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跨越时空的乐章:厉新华的光阴琴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me flies, just like the strings under Li Xinhua’s fingertips, weaving a melody of time. The resonant tune vibrates through his camera, accompanying the cycles of the years and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life, and captures the fleeting moments of beauty. Intangible music transforms into the inspiration for his photography, igniting his endless passion for creation, and orchestrating a magnificent symphony that Jinhua transcends the time and space.
奏响跨越时空的乐章:厉新华的光阴琴谱
Li Xinhua’s Time Melody
文|朱丽莎 图|厉新华 内容指导|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浙江摄影家
厉新华,1952年生。

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金华市文化馆原研究馆员,金华市摄影家协会终身荣誉主席。

曾任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第四、第五、第六届副主席。

曾获第二届浙江摄影金像奖等。

1968年5月20日,“呜——”,绿皮火车发出的汽笛声划破天空,好似不耐烦地催促着月台上依依不舍的家属。

一群十几岁的金华少年脑中回响着“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支援边疆建设的口号,稚嫩的心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又被添上了一把木柴,激情满满,他们身上充满了使不完的劲儿。

而眼前的父母们,担心的愁绪从眼睛漫溢到眉间,嵌满了每一条皱纹。

逐渐远去的汽笛声带走了离家的少年们,经过四次太阳东升西落的轮回,火车终于停下了匆匆的步伐。

16岁的厉新华踏上了陌生的黑土地,从此开启了漂泊10年
的东北生活。

1971年8月,他考入大兴安岭文工团任小提琴演奏员。

每年的回乡探亲于他而言,不仅用于感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也是拍照留念的实操机会。

未承想,这段漫长的南北旅程在冥冥中开启了他的
摄影人生。

1.金华市区三江六岸(摄于1995年)
2.金华市区三江六岸(摄于2022年)
3.金华市金东区戴店村义乌江两岸(摄于1982年)
4.金华市金东区戴店村义乌江两岸(摄于2022年)
34
12
83
古婺卌年
拾级而上,登楼远眺,青山连屏,流水蜿蜒。

立于八咏楼,南渡避难金华的李清照推窗而望,开阔的视野让风景尽收眼底,高处恢宏的气势有别于江南小桥流水的婉约秀气,将她心中对故土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愁减弱了几分,使她不禁吟出“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之绝唱。

一汪婺江水滋养着古婺畅然怡人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推着小舟上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地来到此地,同时化为家乡的风筝线,即便横亘南北,也轻轻牵动着北方游子跳动的心。

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义乌江、武义江和婺江仿佛加快了汇流的速度,见证着古城盎然勃发的生机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1978年,厉新华被调回金华,进入浙江婺剧团工作。

1980年,他被调入金华地区群众艺术馆任音乐干部兼摄影干部,一手拉起了小提琴,一手因为工作影像记录的需要,频繁地拿起了相机。

他在四处调研、下乡培训村民的过程中,将手中的相机对准了变化中的古婺。

40年前,三江边农田连片,江上渔舟唱晚,浅滩处男女老少游泳浣衣;40年后,三江畔高楼林立,36个沿江公园绿林葱茏,于繁华之地闹中取静,鸟语花香,静待人归。

40年前,梅雨季节的连夜雨水将上浮桥推入险境,暴涨的洪水淹没了部分桥面,却仍有人因为交通不便而冒险过桥;40年后,
四车道的宏济桥握住了上浮桥递来的接力棒,以东市街南北
段连接的节点,拉近了江南江北。

时光荏苒,恰如厉新华指尖的琴弦,流淌出一首光阴之曲,曲声悠扬,拨动了他手中的相机,伴着岁月轮回,伴着尘世悲欢,定格了飞逝的美丽时光。

伴随着2000年的一声巨响,金华第一座钟楼——中国建设银行老大楼在定向爆破中轰然倒塌,仿佛点燃了新世纪的新春爆竹,按下了金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的快进键。

