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8.2《登高》课后训练习题——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课后训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4).《登高》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登高》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花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
(1)“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2)“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3).C
(4).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5)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二、(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三. 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

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

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

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

课后分层训练(十二) 登高 琵琶行 并序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潦倒新停..
浊酒杯 新停:刚刚停止 B .老大..
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 .去来..
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 .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解析:选A B 项,老大:年纪大了。

C 项,去来:走了以后。

D 项,掩泣:掩面哭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铁骑突出..
刀枪鸣 B .门前冷落..鞍马稀 C .百年..多病独登台 D .万里..
悲秋常作客 解析:选B A 项,古义:突然出击。

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C 项,古义:借指晚年。

今义:一百年。

D 项,古义:远离故乡。

今义:距离十分遥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初为.《霓裳》后《六幺》②为.
君翻作《琵琶行》 B.⎩⎪⎨⎪⎧ ①转徙于.江湖间②行者歌于.树 C.⎩⎪⎨⎪⎧ ①听其.音②其.真无马邪 D.⎩⎪⎨⎪⎧
①歌以.赠之②屠惧,投以.骨 解析:选B B 项,均为介词,在。

A 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替。

C 项,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②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D 项,①连词,来;②介词,把。

4.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间关莺语花底滑
B .终岁不闻丝竹声
C .铁骑突出刀枪鸣
D .冰泉冷涩弦凝绝
解析:选B B 项,借代,“丝竹”代指音乐。

其余三项均是比喻修辞。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 .江州司马青衫湿
C .使快弹数曲
D .妆成每被秋娘妒
解析:选C C 项为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其他三句均为被动句。

6.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 ”。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 ”,称誉杜甫为“ ”。

杜甫写了很多传颂千古的名篇,其中“三吏”为《 》《 》《 》,“三别”为《 》《 》《 》。

(2)律诗通常每首,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第二联为,第三联为,第四联为。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律诗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

(3)行,又叫“歌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4)新乐府,是唐人模仿乐府诗却又不再用乐府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诗。

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主要人物。

(5)教坊,唐代官办管理、的机构。

(6)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答案:(1)子美现实主义李杜诗史诗圣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2)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对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3)自由(4)白居易(5)音乐杂技教练歌舞(6)司马青衫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3)《琵琶行》中借“梦”表现人物、寄托情思的诗句是“,”。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8.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

要求:①想象合理;
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

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
参考答案: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

秋兴八首①(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②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③。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④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时年55岁,漂泊至夔州。

②昆吾、御宿:汉宫苑名,在长安一带,诗人年轻时曾与诗友畅游该地。

③紫阁峰:在长安附近,为终南名山。

渼陂:湖泊名,传其水味、鱼味均美。

④彩笔:相传江淹少时,曾梦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思大进,晩年又梦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其笔,此后作诗,再无佳句。

后人因以“彩笔”指辞藻富丽的文笔。

9.颔联的语序是颠倒的,请将其还原,并分析“香稻”“碧梧”前置对表意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将“香稻”“碧梧”前置,突出了稻米之香、梧桐之美,反映了昔日长安(唐朝)繁华丰盛的情景,为诗歌所表达的“昔盛今衰”的主旨蓄势。

10.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参考答案:尾联中诗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句写自己往昔曾经依仗才华文气,意气风发,一心想要安社稷救黎民,一展壮志抱负;后句写而今满头白发,遥望长安,国家残破,流落漂泊,壮志难酬,满心凄苦,从而突出了诗人因时光流逝、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愤郁不平和伤感凄凉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晴天本无雨,夏季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用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1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目中的“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三、仿真高考提能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秋雨叹①(其三)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④。

[注]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

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

”②谁比数:没人关心。

③衡门:贫者所居。

④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锁”写出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环堵”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

B.颔联写出了诗人看到稚子在风雨中无忧无虑地奔跑的身影时愉悦的心情。

C.颈联借胡雁欲高飞而不能来比喻诗人自己身居困厄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处境。

D.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雨中寥落的情景,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解析:选B B项,“写出了诗人看到稚子在风雨中无忧无虑地奔跑的身影时愉悦的心情”分析不当,应是以稚子的无忧来反衬诗人对民生困苦的时局的担忧。

14.《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

”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

答:
参考答案:诗人用“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指君臣失道的时局,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

“泥污后土何时干”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希望天气好转,让百姓生活好转,暗指希望奸臣当道的局面尽快结束。

尾联寄寓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元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C.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解析:选B B项,这两句并非真的是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

16.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