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李刚门结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轰动一时的李刚门结束了,死者的哥哥联系不上已经失踪了,死者的父亲要求撤诉,死者的律师也绝望了。
媒体被封嘴和谐了,网站删帖和谐了。
看来,那一声“我爸是李刚”真不是白喊的!。
请大家转载和关注。
李刚门的结局,不能说的秘密。
《李刚门结局不能说的秘密(请求网友转载关注)》
引子:李刚门事件至今已有26天,曾经沸腾的舆论渐渐归于平静。
中国雅虎焦点关注“李刚门系列”之三——三问李刚门事件围观者中,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您预测李刚门事件围观后的结局如何?参与调查的近5000名网友中,有高达48%的人选择了“整个事件不了了之”选项。
而事件结局正在按多数网友的预料无情上演——受害人一家已于11月5日“莫名其妙”地撤诉。
11月7日,受害人哥哥发微博表示代理律师被警告,李刚要求解剖死者尸体以查明死因。
《鉴定结论通知书》称:冀FWE420轿车碰撞前的行驶速度为45公里/小时至59公里/小时。
尽管轰动一时的“我爸是李刚”曾让舆论沸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显然网民的力量仍没能改写“意料之中”的结局……
1,隐藏在微博中的玄机
受害人代理律师张凯微博:
11月3日,张凯微博称:“陈晓凤家属收到车速鉴定,今天正式提出重新鉴定申请。
理由两个:一不符合常识,45-59迈的速度不可能把人撞起来后砸到玻璃上,还把玻璃砸破。
二该结论无鉴定程序、鉴定机构、鉴定方式,无法判断真实性。
”
11月5日,张凯微博称:“我昨天发帖说谨防陈晓凤家里像邓玉娇案一样当事人妥协,今天彻底得到证实。
一小时前收到陈晓凤父亲电话:张律师,我代表全家感谢你,以后会登门拜访。
我们的事情已经解决了。
我问:怎么解决的?他说:我不方便说。
半小时后,收到律所电话:陈家到律所解除了合同。
”
受害人哥哥陈林微博:
11月3日,陈林微博称:“我今天要提交速度重新鉴定的申请书!但是多方受阻,所谓保定方面的专案组人员刘处长等人不接我的电话,两点半的时候,他同事打过去说在望都开会!望都方面也迟迟没有答复!这是我们的权利!希望警方认真对待不要逃避。
”
当日,陈林还感慨:“这是的社会吗?(原文如此——雅虎编辑注)被谈话、被和谐……连一个节目都被禁止通告……不要让我对国家都失望。
”起因是凤凰卫视对陈林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面对面采访,而采访快结束时接到了“被河蟹”的指
示……
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王克勤微博:
11月4日,王克勤微博称:“昨天非要解剖尸体,今天迅速移送到检察院。
完全回避车速问题,解剖尸体就会破坏尸体而无法准确测出车速。
今天移送到检察院,公共安全专家不收重新鉴定申请。
”
11月7日,王克勤微博称:“担心陈林!两天多联系不上陈林,电话一直不通。
前天与其父通电,称,陈林不在,即挂机,自此其父再不接电话。
非常担心陈林,24岁的陈林大学刚毕业未工作,他说‘妞,哥一定要为你讨个公道’‘赔多少钱不要紧,我们又不是卖妹妹,我不能让妹妹看不起我!’他与父亲价值观存在差距,家人认为他学生思维。
”
无论是当事人、代理律师还是追踪此事的记者,微博传达出的信息显得扑朔迷离,似乎隐藏了太多“不能说的秘密”:受害人为何撤诉?事故鉴定书是如何诞生的?受害人家人经历了什么,他们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展现在网友面前的只有残酷的现实:李刚门结局正在走向“不了了之”?
