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考纲要求
1、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
3、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难点:活动案例的剖析以及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大家知道人是自然环境的特殊产物,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李白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道出了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交通的影响。
那我们今天就以地形要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来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新授】
【板书】一、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首先出示材料“半坡村落”,并分析:
该村落遗址坐落在什么地形上?为什么?从而引出“聚落”的概念及地形对其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地响对聚落的影响,通过活动来进一步实现。
【学生活动1】据教材图4-3、4-4,回答:1、哪一个是山区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
2、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学生活动2】出示“丽江古城”的材料,回答:1、丽江为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通过分析回答,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学生活动3】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
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1、这段野外考察游记,作者文中描述的“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什么形态?
2、从性质和规模看,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描述的是哪种聚落?这种聚落在规模、分布聚居和人口上具有哪些特点?
3、为何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规律总结】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气候、水源、资源、交通等。
具体影响表解如下:
影
响
表现原因典例
聚落的区位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
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
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
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
北京、上海
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
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
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
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
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兰
州位于黄河谷地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
于高原上
热带气候炎热,高原上相对较
为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聚落的形态平原广阔的地区,聚落
多呈圆形或多边形
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
整,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
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
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成都、北方的村落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
区,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
比较破碎,聚落往往沿河分布
和延伸,这样一方面可获得较
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交通
便利
南方的村落、重庆
【课堂巩固1】
1、影响①地村落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D.湖泊
2、图中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是( )
A.顺应地势,呈团块状分布
B.环绕湖泊,呈多边形形态分布
C.沿河流呈带状分布
D.沿道路呈带状分布
3、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板书】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生活动4】据教材“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分布”图,回答:1、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何关系?2、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过渡】在刚才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交通线路在盆地的边缘呈环形分布,这说明地行对交通线路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读教材P91图4-8、4-9我国三级阶梯分布图,请学生读图并判断我国三级阶梯交通线的疏密情况,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成因。
【过渡】刚才我们以我国地形地势与交通线路分布为例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现在我们就以一个具体的地区为例来看看地形是如何来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特征的。
多媒体展示汶川地震时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的图片,教师简要介绍当时为什么救援队伍迟迟不能到达的原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引导学生结合图4-10、图4-11,分析川西高原、四川盆地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特点。
通过读图分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思考】地形只是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之一,还有哪些因素呢?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调指出经济、科技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所以“蜀道不再难”了。
小结:因此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学生活动5】
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
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如图所示:1、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2、地形是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吗?
3、山区公路必须沿等高线修建,此说法正确吗?
4、在山区为什么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规律总结】
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内容影响程度举例分析备注
地势对交通线
路密度的
影响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
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
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
稀疏、东部密集的特点
①在进行交通线路选
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
的自然、经济、社会、
交通、技术、生态等因
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
利地形,避开不利地
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
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②科学技术
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
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
减小
地形类型对交通线
路布局和
形态的影
响明显
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
通建设的限制较少,交
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
布;山区地形起伏较
大,限制较多,公路多
呈“之”字形分布,造
价较高
2、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
【课堂巩固2】读“某地区公路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公路规划示意图
1、图中计划修建B村到A村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村到D市的公路没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更好地发挥图中Ⅰ、Ⅱ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____________的措施,请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
在E 地发现了煤田,准备在F城新建钢铁厂,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这需要____________条件作保证。
【教师点拨】
分析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方法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是以区域地理图、
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聚落的分布及原因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重要考
查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会结合区域图、等高线地形图考查交通线路方面的知识
【知识结构】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
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 城市 和 乡村 。
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 大 ,多呈 团聚 型、棋盘 式的格局。
聚居的人口较 多 。
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 小 ,空间分布相对 分散 。
聚居的人口较 少 。
聚落
地形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附活动、课堂巩固参考答案】
活动3:1、材料中的峡谷是指怒江沿岸,位于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山区地势不平,为建造房屋,只能在斜坡上打桩。
为获得更多的水源,更好地利用水运交通,该地房屋多沿河建设,故较大村落应该呈带状分布。
2、诗句描述的是乡村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
3、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课堂巩固1:1B 2C 3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活动5:1、地形因素。
2、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投资等方面影响很大。
但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克服不利的地形条件,使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建设不再起决定性作用。
3、不正确。
虽然山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多数情况下,为减小难度,降低成本,公路都是沿等高线修建的。
但公路的修建要受多种因素如长度、地质状况等制约,不一定是必须沿等高线修建,而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提出多种方案,从中选取最优方案。
4、在山区地势起伏大,而修建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且在山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工程造价都比修建公路高,故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课堂巩固2: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
2、考虑经济因素,照顾沿线重要城镇,以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修筑人工运河,标注略。
(在两河间距离最近处标出)4、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 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由B村到A村,其间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的阻隔,要修建连接两地的公路,必须绕道而行,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可减小投资。
修筑公路应考虑尽量多的经过村镇,以加大运输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 、 气候 、 水文 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 、资源、城市分布、 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 密度小 ,东部 密度大 。
地形的影响 平原地形:限制较 少 ,一般呈 网 状分布
山区地形:限制较 多 ,多呈 之 字型分布,造价较 高 。
交通线路选线的 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沿线的 自然、 经济、 社会、 交通、 技术、 生态 等; 选择 有利 地形,避开 不利 地段,尽可能降低 工程造价 , 设法减少对 生态环境 的破坏
科学技术的影响
量。
为了发挥水运网的作用,在两条河流较近处,可考虑修筑人工运河。
要开发矿产资源,必须以交通为先导,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