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数学上23.1图形的旋转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初中数学
2、年级:九年级上册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十三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
5、类型:课堂教学设计
6、学时数:45分钟
7、课型:新授课
二、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归纳概念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
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
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
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
动一定的角度。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旋转的定义: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
绕着某一个点O转动一个
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rotation).
点O称为旋转中心,
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A经
过旋转变为A’那么这两
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
点。

学生自由
发表意见,并
强调:“将一
个图形绕一个
定点沿某个方
向转动一定的
角度”意味着
图形上的每个
点同时都按相
同方式转动相
同的角度,同
时与平移的情
况相同,“旋
转不改变图形
的大小和形
状”;旋转中
心在旋转过程
中始终保持不
动。

教师适时点拨,
让学生加深对定义
的理解,感受到数学
可以是具体的、生动
的。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请大家在硬纸板上,
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
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
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
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
掉的三角形洞(△ABC),然
后围绕O转动硬纸板,再
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
(△A′B′C′),移开硬纸
板。


题:
线段
OA与
线段
OA′
间有什
么关
系?
∠AOA′与∠BOB′间有
什么关系?
△ABC与△A′B′C′形
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归纳
结合投影
引导学生思考
片刻后口答,
学生举手评价
正误并订正。

小组合作交流
借助课件投影,
正确识别理解旋转
性质。

旋转的性质: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例题示范学以致用
例1 E是正方形
ABCD中CD边上任意一
点,以点A为中心,把△
ADE顺时针旋转90 °,
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
(1)旋转中心是哪一
点?
(2) 如何确定△ADE
三个顶点的对应点,即它们
旋转后的位置。

教师适当
点拨后,找几
名同学上台板
演。

教师巡堂,个
别指导,做好
后,根据做题
情况,适当点
评。

教师强调规范
小组成员互评。

范例点击活学活用
教科书P61练习1、2、
3
1.举出一些现实生活
中旋转的实例,并指出旋转
中心和旋转角。

2.时钟的时针在不停
地旋转,从上午6时到上午
9时,时针旋转的旋转角是
多少度?从上午9时到上
午10时呢?
3.如图,杠杆绕支点转
动撬起重物,杠杆的旋转中
心在哪里?旋转角是哪个
角?
引导学生
分析问题,请
各小组长总结
在每个解题过
程中遇到的问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成员互评,教师
加以指导,并用展台
展示学习成果。

拓广探索 1.如图,如果把钟表
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
引导学生
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学生互改互
合作学习
它绕O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 、B 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2.如图,四边形ABCD 、四边形EFGH 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1)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
(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3)指出,经过旋转,点A 、B 、C 、D 分别移到什么位置?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画出图形后,能否准确地运用旋转的基本特征表达出画图的理论依据; (2) 学生画图的不同方法 (3)以点A
为中心,把△ADE 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评,
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并且整理错题集。

回顾总结
提炼思想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何疑惑?你对老师又有何建议呢?
2.本节课你又掌握了图形旋转的哪些方法?有何体会?
总结: 1、旋转的三要素: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4、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整体认识,便于养成良好习惯。

使小组活动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为学生创设条件,以梳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小组汇总
量规评价 完成教学评价试题、学生
自评,小组成员生生互评,
小组长评价
教师监督,教师评价、引导 量规评价,汇总后综
合等级评定
因材施教
必做题:教材P162 3、4、5 选做题:配套 P87 10 11
作业分层 因材施教
课后反思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知识、方法,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我采用了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真正作到“乐学”。

首先我播放了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

通过列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例题和练习的安排是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过程设计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问题的选取都很贴近生活,使学生们有熟悉感、亲切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手实践、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在找旋转角的练习中应重点强调多一些练习。

同时,对个别后进生、边缘生的关注还不够,下一步要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