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油田高中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

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

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

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

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

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

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
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
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
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

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
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
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
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
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
潮衣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4-7题( 19分)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三人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B.尾属于城属:隶属
C.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 D.庶有补于国庶:希望
5.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御史李定等三人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B. 御史李定等三人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C. 御史李定等三人/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D. 御史李定等三人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写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句5分)
(1)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8-9题。

(11分)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 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 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 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因朋党之祸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②画角: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

8.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
9.此诗写于作者贬于滁州时,后人评价它“自有一种傲岸不可摧抑之气”。

请结合本诗颔联或颈联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填空。

(6分)
10. (1)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
(2)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3),对长亭晚,。

《雨霖铃》
(4),谈笑间,。

《念奴娇》
(5)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6)五陵年少争缠头,。

,血色罗裙翻酒污。

《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

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

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

”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

我把钱存进去。

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

”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

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

“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

”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

”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

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

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

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

”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

“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

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

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

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

”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

“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

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

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

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

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些规定。

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巧妙地通过“我”的同情逐步展现了男孩遇到的困境,通过“我”的误会,逐步展现了银行职员帮人解困的责任感。

B.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他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这一细节意在表明他对“我”不知真相、非要帮助男孩取钱而可能破坏计划的焦急。

C.银行职员默默地了解了真相,暗中对男孩进行保护,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这都表现了他的严谨细心还有善良。

D.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那尽职尽责、默默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E.小说情节不是很复杂,但在构思上,以矛盾误会为主要内容,以对话、辩论为主要表述方式,这样也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吸引力。

(2)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

(6分)
答:
(3)小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

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4)试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探究一下“‘我’插一杠”的艺术价值。

(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表达运用(23分)
12.下列各组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嫡(dí) 亲蹙(cù) 眉刽子手(kuài)蹑足行(háng)伍
B. 缪(miù)种嘲哳(zhā)负疚 (jiù) 度长絜(xié)大
C. 湛蓝(zhàn)罥(juàn)烟缥缃(piǎo)拢捻抹(mó) 挑
D. 按捺(nài) 歆(xīn) 享黻(fǔ)黼(fú) 杳(yǎo)无音信
13.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____。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
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已公布,方案的最大亮点是“三位一体”的招生模式,该模式将减少各类特长生的招生程度,凸显了高考的公平性。

B.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C.一年来,省部级高官频频落马显示了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决心,但“打几只老虎”仅仅是第一步,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D.当前,作为网络问政新形式,政务微博不能仅仅做出姿态,更要俯下身子,贴近民生,关注群众的基本需求,才能推动政务工作的科学发展。

五.作文(6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与朋友一起到海边游玩,花50元钱买了两大袋漂亮的贝壳,觉得十分合算。

但很快就发现这两大袋贝壳成了压手的累赘。

正头痛时,发现一位与我们一样手提两大袋贝壳的老太太正蹲下身来,用双手在挖一个沙坑,然后把两袋贝壳放进坑里。

朋友忍不住问她:“阿姨,您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藏宝物,不怕被人偷走吗?”老太太一边往坑里填沙一边快活地说:“待会儿我走了你们就来偷吧!”朋友对我说:“要不,咱们也这样吧?”我摇摇头说:“跟那个坑比起来,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手。

”就这样我们一直拎着这两大袋压手的“宝贝”在海边戏水。

说实在的,获得“宝贝”的喜悦渐渐被守卫“宝贝”的辛苦消磨殆尽。

回程路上,走到老太太的藏宝之地,我和朋友不由得停下脚步。

趁人不注意时,我将手中的长柄伞猛地往下一戳,“嚓”的一声是金属碰到贝壳的声音!“还在!”我和朋友异口同声地喊出来。

望着手中沉甸甸的“宝贝”,我忽然明白了很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2016学年度油田高中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卷答案
1B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答非所问。

陆羽所撰的《茶经》的出现,只是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的证据。

2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记录了……的兴衰更迭”说法有误。

3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以偏概全。

“改变茶一成不变的……衣装”只是让年轻人接受和欢迎茶的方法。

4B(属:连接)
5B御史李定等三人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6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

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7(1)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

(坐1分,若1分,是1分,擅1分,句意1分)
(2)“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物应该为您效力。


(虽1分,且1分,犹1分,侪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

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

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

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

”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

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调任密州。

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

”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

”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

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
于死地。

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

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8.内容上,本句总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从而引发了自己怀人追往的感慨;(2分)结构上,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象作铺垫。

(3分)9.(示例一)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 (2分)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 (2分)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2分)
(示例二)颈联: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2分)凭栏望远,满目斜晖,映照着郁郁青松; (2分)这萧疏开阔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2分)
10.略(每题,全对方可得1分,错一个字则该题不得分。


11(1)CD (C项,信息整合有误,“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的应是警察。

D项,“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言过其实,只是暗中斗争而已。


(2)三阶段:他热情地要为“我”服务,“我”说现在不想办理了,以此表明不满;
“我”质疑他所说的规定,他却坚决执行规定;
“我”以男孩曾经取款再次反驳他,他仍以年龄为由拒绝了男孩。

(3)他早已发现了男孩取钱的真相,并默默地采取了措施;
他为了不让男孩取钱,非常认真地演了一场戏;
他为了不让“我”无意阻挠计划的进行而倔强地坚守“规定”。

(4)①从情节上,“我”插一杠,使情节顿生波澜,更有吸引力;
②从人物角度,“我”插一杠,更能突显银行职员的细心谨慎;
③从主旨表达上,“我”插一杠,以“我”的正直和同情心,衬托银行职员的细心谨慎、关爱他人;
④从构思技法上,“我”插一杠,使“我”成为小说的视角人物,使故事更显真实。

(答出任三点皆可满分)
12C(其它项错误为:A刽子手(guì)B谬种 D. 按捺(nà) 黼 (fǔ) 黻 (fú))
13C定语后置,其它宾语前置
14D (①中说梅园“以梅饰山,以山饰梅”是指其建筑风格,故应选用“别具一格”。

②中说苏轼(人)与其他四人并称四大家,而“独树一帜”的主语也应是人。

③句中有“构思新颖”一词,其义正与“不落窠臼”相应。


④句中“闲笔”一词恰与“匠心独运”词意相对,故选用“匠心独运”15D( A项,搭配不当,“程度”
不能“减少”;B项,不合逻辑。

应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C项,成分赘余,“当务之急”
的“务”与“工作”表意重复,应删除“的工作”。


16A (①句与上文的“相通的水”衔接紧密自然,而②句与文段描写的月光下清冷的景色不合,故排除;承着“水”来写,③句衔接更紧,另外④句中的“蓊蓊郁郁的”与月光下之景不合,可排除;⑥句与下文渲染的意境不合,可排除。


17.(1)宫调名、曲牌名。

(2)男主角、女主角、净。

(3)唱、科、白,根据剧情制造出刮风的音响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