环状和横竖交错的城市道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如彩虹般横跨江水的座座大桥连通两岸,轻轨交通迎来送往着步履匆匆的上班族。

厉新华用胶片作为琥珀,凝固住城市化进展中的一个个瞬间,以群山、桥梁等标志性地点为参照系,以4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今昔对比,梳理出一部金华从古城向新城大步奔跑的珍贵相册。

1.通济桥(摄于1989年)
2.通济桥(摄于2022年)
3.横街口(摄于2000年)
4.横街口(摄于2022年)
5.婺江(摄于1981年)
6.婺江(摄于2023年)1
2
3
4
5
6
戏“入”人生
茂密的竹林漫山遍野,渲染出一抹野趣。

山间的小径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尽头。

此时,草丛中的野花、天空掠过的飞鸟,对于低头赶路的农村剧团演员们,都丝毫不能激起他们驻足观赏与侧耳倾听的闲情逸致。

这些农忙时披星戴月、两条腿扎根土地的农民们,在农闲时穿上演出服,摇身一变成为乡间舞台上的“大明星”。

“来!回头照张相!”厉新华举起相机招呼着前方的演员们,捕捉下剧团转场时的场景:反应快的已经正对了镜头,反应慢的才刚侧过身,挑着扁担的则因道具沉重没有回头,多样的姿态真实地呈现了农民的另一种人生角色。

时间紧迫的跋山涉水的背后,是观众们对“村村锣鼓响,处处戏曲声”的翘首期盼。

简陋的临时草台也不能冷却村民们看戏的高昂兴致。

往往戏还没开始,台前就摆满了用来占
座的条凳。

唱腔一响,台下更是围得水泄不通。

来晚了的,
1.浦江大许村(摄于1984年)
2.戏曲辅导干部陈志春辅导永康舟山婺剧团(摄于1982年)
3.金华芙蓉婺剧团在婺城区雅畈三村文化礼堂演出(摄于2019年)
4.永康市婺剧一团在武义县桃溪镇演出(摄于2021年)
12
34
浙江摄影家
又踮脚,又伸长了脖子,还是看不见台上演员的影子,急得连凳子都不坐了,一脚踩上凳子远远张望着。

也有近水楼台者,坐在自家的屋顶上,跷着二郎腿,悠哉听戏,时不时随着唱腔的抑扬顿挫摇晃着脑袋。

除了常规的拍摄视角,厉新华还别出心裁地以密密麻麻停放的自行车为焦点,以舞台和台下的观众为背景,通过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村民们对文化生活的极度渴求。

当戏剧浸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便天然地成为摄影家观察人生的一个切口。

当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文化礼堂取代了村里临时搭建的草台;当一个个独立的帐篷代替了曾经铺地的稻草席;当LED 屏幕一目了然地放映着字幕,不再需要演员通过幻灯机手动卷出台词;当宠物狗在台后陪伴着演员,消遣着无聊的等待时光;当《真理的味道》等现代小戏补充了传统的曲目,给观众们更多的选择……一幕幕场景都被厉新华用相机一一记录,用舞台、灯光、观众席位、演员生活的细微变化,描摹出时代前行的串串脚印,刻画出一代代人的人生百态。

每当谈起与摄影的缘分,厉新华的思绪总会飘回大兴安岭文工团小楼那个不起眼的楼梯间。

正是在那里,他的耳畔荡漾着同事们的歌声和演奏声,双手小心地按照《大兴安岭日报》记者徐立群的指导,细心地调配药水,控制显影时间。

照片的亮部和暗部,色彩的冷调和暖调,就像他拉响的小提琴协奏曲,需要高音、中音、低音的搭配和平衡;照片的前景、中景、远景,如同交响曲中的各种乐器演奏,渐入叠加、渐弱消声。

音乐在无形中,化为他摄影的灵感,拨动着他永无止境的创作热情,奏响了金华跨越时空的精彩乐章。

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