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一中高三文科考前模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任丘一中高三文科考前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图为松花江的流凌现象,冰河流凌聚集成团状,前赴后拥甚为壮观。
该流域是东北葡萄的重要产地。
秋季将 “肥壮”、“有发展潜力”的枝条剪下,贮存在菜窖内或埋入地下,春暖雪化时再在农田扦插。
而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植株,则把葡萄底部及株枝用厚厚的土掩埋,保证春季又能茁壮生长。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松花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河以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 该河下游在俄罗斯境内注入北冰洋 C. 该河流上游落差小,水力资源贫乏 D. 该河流出现流凌现象,可能在下游 堆积形成凌汛
2.松花江流域对葡萄株枝的处理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
A .积雪压坏株枝
B .冬季严寒
C .积累养分
D .强太阳辐射导致干旱 图2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地层形成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B .华北平原与M 地形成原因相同
C .图中的地质活动先后为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
D .图中的地质活动先后为沉积-断层-褶皱-岩浆侵入
4.“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 氏春秋•圜道》)这段文字直接描述的是 A .静态水资源的更新过程 B .全球水量不均衡原理 C .水循环的甲、丙环节 D .水循环的乙、丁环节
图
“电荒”、“煤荒”、“油荒”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能源消费将进一步增加。
读我国核电站分布图(图3),回答5~6题。
5.图中核电站的分布特点最能说明该区 A .交通便利,有利于核原料的运输 B .常规能源缺乏,能源需求量大
C .铀矿丰富,核电站近原料产地
D .地形平坦,有利于核电站选址
6.下列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的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A .立足国外能源的勘探、开发与建设 B .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立
C .积极参与能源安全的国际合作,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
D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节能、合理用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7.读图4,关于该地区说法错误的是 A .A 地气温日较差大于B
B .B 地气候成因与地形、信风和洋流有关
C .C 地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流平稳,航运价值大
D .D 国家为金砖国家之一,南部海洋是世界重要的国际贸易航线 某企业是大型的电子产品专业制造集团,为世界众多品牌组装电脑等电子产品,其生产线由深圳向郑州转移。
回答第8题。
8.该类企业的转移将
A .减轻迁出地的就业压力
B .推动迁出地的城市化进程
C .利于迁入迁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
D .促进迁入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改善
读图5我国某省三年的产业结构图,回答9题。
9.该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是
A .第一产业的比重略有回升
B .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
C .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速度最大
D .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
图3
46.5
56.3
57.8
9.7
6.3
5.6
43.8
37.4
36.6
1020304050602000
2005
2006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图5(%)
45°N 纬线穿越图6中所示地区(山峰M 与A 的纬度差忽略 不计),春分日14时在A 地的观测者,看到太阳从山顶M 落下。
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指向标符合题意的是
11.假设一日内太阳高度随时刻均匀变化,则A 、M 的水平距离约为
A .1000米
B .1720米
C .870米
D .500米 二、非选择题
36.结合下图所示的地理区域,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今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我国今年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材料三 2011年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展望未来,平潭综合实验区将承接台湾及境外新一代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清洁能源等产业,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图甲A 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定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几年粮食供应紧张的原因?(10
分)
(2)读图乙试分析在B 省建设平潭实验区有利的条件(8分)
图6 A B C D N N N
N 甲 乙
A
B
平潭
(3)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水能是澜沧江最大的资源。
在澜沧江水电开发的争议里有两派,一派是赞成派,一派是反对派。
你支持哪一派并阐述理由。
(6分)
3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A三角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
材料二奥卡万戈河及其周边地区区域图。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描述乙地区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5分)
(3)据材料二,从聚落规模、聚落发展两个角度比较丙、丁聚落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6分)
43. 【自然灾害】(10分)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
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
图8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6分)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4分)
44. 【环境保护】(10分)
图11为我国西北沙漠边缘某灌溉农业试验田周边1998年开始试验至2010年的生物多样性
指数变化,右图为该地土壤含盐量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指出1998~2010年该灌溉农田周边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 D B 第1题,松花江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补给,注入太平洋A、B 错,该河上游处在长白山区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C错,河流有冰期,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可能形成凌汛。
第2题,冬季寒冷,对株枝的处理主要是防止严寒。
3-4 D C 第3题,地层先后顺序①③④⑤②则A错;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形成则B错。
先形成断层再形成褶皱,故C错;D说法是正确的。
第4题,甲为水汽输送丙为径流输送,根据材料可知,这段文字主要涉及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环节。
C对。
5-6 B A 第5题,核电站都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说明这里常规能源不足,但需求量大,需要用核电补充。
第6题,解决能源问题立足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与建设,则选A。
7.C 为赞比西河,热带草原气候,水位季节变化大,水流不稳定,经济落后,河流航运价值小。
8.C 产业的转移利于迁出地、迁出地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
9.D 读统计柱状图可得出结论。
10-11 B C 第10题,春分日14时太阳在西南方向,则山峰M在A地西南,选B。
第11题,正午太阳高度45°,14时太阳高度约为30°又A、M相对高度为500米,则水平距离约为870米。
36.(24分)
(1)(10分)供给:(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①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占地)②农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种植粮食作物减少(种粮少)。
③(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
④(水利设施,农田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需求:(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①人口增长快、人口多,粮食需求多。
(人口需求)②工业发达,作为工业原料消耗大。
(工业需求)
(2)(8分)①与港、澳、台临近,便于引进技术、外资与先进的管理经验;(地理位置)②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③交通便利,拥有福州、厦门等众多优良航空港、港口和铁路等立体交通格局;④著名的侨乡,海峡两岸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便于人们的往来(历史、认同);⑤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8分,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3) (6分)支持赞成派理由:该地水能丰富;水能可再生、无污染(优点)、利于能源结构调整,改善大气质量,减少酸雨危害;电站建成后投资少收益大;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水电能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
支持反对派理由:淹没耕地,人地矛盾加剧;需要移民,易产生社会问题;往山里移民,更要破坏生态,易加剧水土流失;工程建设破坏环境,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电开发会导致有色冶炼工厂增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6分,阐明观点后,答出两点合理理由,即得6分。
没有阐明观点或仅有观点不得分。
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37.(15分)(1)A处的三角洲是奥卡万戈河上游流域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被流水侵蚀进入河流,并通过流水搬运至卡拉哈里沙漠北部的沼泽地,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4分)
(2)地形以高原为主,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地表沙漠广布,河流稀少,发育热带荒漠(植被稀疏)。
(5分)
(3)丁聚落比丙聚落规模大,发展潜力(前途)大;丁聚落有附近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且有交通线路经过,丙聚落处于沙漠地区,水源不足,交通不便。
(6分)
43【答案】(1) 春季。
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44. 【环境保护】
特点:生物多样性指数2004年前上升,2004年后下降。
(4分)
原因:2004年前,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农田周边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3分)
2004年后,随着试验田周边土壤表层盐分积累,出现次生盐碱化。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