此时,权且借用知名媒体人笑蜀11月2日发表的微博进行呼吁:“国内媒体闭嘴后,河北大学车祸案形势陡转,权力肆无忌惮,受难者求助无门。
围脖虽偶有围观,然切断媒体通道后,围观火力亦大受限。
此种背景下,恐怕只能被迫吁
求外援了。
希望港台中立华文媒体比如亚周及旺报尽量介入。
否则在彻底清场的情况下,善后处理之黑暗无论如何想象皆不过分。
”
二“意料之中”的结局
代理律师张凯:与接案时预想是一样的
张凯在《“李刚门”撞车案结案随想》中表示:与接案时预想是一样的,陈家终究会与李刚家私下达成协议,解聘律师,了断此事。
第一天与陈晓凤的父亲见面时,我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局。
并且,我们做了特别约定,我说:这个案子打起来一定会压力很大,我本人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你们请我做你们的律师,我可以免费代理,但你们不能因为受到压力而私下谈判,即使和对方和解也要和我有充分的沟通。
显然,多数网友也猜中了这“意料之中”的结局,同时张律师的免费代理没能换来陈家的“合作”。
公共案件的“共同模式”
在结案随想中,张凯律师总结了公共案件的“共同模式”:近几年发生的公共案件,邓玉娇、杨佳、唐福珍这些让我们曾经都义愤填膺事情的处理,几乎早就形成了共同模式:案发、网民关注、维权律师介入、新闻爆料、律师提出法律意见、再度热点、新闻被和谐、律师被谈话、当事人与律师合同终止、家属被失踪、网络论坛被禁止、官方指派律师、公开审理、很快被大众遗忘。
公共案件是有其社会诉求的,当它成为一个大众品读的事件时,它的社会价值就远远超越了个体价值。
这种社会价值充分体现在对民众的启蒙、对法治的更新、纠正以及对陈旧制度的冲击上。
然而个体寻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寻求的是公义的彰显。
个体为了保证自我诉求的实现甚至会绑架社会诉求,一旦发现可能与自我诉求产生冲突的时候,必然会抛弃社会诉求。
一个寻求的是价格,一个是价值。
这也正是类似案件虽一波又一波的发生,我们却发现法治之路总是在原地徘徊的原因。
三追问“意料之中”的结局如何诞生
1、媒体的集体噤声
笑蜀在11月4日的微博中称:“河北大学车祸案因省长表态,本来已有正向发展的迹象。
就在这关键时刻,媒体突然撤出。
媒体清场、权力合围令人陡生无限恐惧和想象,随后纷传的流言如验尸撤诉似乎印证了那些恐惧和想像,让几乎所有悲悯之士都受伤,徒然加深公众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加深普遍的受害者心理。
这种对人心的毒害才最可怕。
”
“李刚门”的火爆要归功于网友的力量,而这力量得以发挥毫无疑问是借助了媒体提供的平台。
然而有一天,网民突然发现,当想要继续关注事态发展时,竟然找不到渠道了!正如笑蜀所言:国内媒体闭嘴后,河北大学车祸案形势陡转。
这就是媒体——提供平台时,“李刚门”沸沸扬扬,让人们
看到查出真相的希望;集体噤声时,“李刚门”销声匿迹,上演“意料之中”的结局。
2、受害人的临阵退缩
张律师曾与陈晓凤的父亲约定:不能因为受到压力而私下谈判,即使和解也要和律师有充分的沟通。
然而结局却是陈家撤诉,问题怎么解决的也“不方便说”。
陈晓凤的哥哥陈林一直坚持为妹妹讨回公道,却被认为“与父亲价值观存在差距”、“学生思维”,之后便与外界失去联系……
面对这样的“临阵退缩”,谁也不忍去指责。
无法去想,若一家人都坚持将官司进行到底,还会有多少人与外界失去联系?这样的退缩不知藏了多少心酸和无奈!
3、权力的只手遮天
张凯律师曾经透露:陈晓凤的一个本子扉页的最上边写着这样的话——权力:能改变别人命运的能力。
看后震撼良久,这个理工科的女孩子为什么会在本子的第一句话写下这样的文字?究竟什么让她有了这样的思考?难道冥冥中有着某种安排?她的命运是被什么改变的?
而权力在“李刚门”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从两位父亲身上可见一斑:同样是父亲,有权的可以在校园撞人案中全力保护骄横的儿子,并在中央台哭诉博取同情;没权的却只能在失去自己年轻的女儿后,“莫名其妙”地撤诉,连出来说
话的机会都没有……
看来,那一声“我爸是李刚”真不是白喊的!
终结语:
在此,借用值得尊敬的张凯律师的话作结:李刚案终于以如此和谐的方式接近尾声,我们不排除李启铭在公众的压力下会被惩罚,甚至严惩。
然而,我们想要的仅仅是这个吗?
大结局
李刚儿子一案判决结果,天理何在!李一帆案判决结果:李一帆因交通肇事罪判有期徒刑三年,监外执行。
赔偿被害人家属三十万伤者五万。
李一帆被实习单位开除,李刚被调往其它分局做副局长。
张晶晶已经给河北大学及保定公共安全专家局北市区分局软禁在医院,禁止媒体记者采访。
同时河北大学已经将死者和伤者的同一宿舍室友女生(现大一)全部保研。
转发你所有的群,让人都看看天理何在!!李刚的岳父的确是副省长,但这是次要的,李刚的舅舅的女婿是北京某局长,而此局长的爸爸是中央常委. 请大家转载让更多人关注不能让这件事不了了之
陈林你究竟在哪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