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春天的故事 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定义
广府文化是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
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有突出地位
文化渊源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
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
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
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
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
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 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
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
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
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中普遍可见到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存在迷信命运,敬神奉鬼的风气。
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
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节俗婚嫁
在节俗上,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其地方特色。
在广州,有除夕花市。
南汉时就已有之,到 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至今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
番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菜会(取发财之谐音)、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盘古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内容多与祭祀本地神仙以及发财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题有关。
反映了广东风俗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品格。
婚姻习俗上,旧时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城乡,还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风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遗风,女子出嫁后,除了年节、庆贺、吊唁等红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男家,而长住娘家。
后者是一些女子为了独立谋生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而宣布自梳,终生不嫁。
这种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变异,又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建国后,这两种婚俗已渐而绝迹了。
饮食风俗
广州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
粤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善于在模仿中创新,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讲究“镬
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
粤菜善于博采众长,根据广州的气候、物产条件进行改造,体现了岭南文化融通善变的韵味。
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入肴,著名的“龙虎斗”、“菊花三蛇羹”、“上汤焖禾花雀”、“红烧果子狸”、“瓦钵炖禾虫”、“开煲狗肉”、“粗盐焗乳鸽”,成为公认的美味佳肴。
鸡的菜款既多又可口,更显粤菜的制作功夫。
广式饮菜,兴起于 19世纪末的广州,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众化茶楼兴起,渐而蔚成风习,扩展至珠江三角洲城镇及西、北江流域沿江城镇。
茶楼的点心精美而又丰富,常见的如蛋挞、蛋盏、蛋散、干蒸、烧买以及各类粥品。
改革开放以后,引进许多西点,食品更为新潮、精美。
民居习俗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
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
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
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
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
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
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
戏曲音乐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粤剧演员有被称为“粤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等。
红线女所创的“红腔”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
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
