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湖心亭看雪》微课
——《湖心亭看雪》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朗读,培养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味雪后西湖奇景,学习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赏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雪后西湖奇景,学习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湖心亭看雪这篇一百多字的小短文,为我们描写了雪夜西湖的景色。
古来写西湖美景的古诗文有不少。
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又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那么张岱这篇文章有何独特之处呢?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下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三:读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朗读: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播放幻灯片四: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教师:远望西湖之景:一幅朦胧又宁静的西湖雪夜全景图。
用语简练。
播放幻灯片五: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这一句,作者以白茫茫的世界为背景,由远及近的勾勒出雪夜西湖中的其他景物。
播放幻灯片六:教师问: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长堤是直是弧?亭子是高是矮?作者所乘的小船是有篷还是无篷?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不得而知。
因为作者并没有进行任何细致华美地描写。
由此得知,此处描写用语质朴。
播放幻灯片七:除此之外,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量词,长堤倒映在湖上只剩一抹淡淡的痕迹;湖中的亭子也被白茫茫的世界映衬得只有墨点般大了;而作者所成的小舟在这浩渺的冰雪世界中则轻如草芥;湖中之人,更是犹如米粒一样,微不足道。
这些量词对景物进行了夸张的缩小,使之与前文浩渺的雪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处描写用语传神。
播放幻灯片八:教师总结:白描手法语言的特点:用语简练,所用不过49个字;语言质朴,不见一处华美的辞藻;用语传神。
形成鲜明的对比。
既勾画出外部世界,又映照出内心世界。
播放幻灯片九:古诗中的白描写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虽未说一个“哀”字,但是哀愁在这萧瑟苍凉的秋景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流露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播放幻灯片十: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人用苍山、白屋、柴门、犬吠,风雪、夜归人这六个意象,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意味悠长。
播放幻灯片十一:
白描看似俭省朴素,实则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深层联想,从而品味出画外之音,言外之意,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比较赏析语言,感受到张岱简练生动的语言,又体悟到作者写景中采用白描手法所产生的丰富表现力,就像[明]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写道: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可见最美的就是西湖的雪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