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3-03T03:32:03.72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0月19期作者:陈海泳蔡敏徐靖钧
[导读] 目前,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层出不穷
陈海泳蔡敏徐靖钧
无锡恒诚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目前,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层出不穷,导致河道治理工程当中的生态维护工作与环保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冲突,相应的工程专家更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生态水利的理念,并对水利工程中的方案设计与实际施工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维护要求。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河道治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明显。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针对水利项目工程在建设中产生的生态影响,正在不断的研究与推进,期待把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更好的贯彻落实。
目前,生态水利设计的核心理念被广泛的使用在城市河道治理的工程当中,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到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每个环节,能够有效的促进河道生态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主要内容
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指的是,对于以往水利项目工程中的建设现象,所提出来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理念,着重说明在水利工程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造和保护工作,经过使用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来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效益。
对于城市中的河道总体治理工作来说,必须把生态水利中的设计理念合理的融入到排涝、加固、疏浚、排污等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中去,经过合理使用各种可以改造生态的技术,打造出良好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1]。
具体来讲,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中包括人本理念、生态理念、功能设计理念等多方面内容,能够为城市中河道总体治理工作提供出多个方面的指导内容。
在相应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城市中河道整体治理的工程必须配置相应的环境污染监测和控污设施谁被,保障河道及其周围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状况。
2河道治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有待优化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作为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直接影响到河道工程的整体质量。
但是在目前的河道工程设计方案中依然有着许多不合理的因素,部分河道设计过于重视工程的结果,而忽视了施工过程的科学性。
加上一些设计者在进行河道设计的时候,只是套用了以往的一些工程理念进行设计,并没有对工程所在地区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可能会给后期的施工过程带来一些问难,严重的甚至会带来质量问题。
一旦设计方案不合理,将会给河道带来冲刷或者淤堵等状况[2]。
另外,设计之前没有对项目工程现场实施勘探,就会缺乏对周围生态系统调查的主要依据,并且考虑不到项目与周围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后期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带来许多隐患。
2.2河道工程整体规划不合理
只有对河道工程实施较为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才可以保障河流治理的过程不断发展。
河道的规划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并多变的工作,其中的规划理念是管理河道工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
在大部分的河道规划工作中,容易出现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生态与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河道规划工作只流于表面。
河道治理中的修复技术和一些配套设备的养护,是河道治理中的基础保障工作,但是许多河道治理工作在实施规划以后,没有继续实施相关的维护和管理,从而不能达到较好的整治效果[3]。
一些河道管理部门都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和行政执法能力,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会产生低效服务和行政垄断等问题,容易产生一些事企不分、政企部分的情况。
河道治理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影响了河道后期的养护工作。
2.3没有达到内外联系
河道治理工程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问题,从河道内部分析来看,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河道的内部有着比较丰富的生物群体,这些原有的生物会形成十分独特的食物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道内部的生态平衡。
从河道的外部分析来看,经过雨水的流入,内部物种不断的进行迁移,也会保持河道的生态系统平衡。
在传统工作模式中,河道治理的工程更为注重河道内部的整体建设,而忽视了内外之间的联系,因此,河道治理的工程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2.4 忽视对河道的修复工作
有关工作人员以及水利部门对于河道中的修复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更为注重河道的整体建设工作,并不断对水利功能进行改善。
相应的设计者虽然自身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对植物环境以及水体修复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大量没经过处理的污水、废水排放到河道中,从而使河道修复的工作难度增加,并对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掌握好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
经过对河道整体形态实施改造,可以为河道周围生物和内部生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4]。
在当下的城市化建设发展中,水体污染的问题依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工作,各种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容易对城市当中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导致河道内的生物发展愈发单一。
所以,可以通过合理的改造河道形态来恢复河道内生物的多样性。
对于河道治理工作来说,必须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使用有效的措施,改善城市内的河道生态系统,还应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节,实现抗涝、防洪、疏浚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目标。
3.2合理使用各种材料及生态施工技术
在对河道治理的工作中,应该其组成部分的不同特点合理的使用不同的施工技术进行治理,并要对使用的材料和生态施工技术予以重视[5]。
例如,在对河槽的治理中,可以使用人工基质修筑技术替代以往的混凝土施工,从而提升河槽的透水性,不但利于河道中植物的生长,还能够缓解河道中的污染问题;在对河岸护堤治理工作中,可以选择在护堤上种植相应的植被,能够起到稳固周围沙土的作用,并有效的防止雨水对护堤进行冲刷;在对河滩的治理工作中,可以使用具有透水性的生态砖替代混凝土施工,不但有利于河水的渗透还可以提
高河滩的美观性。
另外,在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中,还要积极使用较为先进的材料和施工技术。
例如,雷诺护垫是当下一种较为新型的护坡材料,可以有效的防止冲刷,降低河道受到污染的情况。
雷诺护垫护坡如图1所示,生态护坡砖如图2所示:
3.3重视河道水资源的生态功能发挥
在对城市河道治理的工作中,要适当的应用水资源本身具有的生态功能。
城市内的水资源对周围生态环境有着较为重要的调节能力。
但是在过去的河道使用当中,由于破坏和污染比较严重,超出其自身的承载力,导致相应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没有办法进行发挥。
对于这样的情况,首先需要使用河道排污、加固等施工技术,恢复其自身的生态功能[6]。
在生态水利中有关设计理念的支撑下,需要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功能,并按照实际要求进一步提升河道内的水容量。
积极搭建生态水网,深入分析水资源与周边环境的具体协调性,从而使附近区域内的实际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3.4 提升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河道治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升对污染源治理工作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种类污染源的控制。
有关机构需要对污染源的治理工作不断投入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从而保障河道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
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河道污水处理的管理工作缺少较为规范统一的管理力度,必须不断搭建并优化污水处理中心等相关工作。
在根本上对污染源实施有效的控制,从而将河道污染的问题尽快解决。
3.5 在河道护岸的施工中渗透生态水利设计理念
城市中的河道护岸可以分成两个种类,分别是人工生态护岸和自然生态护岸。
自然生态护岸是指在河道治理工作中利用植物巩固河道整体的坚固性,防止水土快速的流失,并在很大程度上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人工生态护岸是指城市中的园林建设形成的生态护岸,经过人工来解决河道护岸的坍塌情况,同时还可以营造出较好的河岸景观。
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护岸较宽,并且在河岸的治理工程中需要使用草皮进行护坡。
一些水流较大且河岸比较窄的地方,可以采用人工生态护岸,使用一些拥有透水性的材料,可以很好的降低河道内水流形成的冲击力,有益利于河岸周边植物的生长同时,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水利设计方案的广泛使用,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河道内原有生物的平衡发展。
有效的优化和减少了河道内水资源污染的问题,促进了河道内水资源的循环,提高了河道内水资源净化的功能。
建立和优化了整个河道内的生态水利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理念与社会持续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体现。
参考文献:
[1]袁志鸿.论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应用[J].珠江水运,2021(11):107-108.
[2]卢斐兰.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31):94-95.
[3]徐孝亩.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2019,26(06):179-180.
[4]魏铭辰.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南方农机,2019,50(03):247.
[5]邱峰.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5):237.
[6]刘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