广东音乐是产生、流传和发展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粤西广府方言区的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
19世纪60年代起,严老烈等代表性人物,运用带规律性的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旋律发展法创作改编出《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著名乐曲,标志着广东音乐作为乐种的形成。
美术工艺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
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写意花鸟,东莞张穆著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
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
他们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
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
现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昴、杨善深等。
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
广府文化节
2011年1月18日首个广府文化节开幕。
广绣、骨雕、雕塑、盆景、摄影五大文化传承人五仙观献艺。
91岁象棋大师陈松顺亲临现场设局对弈,一代剪纸名家叶润生亲手表演镂空剪影,“南萧王”郭大强当场展示堪比仪器精准的手工校音,还有50年说书生涯的颜志图讲述广府民俗故事……为期6天的“广府文化节”在广州五仙观盛大开幕。
启动仪式上还将有华美汉服秀、五仙赐福、醒狮等精彩表演。
五仙观现址坡山是珠江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坡山古渡”,至今仍然留下唐代广州海岸大浪冲刷过的痕迹。
主办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鲜花、稻穗献五仙”节目,游客只要花两三元就可以买下鲜花、稻穗献给传说中的“五仙”。
了解途径
要了解广府文化,先要弄清广府民系。
了解了广府民系,则粤方言的形成与覆盖的理据就不难明白了。
有两个古岭南的战斗故事,可助我们了解广府民系分布地区古代社会的变化。
一个是秦军统帅屠睢(sui) 死于南越族人的游击战中,另一个是赵佗为完成南越国统一大业而巧设美男计。
历史故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统帅,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五岭之南进军。
其中一军驻扎在余干(今江西余干),一军扼守南野(今江西南康),一军守镡城之岭(今广西桂北越城岭),一军占据九疑要塞(今湖南宁远境内),还有一军“处番禺之都”(今都庞岭附近,属连县)”(“处番禺之都”之意争论不休,今从“五百里为都”之意。
参见《广州文博》
l993~1995集刊李龙章《番禺城始建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
)。
在强大的秦军进攻下,力量分散的百越各小国只好退出部落聚居地,躲入密林深谷之中打游击。
屠睢攻占番禺后,急于推行暴秦的各项制度,以为可以压服越族人。
但是,早有断发文身之俗,强悍好斗的越族人,不肯屈服于秦军的暴力,同心驱逐外敌,他们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战与爬山设伏的长处,白天隐伏于山林之中,晚上四出偷袭秦军,还袭击秦军运粮的队伍,使秦军夜不能寝。
疲于奔命,百越族中的西瓯族人还发动了一次大攻击,杀得秦军尸横遍野,并击毙其统帅屠睢。
这故事显示了岭南土著人的刚强善战与不屈服于暴力的本根文化。
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有诗句云,“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九日登镇海楼》),可借来形容古越族人所处的地理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还是百越族的世界,广东的青铜时代始于商末西周,但广东当代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仅有5件,不过,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却达1000多件,其中,不少还是本地铸造的。
由此可见战国时岭南百越族的生产力已有一定的发展。
先秦时,岭南的番禺、肇庆、罗定、清远、四会、广宁、揭阳等地,已有越族的“小国”,如称为番禺、缚娄,阳禺等市镇型小国。
这些“小国”是部落联盟发展的结果,虽然并没有在岭南建起一个统一国家政权,但已是贸易商品的最初集散地。
岭北楚国商人也常来此贸易,出现语言交流现象,因此成熟后的粤语也还带有一些楚音。
那时,番禺的珠玑、翡翠、犀角、象牙等名贵商品,已扬名中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既想扩大领土,也垂涎番禺的名贵商品,遂出兵岭南。
屠睢身亡后,秦军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越族人也奈何不得强大的秦军,双方僵持不下,形成“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弯”之势。
起初岭北到岭南的交通不畅,影响着秦军的给养。
后来,秦将监禄(一说监为官衔,名史禄)率工兵在海阳山开凿一条水道,连通了湘江与漓江,民间称为秦凿渠,也称零渠(唐代时改称灵渠)。
于是,粮草可以从岭北水运至岭南,解决了秦军给养问题,使秦军得以打持久战。
后来,秦始皇派任嚣为统帅,率领赵佗等将领,出动楼船沿秦凿渠南攻百越。
水军参战,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加上任嚣、赵佗步步为营的同时,善于安抚越族人,恩威并用之下,终于逐渐平定了越族的反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了岭南,设置南海、象、桂林三郡。
其中的南海郡,相当于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
南海尉任嚣在郡治番禺筑城,世称任嚣城,这就是广州建城之始。
任嚣、赵佗率军南下之时,秦皇已命一批游民。
商人随军移民;统一岭南后,秦守军号称50万;设南海郡的次年,秦又发配一批罪人到南海郡建屋筑城;秦二世元年(前209),赵佗上书皇帝,奏请拨3万名无夫家的女性来南海郡为士卒补衣和照顾生活,秦二世拨给1.5万名女性,这一系
