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小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_小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小水滴的旅行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多种存在方式,通过猜想,实验,探究雨和雪的形成。
2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将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技可以服务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冷水、小碟子、冰块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朋友也十分喜欢旅游。
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在旅行中拍各种自拍呢。
想不想欣赏一下他的自拍照?大家在欣赏照片的同时猜一猜,这个小小旅行家到底是谁呢?播放自拍图片作为导入,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水在自然界有多种存在状态。
二、雾、雨的形成
1、猜测成因,制定、修改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经验和搜集到的资料,对雾的形成做出猜想和假设,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对学生合理的猜测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
出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先前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再互相交流讨论,实验器材如何搭建。
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肯定,对学生进行适度指导,使学生修正自己做法。
2、实验探究,分析雾的成因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仔细观察,根据所见所思填写实验记录单。
(学生利用实验自主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思考发现与自然的联系,体现“做中探”。
)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与自然的联系,由此得出雾的成因。
3、推测雨的成因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推测雨的成因,对学生合理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启发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思考、制定探究方案,并作出适度指导,使学生修正并确定探究方案;对注意事项进行提醒。
因为这个实验用到酒精灯,有一定危险性,试验之前,提醒大家先看老师的温馨提示,一定谨慎操作!
温馨提示:
(1)按规范的操作点燃、熄灭酒精灯。
(2)在加热过程中,严禁用手触碰任何实验器材。
(3)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并对危险隐患作出提醒。
根据雨的形成,推测雪的形成。
我们知道了雨的形成,那么雨和雪有什么不同呢?下雨时和下雪时气温有什么不同?
根据板书提示学生发现自然界中的水是循环的。
三、联系生活,分享节水小窍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和小水滴展开了一段非常高兴的旅行,但生活中小水滴还有一段伤心的旅行呢。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了这些,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尽管水在自然界不停地循环着,但是水资源非常宝贵,把全球的水比作一桶水,液态淡水只有一勺,人类可利用的只有一滴,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
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多数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
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强化六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
效果分析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能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
2、通过探究雾、云、雨、雪、霜、露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最后一课。
以学生对小水滴在自然界中不同状态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研究小水滴的不同变化,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索过程。
教材通过“雨和雪”“雾和云”、“露和霜”三个专题研究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专题研究。
探究活动,我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探究小水滴在自然界中变化莫测,它会变成什么。
二是实验模拟霜和雨的形成。
三是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旅行活动。
四是水循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课下让学生举办一期主题为“小水滴的旅行”手抄报。
评测练习
1、填一填。
(1)冬天的早晨有时“白气”弥漫。
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在低空叫做雾,在高空叫做云。
(2)秋末和秋季晴朗的早晨,我们常在草叶或其他物体上看到很多小水珠。
这些小水珠叫做露。
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
(3)冬天的早晨,有时在草木、地面上会看到一些小冰晶,人们把它叫做霜。
2、小法官
(1)小水滴旅行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
(对)
(2)高空中的云是由小水点或小冰晶组成的。
(对)
(3)正是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才使得人和地球上的生物能够繁衍生息,连绵不绝。
(对)
课后反思
通过多媒体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以雨雪,霜露,云雾等方式在自然界进行循环。
在介绍这些循环方式的之前,首先学生们进行猜想它们是怎样形成,然后进行出示相关材料进行验证。
然后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通过这样学习,学生们对于小水滴的旅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且为后面的验证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制作霜,通过往易拉罐里加冰块和食盐,学生看到易拉罐底部出现白色粉末,明白了霜的形成。
然后模拟雨的形成,通过推测自然界中雨的形成,成功地模拟了雨的实验,知道了自然界中雨的形成。
通过比较知道雨和雪的异同点,进而推测出雪的形成。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或者演示观察都学到了不少东西。
课标分析
1、通过探究云、雨、雪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2、选择适合自己的专题,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从学生常见的自然现象云、雨、雪的形成入手,表达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结论要尊重证据;乐意小组合作交流,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