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贯彻落实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的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掖市贯彻落实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6.11.21
•【字号】张政办发〔2016〕217号
•【施行日期】2016.11.2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贯彻落实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的意见的通知
张政办发〔2016〕21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
《张掖市贯彻落实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21日张掖市贯彻落实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
“十三五”实施意见的意见
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接壤的过渡地带,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沙丘、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
芦苇等地貌交相辉映,形成了生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张掖属于国家级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2.2%,在全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根据《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发改西部〔2014〕81号)《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6〕131号),结合《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四二’部署、实施‘六六’战略,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平台,以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为根本,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建设丝绸之路西部创新型城市、河西走廊经济区枢纽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中国全域旅游典范城市、向西开放门户城市、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市为目标,实施重点生态规划和生态工程为抓手,坚持富民与绿色惠民并重,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并举,坚持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并进,坚持改革创新与制度建设并行,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断提升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防灾减灾型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金张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综合治理。

以保护生态体系、提高生态功能为前提,以提高生态
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为目的,实施分区域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和空间利用效率,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绿色低碳、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型经济,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巩固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3.统筹协调、互促共进。

统筹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统筹生态产业和民生改善,统筹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形成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协同推进、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分布,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耦合发展,推动生态发展成果共享,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5.先行先试、创新突破。

突出政府主导,强化市场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内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

(三)主要目标
按照《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第二阶段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市各类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保护建设和补偿机制基本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53%以上;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功能多元、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城乡和地区间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城乡居民收入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1.重点地区生态功能有力提升。

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

全市“三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湿地面积得以有效保护,沙化治理、戈壁保护等取得重大进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明显增强,祁连山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2.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污水、固废处理效率大幅提高,水资源消耗总量有效控制。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国家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100%,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

3.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大幅提高,风电装机达到120万千瓦,光电装机达到300万千瓦。

4.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加快。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5.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森林、草原、湿地、沙地植被、物种等生态红线得到严格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等生态文明制度和机制基本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重点任务及部门分工
(一)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构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环境承载容量,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张掖全域生态保护,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黑河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1.以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核心,加快构建森林生态系统。

争取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全面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进行全面封禁保护;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央财政补贴造林工程,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积极更新改造退化防护林,持续开展城乡绿化,着力构建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和城市森林体系,构建绿洲防护林屏障。

以重要水源地和严重沙化耕地为重点,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不断完善森林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发改委、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2.以恢复保护黑河流域湿地为重点,加快构建湿地生态系统。

强化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履约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黑河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黑河流域中游湿地修复与治理、黑河湿地植物优良种质资源培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湿地恢复与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开展退田还湿、主要物种栖息地修复、生态河道建设、有害生物防治、沼泽化草场改良工作,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力争启动黑河流域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湿地资源管理,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按照“一区一法”要求,尽快出台《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进一步理顺湿地生态管理体制,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力度,遏制破坏湿地资源现象,推动湿地保护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构筑丝绸之路黑河流域湿地生态走廊,形成“南部涵养水源、北部封锁沙漠、中部润泽绿洲”的网格状湿地生态格局。

(市湿地局、市水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3.以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为载体,加快构建荒漠生态系统。

组织实施好临泽、民乐两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续建项目,加快高台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临泽小泉子、高台骆驼驿国家沙漠公园建设,争取将山丹等县纳入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范围,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并通过围栏封护、沙源地带流动沙丘固沙压沙、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等措施,提高封禁保护区植被盖度,有效遏制沙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区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

加大封滩育林力度,建立荒漠植被保护体系,构筑北部荒漠区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市林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4.以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为依托,加快构建草原生态系统。

继续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通过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补播改良,使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和草畜平衡等措施,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和舍饲棚圈,积极推广舍饲养殖,转变牧区生产发展方式,降低草原载畜量,减轻草原生态保护压力。

积极开展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退化草场治理修复,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落实草原防火和管护责任,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草原生态安全,全面提升草原生态系统功能。

(市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专栏1:生态保护
1.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包括林地保护和建设、草地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科技支撑体系等,规划投资18亿元。

2.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全市重要水源地和严重沙化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其中:还林28.52万亩,还草16.68万亩,规划投资5.6亿元。

3.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湿地恢复与保护、科研监测、宣教设施、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投资
4.5亿元。

4.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系统、灌区节水改造、水源工程等,规划投资22.5亿元。

5.黑河张掖城区段治理:建设水生态景观工程,规划投资19.8亿元。

6.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水生态修复及水生态景观工程,投资4.5亿元。

7.黑河流域绿洲和荒漠区防护林基地建设: 人工造林36万亩、封山滩育林27万亩,规划投资1亿元。

8.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资金项目:争取国家投资1.5亿元,加强现有410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将未纳入补偿的50万亩公益林纳入国家补偿范围。

9.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继续抓好临泽、民乐两县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项目,争取国家投资8000万元,新建封禁保护区200万亩。

(二)健全完善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机制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着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改善,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1.着力改善空气质量。