列举措,使南海郡的“中县人”(汉族人)大大增加。
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海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任嚣、赵佗采取民族和睦政策,使汉、越民族融洽相处。
古越族土著语言属壮侗语系,由于交流的需要,土著语言逐渐吸收古汉语,出现雏型粤语。
任嚣任南海尉时,赵佗任龙川令。
他们经营南海郡数年后,中原反抗暴秦苛政的义军四起。
任嚣看到秦失人心、早晚覆灭的形势,也看到岭南有拥兵自重的有利地势,便萌发割据之心。
无奈病魔不许他再称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到心腹将领赵佗身上。
任嚣病危之际,委托赵佗代理南海尉一职,并把割据岭南的计划告诉他,希望他不要错过机会,赵佗欣然受命。
赵佗(一些古籍写作赵他)原籍巨鹿郡东垣县(今河北真定),他不但有治军之才,也有治政之才。
任嚣逝世后,他首先令横浦、阳山、湟溪等五岭关隘的守军塞绝通岭北的通道,以防北兵南来。
接着,清洗不听号令的秦朝官吏,安插亲信担任重要职务,为称王立国奠定基础。
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暴秦终于退下历史舞台。
次年,赵佗发兵进攻桂林、象两郡,赵佗巧设美男计的传说,说明他进攻时发生过激烈的对抗。
那时,西瓯骆裸国之主“后蜀王子”自称“安阳王”,手下有一位“神人”辅佐。
传说这位神人名皋通,制作了一张神弩,一发能杀300人!这种神奇武器令赵军连吃败仗,于是赵佗暗派太子始潜入安阳王宫。
由于太子始生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辩,遂使安阳王之女媚珠芳心大悦。
为了讨太子始的欢心,媚珠竟盗出神弩,交给太子始毁掉,赵侬遂得击溃安阳王。
这个传说不能说绝对真实,但也说明了赵佗平定岭南并非轻而易举。
赵佗通过武力进攻与拉拢越族首领等计,终于使大多数越族部落归心。
他又把象郡分为交趾、九真二郡,任用友好的越族首领为长官,把原来的岭南三郡牢牢控制于掌中。
从此,岭南出现安定的局面。
公元前204年左右,赵佗自称南越王,建南越国,在国都番禺扩建任嚣城,史称赵佗城或越城。
1997年,在广州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的地下揭出南越国御苑遗址,震动国内外。
专家们推测,南越国宫苑的中心在今广州儿童公园范围内。
南越国初创时,其统治范围是:北界西起今广西三江、龙胜县南境,经兴安严关、恭城、贺县,历广东连山、阳山、乐昌、南雄等县一段,再折向南经连平、和平、蕉岭;东界从福建永定、平和、漳浦等地到达南海;西界为今广西环江、河池、东兰、巴马、百色、德保,与夜郎、句町等国接壤;南界到今越南中部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
国都番禺处于东、西、北三江交汇之处,航运已有一定发展,成为犀、象,毒冒,珠玑、果布等商品云集的都会,引来不少客商,语言交流增加,促使雏型粤语进一步变化。
由于越族人多,中县人居于南越国也只得入乡随俗。
赵佗对越俗的态度是“良则从之,恶则禁之”。
对越族好斗之俗他明令禁止,但对服装,
习惯却听其自然变化,如汉高祖为与赵佗结好,派陆贾南来作说客,赵佗接见他时穿越俗服装,束发插椎。
席地交股而坐。
赵佗除了带头与越俗同化外,还大力提倡汉越通婚,赵家与越族名门吕家结为秦晋之好,融洽了汉越关系。
他还推广汉族的语言文字,使汉文化在国中占了重要地位,越族语言因而更加与汉语融合,雏型粤语得以进一步发展。
后来,对中县人有较强抗拒心理的部分越族人向西江流域或西南方的茂名、徐闻、合浦,乃至广西迁移,使粤语地域有所扩大。
赵佗推行友好睦邻的政策,对汉朝,只有几年关系不好,其他时间皆友好往来。
赵佗于公元前196年臣服于汉朝,使汉越贸易合法化,中原地区获得南越国的特产,南越国也得到中原提供的农业生产必需品,如铁器工具及马、牛、羊等牲畜。
后来吕后执政时,歧视南越,断绝供给南越生产必需品。
赵佗一怒之下于吕后五年(前183)自尊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吕后便派兵攻打南越,却攻不进岭南。
吕后死后,汉文帝再派陆贾南来,与赵佗尽欢而别,陆贾还朝时,赵佗进贡了一批珍品给汉文帝。
托陆贾带回的赵佗《报文帝书》是见于典籍最早的岭南文学作品,此后,岭南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再次增强,使岭南的经济顺利发展。
赵佗活了一百余岁,南越国历五主,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终为汉朝所灭。
汉灭南越国后,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
元封五年(前:106年),设交趾部统辖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设于广信(包括今广东封开至广西梧州一带)。
史家认为,广信之名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
广信位于岭南腹心之地,地处漓江、贺江、西江交汇之口,扼水陆要冲,故为汉代所重视。
此后,广信作为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发展了300余年,其对粤语的发展是颇有影响的。
秦凿灵渠把湘江与漓江沟通,从而成了中原汉人进入岭南历史上第一条水上主要通道,而由漓江转入西江到岭南,必先进入广信一带。
秦统一岭南后,广信一带已有不少秦守军驻守,此处扼西江咽喉,沿江东向可达番禺,溯江向西可达南宁,乃战略要地。
因此,汉族移民也大批居于此地,加速此地的开发。
在汉代,广信也出现了几位学问家,如陈钦、陈元父于及士燮等。
古籍载,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可媲美南越王赵佗,可见其影响之大。
因此说,广信一带的百姓在粤语发展过程中,是曾起了一定作用的,今日的西江流域两岸县市的粤语,与珠江三角洲的粤语语音,语汇比较一致,也可证明这个结论。
(参见叶国泉、罗康宁:《粤语源流考》,载《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
)不过,也不能说粤语形成于广信一带,因为西汉惠帝时,入仕朝廷的番禺人张买。
“能为越讴,时切谏讽”,可见西汉时番禺也流行越(粤)语。
西汉时南海郡治所仍在番禺,南海郡辖番禺,中宿(今清远)、四会、博罗、龙川、揭阳6县(东汉时增加增城),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
交趾部改称交州,州治仍在广信。
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刺史步骘到番禺视察时,认为番禺农业、商业发达,地势更有利于发展,故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交州治所到番禺。
