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味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胆汤加味临床应用
徐彩凤
【摘要】温胆汤为清热化痰降气常用方剂。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胆寒。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乏等症。
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病
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
笔者根据异病同治之治则,将其用于卒中后抑郁、头痛、失眠、眩晕症等,收效颇佳。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2页(P846-847)
【关键词】温胆汤;卒中后抑郁;头痛;失眠;眩晕症
【作者】徐彩凤
【作者单位】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00
【正文语种】中文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
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
胆为清净之府,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而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而生诸症。
笔者近年来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取得了
较好疗效,举例如下。
1 卒中后抑郁
李某某,男,67岁,于2011年4月患丘脑出血后遗留左侧肢体麻木。
经治症状
减轻。
一年后复发。
伴心烦,胸闷恶心,纳呆,失眠多梦,左侧肢体时有烘热感。
查体:精神差,焦虑状态,左侧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力正常,双膝腱反射正常,左
巴士征(+),舌红苔白腻微黄,脉弦。
诊断:中风后遗症,郁证(气郁痰阻,痰热内扰)。
予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治疗。
温胆汤加味:法半夏 12 g,陈皮 12 g,茯苓 15 g,枳实 10 g,竹茹 12 g,郁金12 g,炒栀子 9 g,炙远志12 g,甘草 6 g,生姜3片,大枣5枚。
早晚温服。
服药7剂,自觉心烦寐差好转,仍多梦,无恶心,食欲增加,左侧烘热感减轻,舌淡红,苔白略腻,脉弦,予上方加酸枣仁30 g宁心安神,服10剂后,唯左侧肢体麻木仍存在,余症缓解。
按:卒中后抑郁属中医学“郁症”。
以气郁为病变基础。
患者情志不畅,忧思过度,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无力运化水湿,水湿内聚,凝为痰浊,气郁痰阻日久,致痰有化热现象,出现心烦,胸闷恶心,纳呆,失眠多梦,左侧肢体时有烘热感。
予温胆汤化痰开郁,清胆和胃,并加入郁金、栀子、远志、酸枣仁以加强解郁、清心、安神、开窍之效。
诸药合用,使痰热消而胆胃和,则诸症得解。
2 头痛
季某某,女,35岁。
2012年3月初诊。
左侧阵发头胀痛1年余,发作时头痛难忍,失眠,每晚睡眠3小时左右,脑鸣,心烦,身重乏力,胸闷脘痞,口苦,大
便秘结,三日一行。
曾查头CT:未见异常。
口服多种中西药无明显效果。
既往体健。
查血压:120/75 mmHg,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辨证为痰郁化热型头痛。
治以
清热化痰,方以温胆汤加味:陈皮15 g,法半夏15 g,茯苓20 g,枳实15 g,竹茹15 g,瓜蒌12 g,生姜6 g,甘草6 g,黄芩12 g,天麻15 g,泽泻20 g,
川芎25 g,早晚2次服用。
用药7剂,头胀痛逐渐缓解,继服1月,症状消失。
按:患者形体肥胖,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建运失司,痰浊内生,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痹阻失养而发头痛,痰湿郁久化热而出现便秘,口苦,舌红,苔黄厚,脉弦数等征象。
予温胆汤化痰泄浊。
“头痛不离川芎”,川芎尤以肝胆二经头痛为宜,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故川芎用量较大。
黄芩清热燥湿消痞通腑,天麻熄风通络止痛,泽泻利湿泄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降逆止痛之功。
3 失眠
王某某,女,42岁,2012年4月初诊。
失眠一年余,既往体健,平素口服“舒
乐安定”等药,效果欠佳。
症见:胸闷心烦易怒,不寐,纳少,嗳气,口苦,头身
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予中药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味:法半
夏10 g,陈皮10 g,茯苓12 g,枳实 10 g,黄连 6 g,栀子10 g,竹茹 12 g,合欢皮10 g,石菖蒲10 g,甘草6 g,7剂,温服。
复诊,睡眠明显好转,可入
睡5~6小时,继服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为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滞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不寐,即“胃不和则卧不安”。
方中陈皮、竹茹、法半夏理气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化痰,枳实理气和胃降逆,加黄连、栀子归肝胆三焦经,清热泻火,合欢皮安神解郁,石菖蒲化湿和胃兼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热化痰降气,宁心安神,药到病除。
4 眩晕
赵某,男,54岁,科员,2013年9月就诊。
头晕2月余,伴视物旋转,头重昏蒙,面部烘热感,胸闷恶心,纳呆,少寐多梦,大便不畅,既往“高血压病”史。
服“降压避风片”,血压控制尚可。
查BP:150/90 mmHg,轻度水平眼震,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降压药继前服药,中药以温胆汤加味治以清热化痰,健脾和胃,组方如下:法半夏12 g,陈皮
9 g,茯苓 15 g,枳实 10 g,黄芩 9 g,竹茹10 g,天麻10 g,钩藤12 g,全
瓜蒌12 g,石菖蒲 6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
常法煎服。
复诊:
眩晕大减,面部烘热亦轻,大便通畅,舌苔黄腻稍退,脉仍弦滑,原方去姜枣继服7天,眩晕已停,大便通畅,舌苔黄亦退。
按: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而引起的,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本例患者系痰热中困,胃腑失清,浊热不得下行,蒸腾于上,袭扰清窍。
方中温胆汤化痰泄热和胃,枳实配全瓜蒌通腑,黄芩清热消痞,石菖蒲醒脾化湿,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则肝阳痰火随之而平,清窍不受其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