鼠的K 值
③适当降低淡水蟹的放养密度可以使蟹的体重增大,提高价格档次 ④为了控制害虫的数量,可以增大农药使用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9. 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
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
年龄(岁) 甲(百万) 乙(百万)
≥70 1.9 17.8
60~69 2.7 15.4
50~59 3.8 21.5
40~49 6.5 38.4
30~39
9.7 39.6 20~29 13.8 36.2 10~19 17.4 37.6 0~9 29.7 38.4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
个) 10 5 5 10
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20.“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
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
(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
捕获数 /只标记数 /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
初捕32 32 14 18
重捕36 4 18 18
⑴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
⑵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
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⑶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____。
⑷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
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_____。
21.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
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不同、同一)种群。
⑵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⑶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
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够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相同、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____。
22.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
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⑴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
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⑵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__。
⑶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
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⑷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
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
酵母菌总数。
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⑵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_________
(需要、不需要)重复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一个小方格
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樟树中学高二10、11、12班生物周练53(2012.12.19)答案1~19 CACDC DABCC BBAAB CBCD
20.⑴ N=Mn/m ⑵ 144;高⑶ 8/9(或32/36)⑷ 2.5﹕1
21.⑴同一⑵群落⑶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
22.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
⑵ b;环境阻力(或资源或空间有限);55亿⑶ 1.96
⑷延长时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
降低人口出生率
23.⑴环境中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
⑵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需要;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⑶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增大稀释倍数
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pH或、溶氧量等)的变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