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常态的研究与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常态的
研究与探索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
黄铭心
(东华大学上海20162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5-0012-02
思政教育
摘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常态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辅助教学的重要组成,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高校学生组织思想教育的内涵,搭建相关平台,建立制度保障,探索出有利于建立高校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常态的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学生组织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组织新常态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New Normal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原zations:Relying on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Huang Mingxin
Abstract Promot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ideo-logical sour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so advanc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relying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nor-mal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lf-service,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manage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as-sistance for education.By mining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e attempted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set up the relevant platform,establish a guarantee system,explore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normal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core socialist values;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tudent organizations;new normal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软实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尤为深刻。
高校学生组织是由两个以上在校大学生组成、有一定准入机制与活动范围(边界)的集合体[1],包含团、学、班组织,以及学生社团。
学生组织是课堂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集结地。
1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是题中要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独特标识。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有助于构建富有文化生命力的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发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握的主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融入到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有时代特征、民族特征、中国特色的新常态。
高校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辅助教学的重要组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对学生组织的教育引导需要紧握时代所需,从严、从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党中央多次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青年的重要性,指出要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从不同视角多次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可以成为高校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2当前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与现状分析
目前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港澳台和海外学术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的研究比大陆要早很多。
然而具体到以传统文化教育入手,讨论高校学生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则较为分散,鲜有具体的探讨。
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本文有重要相关性,将其主要成果大致梳理如下: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
首先是从基本概念上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含义,大致
作者简介:黄铭心,女,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2
Total.341
February 2016(B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341期2016年2月(中)
有三种观点。
第一,认为从过去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文化都是
中华传统文化。
第二,认为是从周秦至清代中叶近三千年的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
第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之中的比较稳定的东西,但又有动态的东西包含其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渗入了各个时期的新思想。
[2]本文中以第三种观点为研究基础。
2.2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研究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在教育对策上,一般通过高校开设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及注重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感染和影响大学生等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现状与现存问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
但背后存在的问题有: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足。
从中学到大学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无法有效对接,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授方式的理论性、概括性和意识形态性都比较强,因此部分大学生有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
其次,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的载体单一。
虽逐渐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通过活动、网络等载体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需要加强。
在“新媒体”阵地的建设上,创新力、吸引力和持久影响力有待提升。
3高校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常态建设的探索路径
3.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赋予新内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常态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伦理道德、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三大方面。
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为了复古而进行教育,是要对现实中最紧迫的、最有价值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凝练,发挥传统文化的张力,用以解决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
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在立国、处世、为人方面提炼传统文化的内涵框架,教育学生“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关键目标。
[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依托,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来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3.2完善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教育体系,以制度的力量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
课堂教学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地传授和教育,这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第二课堂是转化和落实第一课堂成果的实践平台,两个课堂应在指导思想上统一,在教学内容上衔接。
在高校开设一定数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扩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体系,增加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传授量,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功底。
此外,结合高校特点,开发与学校传统相关的文化课程。
在学生活跃度高的第二课堂,也应依托校园文化氛围
建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体制机制。
建立平台化的思想教育载体,利用新形式新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内涵融入网络在线学习交流、专题培训、系列讲座、主题沙龙、经典研讨等活动。
其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贯穿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反思和收获。
在实践地点和内容上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和学习上引导,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3.3以点带面,建立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组织关联密切的纽带关系
高校学生组织是学生共同体的生成地,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对象。
学生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从思想教育和组织特点的连接点入手,突出与学生组织关系密切的“点”,以点带面推进。
以A 大学慈善义工服务队为例,队员多为家庭经济困难,接受学校资助的学生。
在思想引导中,则侧重平等、诚信、友善。
学习“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的仁爱精神,在申请国家助学金时诚实守信,在志愿奉献中做到尊老爱幼,无私无悔。
在党团组织中,则可侧重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3.4在学生组织中打造教育平台阵地,将核心价值观培育融于心,外于形
结合线上的网络平台与线下的实体场所,打造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平台阵地。
在线下应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有利的物质环境。
如在学生组织的活动地点、在图书馆等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能够浸染其中。
此外,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品牌。
通过校报、电视台、广播台,以及易班、微信等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
例如发布教师、学生原创性的文章,分享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展示传统文化的学习作品;举办读书交流、艺术作品评比等活动,吸引学生自发性地关注传统文化。
因此,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将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内化于思想教育中。
在高校学生组织思想教育中,融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载体、途径和效果的探索,引导学生学习、涵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实现高校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常态。
在内容挖掘的同时,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平台阵地,进而以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形成与巩固高校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常态的作用,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陈莉.中国大学生组织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6.[2]张国胜.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
[3]张胜南.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6.
[4]李春山.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编辑刘
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