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改革和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改革和探索
学习可以概括为三个领域,即知识、技能和态度。

医学生到合格的临床医师的转变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学习知识。

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通过教科书学习基本知识和理论。

(2)学习技能。

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掌握基本临床技能。

(3)整合知识和技能。

心血管疾病是内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病种多,病情复杂多变,新的诊疗技术层出不穷。

医学生往往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就对循环生理、心脏听诊和心电图等基本内容掌握不牢。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做好心血管内科临床带教工作对培养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1 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

而临床医学系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将来不一定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够、实习不努力,存在应付、走马观花的心态。

为此,我们教研室多次深入探讨,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增加新的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给学生开展小专题,倡导启发性课堂教学,发现式教学,使教学变成“授人以渔”的过程。

2 多媒体技术(CAI)的应用
2.1 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经验,而是通过提供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教学线索,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式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和获取新知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导者。

2.2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多媒体能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讲解急性心肌梗死时,可以横向以冠状动脉的解剖学为题展开,链接到冠状动脉的分布,相应的供血心肌区域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将大量相关的图片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3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的应用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以小组讨论形式,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1]。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在住院医师接诊新病人后或在遇到某一病人临床问题时,设计出一系列包括疾病发生机制、诊治要点等问题,互相讨论及翻阅有关书籍和资料。

在查房或小组病例讨论时回答相关问题。

此过程中其他医师可随时提问或补充,最后由上级带教老师总结,作出综合评价。

采用PBL方式改进的查房方式在临床实习医师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知识的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传统式教学查房方式。

4 加强英语查房,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迅猛发展的医学科学和日益增多的国际医学科技交流,要求医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应用外语的能力[2]。

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加强了英文查房,在他们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病例,提前让学生准备,自己用英文汇报病史、查体和诊疗方案及理由,然后分组讨论,由学生相互分析不足、总结优点,最后由教师点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普遍认为将以前所学的枯燥词汇用于鲜活的病例,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应用英语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晓良,刘必成.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01):62.
[2] 刘小红,周熙惠,史瑞明,等. 临床生产实习中“双语教学”的应用模式及效果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6):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