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几种气体性质的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几种气体性
质的对比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几种气体性质的对比「篇一」
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
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几种气体性质的对比「篇二」
中考化学知识点之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1.化学方程式表示哪些化学意义?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简明的表达形式。

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达了化学反应的意义。

(1)“质”的含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以及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2)“量”的含义从宏观看,表示了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如果反应物都是气体,还能表示它们在反应时的体积比。

从微观看,如果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化学方程式还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分子个数比。

例如,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质”的含义:经点燃,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

“量”的含义:从宏观看,每4份质量的氢气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即氢气跟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为1:8,从微观看,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这个化学方程式还表示了每2个氢分子跟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了2个水分子。

2.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方程式有什么不同?
(1)化学方程式中的加号“+”和等号“=”有特定的化学意义;反应物间的“+”号表示物质间有“反应关系”,即用“+”号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故应将“+”号读成“与”、“和”或“跟”。

生成物间的“+”号表示物质的“并存关系”,即反应后同时有这样几种物质生成,故应将“+”号读成“和”。

“=”号则表示“反应生成”和“质量守恒”的意思,即左边那些物质“反应生成”了右边那些物质。

例如,化学方程式:
CuO+H2Cu+H2O
应读成:在加热条件下,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生成了铜和水;而不应读成:氧化铜加氢气等于铜加水。

(2)由于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右两边所表示的是物质的转化关系,故左右两边不能像数学方程式那样可以倒写或移项。

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表示
①氯酸钾等于氯化钾加氧气;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氯酸钾,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氯化钾和氧气;
③在二氧比猛的催化作用下,经过加热,每122.5 g的氯酸钾分解后可以生成
74.5 g氯化钾和48 g氧气。

④2个体积氯酸钾加热分解后可以得到2个体积氯化钾和3个体积氧气。

答:②③两种说法正确。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几种气体性质的对比「篇三」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
2、kclo
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

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6、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7、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几种气体性质的对比「篇四」
中考化学水知识点总结整理
水的构成
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

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水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水的化学性质
(1)分解 2H2O=通电= 2H2↑+O2↑
(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电解水试验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实验现象表达式电解水验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2H2↑+ O2 ↑
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所用药品为H2、CuO和无水硫酸铜或CaCl2,反应原理是让H2与CuO反应,生成的水被吸收装置吸收,通过盛CuO的玻璃管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再通过吸收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求出生成H2O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再通过计算确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水的净化过程
过滤方法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过滤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是一个基本操作,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三靠、两低、一贴”,三靠是指: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一端要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两低是: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里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一贴是: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无气泡。

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几种气体性质的对比「篇五」
中考化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中考化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总结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中考化学复习策略系统复习知识点
就要来临了,以往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面临着新的改变,进行几年的开卷又改回到闭卷。

在剩余不多的时间内如何高效的迎考,笔者就此提出一些策略与建议供同学们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迎考。

近几年的化学考题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稳中求变,立足考察全面素质,强调探究性研究的重要。

探究的实质是用一种符合科学产生规律和规律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的学习活动,无论是探究的过程还是探究的结果都直接与科学、科学联系在一起。

因此,强调探究性学习不等于降低的作用。

强调探究性学习,不仅不能忽视知识的影响和作用,而且要明确地将知识列为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它是化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对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的外,还要了解研究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的方法。

这些内容包括:
1.地球周围的空气: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水与常见的溶液:水的组成;某些天然水(包括硬水)和纯水的区别;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溶解现象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及溶液配制;结晶现象;乳化现象;溶解现象和溶液的重要应用。

3.金属与金属矿物:金属与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铁和铝等金属的矿物,还原铁矿石的方法;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酸碱溶液的稀释;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常见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构成物质的奥秘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变化初一,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

2.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初步了解各种微粒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能从微观角度来说明物质的.状态变化;结合有机物,了解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内在联系;粗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结合元素概念的学习掌握地壳中、体内元素分布。

4.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认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点,理解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了解人们如何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和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

认识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反应类型,了解它们遵循的基本规律。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能够书写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计算。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
这部分内容综合性强,与生物、物理、等学科都有联系,应注意相互渗透,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能源部分:知道天然气、石油、煤等化石燃料,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选择燃料,知道利用氢气、酒精等清洁燃料的可能性;认识缓慢氧化、燃烧、爆炸的区别和发生条件,懂得燃料的合理安全使用、灭火和防爆的基础知识。

2.资源部分: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水资源紧缺、能源危机),认识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3.合成材料部分:知道家庭、社会使用的塑料制品、纺织用品、橡胶用品的情况,认识“白色污染”问题,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了解合成材料使用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4.物质与部分:了解某些元素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机物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知道某些物质损害人体,初步认识化学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的重大贡献。

5.环境保护部分: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危害和来源,认识“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原则,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检测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闭卷考试回归了化学作为理科考试的本色,同时突出了对知识理解、记忆以及它们在科学探究中作为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在总复习中,同学们应独立或在的指导下打破原有固定章节顺序,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由于本学科突出的实验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必须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全面掌握基本实验,注重综合实验设计的训练与培养:主要包括信息源的分析与筛选、实验原理的多向迁移、实验方案的选择(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

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化学中考最能拉开差距,同学们感觉最为棘手,同时也是最能展示大家全面素质和体验学习成就感的应该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题目了。

这也是考察同学们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我们从生活习了化学,必须能回到生活中去,去解释甚至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化学的问题。

这种转化需要大家平时做一些这方面的习题来培养和总结,强调一题多解、举一反三,逐渐形成并逐步优化。

最后,同学们应该在几次模考中总结理化合考的一些特点,比如先后顺序、时间分配、相互之间的影响等等,培养一定的考感。

只要大家能认真细致地做到这些,保持良好考前情绪,就一定能在中考化学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式是科学中的重要用语之一,是的重要工具。

同学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掌握有关化学式的。

一、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式子可以表示纯净物的组成,我们把这种式子叫做化学式。

如H2O、CO2、O2等能分别表示水、二氧化碳、氧气的组成,它们都是化学式。

二、写法
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而得出的,混合物没有化学式,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稀有气体和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氦气、氖气、氩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e、Ne、Ar;铁、铜、汞的化学式分别为Fe、Cu、Hg。

(2)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非常复杂,它们的化学式通常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碳、硫、磷的化学式分别为C、S、P.但碘单质是个例外,其化学式为I2。

(3)气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除外)多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是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注小数字“2”,如氢气、氧气、氮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2、O2、N2.有一些特殊的物质,同学们要特别留意,如臭氧的化学式为O3。

2、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比较复杂,这里主要介绍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一般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或原子个数的最简比)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