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作于古江油关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蜀道难》作于古江油关赏析
李白《蜀道难》作于古江油关赏析
唐玄宗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时,即李白在隐居大匡山读书时期,因仰慕龙州牛心山李唐祖陵和蜀汉江油关名迹,“往来旁郡”,到过龙州江油郡江油县。

那时,江油县即今平武南坝镇,南坝古称江油关,龙州州衙门和江油县衙门都设在今平武县南坝镇。

李白住家的青莲乡和隐居的大匡山,唐朝时属绵州昌明县(后改名彰明县)。

李白从青莲或大匡山去当时的江油县,必需沿涪江峡谷而上。

在进入涪江峡谷口时,游了两岸相对的溶洞。

传说他还在洞中读书,至今还流传着“太白洞对灯笼洞,灯照太白把书诵”的传说。

李白走过的这百里长峡,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峭壁摩天,栈道凌云(这段路程即现在从江油武都、白石经平武平驿至南坝镇一段)。

李白正是在这段艰苦的行程中,积累了《蜀道难》的创作素材。

20XX年平武布衣学者曾维益先生经过十多年对李白文化研究,发现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

(今平武县南坝镇)在此之前,历代学者都把《蜀道难》的创作时间视为千古之谜。

李白在江油关访问了爱好道教的江油县尉,两人谈话十分投机。

李白对这位本来是管地方军事和治安的县尉,能无为而治,非常欣赏,临别时在尉厅题诗一首(即《题赠江油尉》):“岚光深院里,旁砌水泠泠。

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

日斜孤吏过,廉卷乱峰青。

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

”这首五言律诗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歌颂了县尉无为而治的道家精神。

诗中写的`“旁砌水泠泠”的泉水至今还在流淌,叮当作响,又名叮当泉。

此泉至今仍在南坝场镇,泉水甘甜,终年不绝。

(后来此诗刻碑留存后世,据著名平武籍教育家张秀熟在关于李白家乡的文章中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曾在南坝叮当泉石壁上见过此诗)。

一生喜爱游览名山大川的李白,漫游龙州时,曾在龙州治地南坝牛心山读书赋诗。

该山平地拔起,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嶂,风景十分幽静绮丽。

后人为缅怀诗人李白,宋乾道年间龙州太守史祈在牛心
山建亭树碑,并刻有“太白台”石碑一道。

至建国初期,该碑一直保存完好,但后来该碑不知所终。

后经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多方查找,才在当地一农户家中发现,可惜该碑已被一村民抬去嵌作了石水缸的缸底石,而碑中“太白台”三字已被磨损,字迹模糊不清。

值得庆幸的是,该碑左右两侧的题记和署年落款字迹仍保存完好,碑左侧题记为“本州太守眉山史祈旦立”,右侧署年为“乾道辛卯九月二十三日”,清晰可见。

说明此碑为南宋初年所刻立,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关于李白游龙州(南坝)这一史实,还散见于其他史志。

据平武乡土学者杨曙东老先生考证,至少有以下六处记载这一史实。

《四川通志》记:“龙安府平武县有明月沉潭,在明月渡。

相传每夜有月形。

李白有诗,岁久漫灭。

今石壁上有宋宇文通诗刻”。

《一统志》记:“太白台在四川龙州牛心山,太白读书于此,遗址尚存。

”《方舆胜览》记:“太白与江油尉往来,故有太白台在尉厅,蒲翰有记”。

明代扬升庵《全蜀艺文志》记:“李白赠江油尉诗(如前)”。

《四川总志》记:“龙安府平武县牛心山有太白读书台,宋州守史祁手书刻石并太白赠江油尉诗”。

《龙安府志》记:“清代龙安知府魏裔鲁诗曰:江随峡里转,百折到龙州;古渡月残照,孤村横小舟;林猿啼涧水,山鸟噪荒郊;太白今何在?空闻樵牧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