此后番禺重新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广分治,设广州,以后广州的中心地位持续了千多年,粤语的发展成熟便主要在广州一带。
晋代,大批中原人南迁岭南,也把中原的汉语带到岭南。
至唐代,有诗人咏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代,商业的交流在番禺一带更盛,还有官员被贬到岭南,皆使粤语吸收了不少中原语音。
与此同时,粤语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更规范化与书面化,形成比较独立的语言体系。
今日的粤语还保留着不少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读此诗,广州话比普通话更押韵。
因为,深、心、金、簪这四字粤语音同韵,而普通话现代语音中却不同韵。
另外,“家书抵万金”的“抵”字,广州人一读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
这是因为粤语保留了部分中古音与古词汇。
粤语还保留了古四声,故广州人学起近体诗声韵时也较容易掌握。
唐末宋初,粤语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语系,“自立门户”,较少吸收中原语言了。
在构词、语法、读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来,其语音、词汇,大体已奠定了现代粤语的基础。
宋代的粤语,已与北方汉语语音相距甚远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成了粤语流通区域的主体。
元代,虽有大批随宋末小朝廷南下的官民留居广州地区,带来不少北方语言,但己产生不了多少作用,明代,粤语已与现代粤语大体相同,清至民国,由于与外国人交往增多,粤语中也吸收了一些外来语。
随着广府人出国及迁居港澳者增多,粤语的影响更加扩大。
在长期的发展中,粤方言成为汉语方言七大支系之一(另六大支系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
当代学者认为,广东境内的粤方言可以分为几个片:一、广府片,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三水、花县(今花都)、从化、增城、清远,龙门、佛冈、东莞、宝安、深圳、中山、珠海、肇庆、高要、高明、新兴、云浮、英德等县市,韶关、曲江、乐昌等县市的城区,以及香港、澳门也属这一片,总计广府片人口约2000万。
二、高廉片,主要分布在阳江、阳春、茂
名、高州、电白、信宜、湛江、遂溪、化州、吴村等县市,人口约600万。
三、罗广片,主要分布在四会、罗定、德庆、广宁、怀集、封开、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人口约700万。
四、四邑片,主要分布在鹤山、江门、新会、恩平、开平、台山、斗门等县市,人口约400万。
合计今广东省使用粤语人数在3800万左右。
此外,广西的梧州、苍梧、贺县、南宁、邕宁、崇左、宁明、横县、桂平、平南、玉林、北流、容县、岑溪,藤县、蒙山、贵县、昭平、博白、钦州、合浦、浦北、灵山、防城、北海等县市也使用粤语,人口约1300万。
海南省的石碌、八所、三亚、白骈,陵水、莺歌海等地的厂矿、林场、盐场等企业单位多流通粤语,儋州话也可归入粤语系统,合计使用粤语人口约几十万。
还有南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欧洲、非洲不少华侨、华人也使用粤语,人口约1500~2000万之间。
总计起来,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有7000万!(见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在粤语各个片之间,乃至各方言点之间,在语言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特别是四邑片与广府片之间有更大差异,故近人有从广府文化中分出一个“五邑文化”(按:旧时称“四邑”,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今称“五邑”,指旧四邑加鹤山)。
近代一两百年来,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广州的语音,成为粤语区各地的标准音,广义的广州话是指粤方言(粤语),狭义的广州话则指作为标准音的广州市所使用的语言。
粤语的形成与覆盖大致如上述。
但广府民系的“广府”怎样解释?这是因为唐代对广州一带已有“广府”之称,而明清更有以广州为治所的广州府,广州府人简称广府人。
广府民系的人口组合是怎样的呢?学者认为,岭南三大民系——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其人口组合大致在宋元之际形成,虽同属岭南汉族居民,但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广府民系居民较多是古南越族自秦以后最早实现汉化的古岭南人的后裔,福佬民系与福建东南沿海古瓯越(闽越)族有较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客家民系是较后从中原移入定居于岭南的移民后裔。
当然,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迁徙,不要说当代,就是在明清,广府民系地区的人民已非一定是古岭南人的后裔了,特别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中,更有不少是两晋两宋移民的后裔,他们生活于广府民系地区之中,成了广府人,潜移默化地受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又为广府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广府人崇尚“英雄莫问出处”一语,一般只重实干成效,不喜欢炫耀出身,资历(这就是广府文化大众性的体现)。
因此,要深究广府民系居民的先祖分类比率,其实是不可能的。
粤语,英文为Cantonese,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并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仅次于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Mandarin Chinese )。
换句话说,粤语( Cantonese)跟普通话(Mandarin Chinese)在同一个分类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