继续实施《张掖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3-2017年度)》,严格执行“两高一资”行业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好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计划,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严格控制排放浓度和总量,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治理;加快燃煤锅炉整治,从严管控煤质,控制烟尘污染;切实加强城市保洁能力建设,严管严控建设施工扬尘污染,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
辆,提升车用燃油品质,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建设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预警网络,开展监测评价及信息发布,推动大气污染防控向多因子、全方位、区域协同控制转变。

(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市信息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2.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全面贯彻落实《张掖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5—2050年)》,加快黑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河道整治等工程,提高河湖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完善水市场经济调节机制,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水资源论证及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探索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大力宣传普及水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增强全社会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

(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建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三)着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编制并实施《张掖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计划》,加大土壤污染治理,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逐步建立完善县域及农村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实施农用地分级管理,加强建设用地分类管控,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大尾矿库整治力度及尾矿渣无害化回收利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

(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安监局、市农业局、市工信委、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四)着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

大力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村居民点生活垃圾和排污的重点治理是,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在畜禽养殖密集区布局建设有机肥生产线,实施临泽升华农、甘肃星硕等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项目,变养殖业面源污染为种植业优质资源。

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
治和生物防治。

全面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农膜和秸秆回收再利用,减轻白色污染,提高农业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农村燃料结构调整,继续实施农村改炕工程,强化秸秆焚烧监督管理,减少农村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专栏2:环境保护与治理
1.黑河城区段生态治理项目。

重点对黑河13.2公里河道进行治理,通过疏浚河道、稳定主流,对两岸滩地、河道内采砂场进行生态修复,实施水系连通整治,配套桥涵等相关设施,形成水域1629亩,湿地8443亩,绿化带12498亩;同时铺设引水管道1.55公里,泄水沟道1公里,形成生态保护面积2200亩,逐步建成黑河沿岸绿色生态走廊。

总投资19.98亿元。

2.山丹河甘州区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通过疏浚河道、修建堤防等措施,重点对山丹河甘州区段19.67公里河道进行生态综合治理。

总投资0.48亿元。

3.污染水体综合治理项目。

对甘州区饮马河道、东环路芦苇池、东泉干渠等黑臭水体进行治理修复,通过截污纳管、河渠清淤及垃圾清理、城市水体生态净化、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等措施,改善水质。

加强水污染防治,对甘州区农村住宅小区污水进行治理,保障农村地下水水质安全。

总投资
4.37亿元。

4.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

对66个乡镇级集中式水源地进行隔离防护、生态修复、污染源清理整治,饮用水处理,设立警示牌、宣传牌、界标界桩,配备安全监控系统、水质化验及检测设施设备。

总投资0.66亿元。

5.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工程。

在北部荒漠生态脆弱区,采取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封禁保护等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治理面积15万亩。

总投资1.5亿元,其中2016年0.5亿元,2017年0.5亿元,2018年0.5亿元。

6.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循环利用工程。

重点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建立
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补贴鼓励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购置、建设废旧地膜回收设备和设施。

年回收面积190万亩以上,回收废旧农膜7800吨以上,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7.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

推广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食用菌产业,培肥地力,年生产农作物秸秆150万吨,资源化利用130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五)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模式。

坚持市场化导向配置资源,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调整,做强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做大以“一特两新”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做优以旅游文化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协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

坚持标准引领,运用绿色有机、节水节肥等高新技术,推动玉米制种、高原夏菜、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走“高精深”产业化发展之路,推动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走“特优新”转型发展之路。

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三元双向”循环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建设、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等行动,实施“一控二减三基本”战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大力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强化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加快发展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推进土地承包、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

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机制。

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作用,加大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市农业局、市畜牧
局、市水务局、市科技局、市农机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坚持生态工业方向,大力发展粮油、果蔬、马铃薯、畜产品、酒类酿造等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推动光电、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冶金新材料、节水新材料、装饰新材料等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的“一特两新”新型工业体系。

围绕实施“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战略,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

强化“2+4”工业园区支撑体系,创新园区运营管理模式,走市场化、信息化、循环化发展路子。

大力发展模块式建筑及其配套产业,推动建筑业现代化和住宅产业化,引导建筑施工企业、预制混凝土生产企业向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构件生产转型,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扶持一批规模合理、创新能力强、机械化和装配化水平高的部品构件生产和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

推广钢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等新型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鼓励标准化和通用化的建筑部品、构配件、设施设备、整体厨卫等工程应用,引导开发企业在设计理念、技术集成、居住形态、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倡导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建造方式。

(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建设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3.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城市发展格局,推动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产业全域融合、旅游管理全域联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培育民俗体验、文化演艺等文化业态,推动徒步野营、森林氧吧、赛车滑雪等户外运动,发展休闲度假、医疗养老等旅游服务,加快旅游文化体育医养深度融合发展,倡导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创建国际红色旅游交流示范基地,申报丹霞世界地质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叫响做靓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红色旅游、生态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