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 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 情之表现,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孔门常以教 孝道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 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在死者似无实利可得,在生 者亦无酬报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见 其情意之真。
• 【读解】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祭祀贵在虔诚,心诚则灵。 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样恭敬,求神 要像在神面前 一样虔诚,这就是所谓“如在” 的心。 既然如此,当然不能请他人代劳。所以孔 子说,如果 自己不亲自参加,那就等于没有参 加。别人替自己烧香 求福是没有用的。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敬鬼神而远之
11-12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②?”曰:“敢问死③?”曰: “未知生,焉知死?” 【注释】 ①季路:即仲由,字子路,亦字季路。 ②焉:怎么,疑问副词。 ③敢:表示尊敬对方的谦词。古代地位低 下者向尊贵者进言,多用之。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现实主义的,他要求门 弟子对现实的人生世相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 孔子提出“先事人”、“先知生”的观点, 是强调“事人”、“知生”的首要地位。儒家 只重视今生今世,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 高尚的君子。对于死,则表现为大大方方处之 坦然,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生,才能参悟死亡的 真谛。
• 【读解】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 子的说法,也就是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 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 “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 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 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 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 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 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 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 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 邢昺 《论语注疏 》 ○正义曰:此章记夫子为教,不道无益 之事。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 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 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於教化,或所不忍 言也。李充曰:“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 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於邪, 无益於教,故不言也。”
6-22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 之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
•
“祭如在”就是祭祀亲祖要求在心情上觉得死者如 生,只是因为想念已极,宛如看到听到亲祖的音容笑貌。 祭祀这类庄重神圣的事,同样要出以诚心。参与祭祀, 就要恭敬地去祭,自然会是祭谁如谁在。 如果表面上装得诚敬,内心并不如此,这是言行不 一的表现。孔子主张抱着虔诚的态度祭祀鬼神,就是要 在对祖先的忠孝的实际行动上下功夫。周朝本来就有这 种对待鬼神的传统:“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 之。”(《礼祀》)孔子认为继承这些传统能够起到教 化百姓的作用,同样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3-12
祭①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
与②祭,如不祭。” • 【注释】 ①祭:这一个“祭”指祭鬼(死去的祖先), 与下句 祭神对举。 • ②与:参与,参加。
「评析」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 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 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 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 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 的。
• 朱熹《论语集注》
民,亦人也。获,谓得也。专用力于人道 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 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程子曰:“人多信鬼 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 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 先,而不计所获,仁也。”吕氏曰:“当务为 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祭神如神在:此指祭天地之神。祭礼本对鬼神 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但孔子平 常并不认真讨论鬼神之有无,只临祭时必诚必敬, 若真有鬼神在其前。 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虽极重祭礼,然尤所重 者,在致祭者临祭时之心情。故言茍非亲自临祭, 纵摄祭者亦能极其诚敬,而于我心终是阙然,故云 祭如不祭。盖我心思慕敬畏之诚,既不能亲切表达, 则虽有牲牢酒醴,香花管乐,与乎摄祭之人,而终 是失却祭之真意。
• 「注释」
(1)知:音zhì ,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读解】 《论语讲要》 “务民之义。”依刘氏正义解说。务, 犹事。民之义,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说的人伦 十义。礼运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 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 者谓之人义。” 孔子说,仁者先为其难,而得功则在其 后。世间好事难成,仁者办仁德之事,先忍 耐其困难,一直做去,冲破种种难关,而后 得其成果。此为难行而能行。礼记中庸篇说: “力行近乎仁。”故云:“可谓仁矣。”
1.9 曾子曰:“慎终①,追 远②,民德③归厚④矣!”
【注释】 ① 慎:《说文》:“慎,谨也。”终,《郑注》: “老死曰终。”慎终,谓丧尽其哀。 ② 追远:谓父祖已殁,虽然久远,也应当按时追 祭。或谓“远”指远祖。 ③ 德:《礼记· 乐记》:“德者,性之端也。” ④ 厚:淳厚。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 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 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7-21子不语①:怪、力、乱、神。
【注释】①语:作动词,谈论。
朱熹《论语集注》
子不语怪,力,乱,神。 怪异、勇力、悖乱
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 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 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 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