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积累的一些看法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积累的一些看法与启示
作为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资本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
而其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又可分为农业方面和手工业方面,农业方面就表现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上,而手工业则表现在最早的纺织工厂和纺织业的大机器集中化生产。
下面就简明阐述一下圈地运动和纺织工业化给英国带来的影响与我们应从中得到的启示。
16、17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规模更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土地被圈占。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人口剧增,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贵族地主为了生产更多的肉类和粮食供应城市,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加速进行圈地,出现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英国的统治阶级为加快圈地运动以获得巨额财产,但又不想付出代价,就通过法律对“神圣的财产权”进行最无耻的凌辱。
18世纪,他们通过《公有地围圈法》,这样,出现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
仅“1801年到1831年农村居民被夺走350多万英亩公有地,农村居民却未得到过一文钱的补偿。
”通过此种“私有化”,大量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被强行剥夺,农民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无产者,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才能生存,即只有“自由”地服从雇佣劳动制度和接受资产阶级剥削才能生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必需的能被雇佣的劳动力,在圈地运动中大量产生了。
地主圈占大片土地后,或自己雇工经营农场,或者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
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出现,表示在农业中也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直到1845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
这场圈地运动给英国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
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
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将其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
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
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3、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4、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
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
如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
5、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
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6、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
从这个角度说,圈地运动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
总之,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除去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推动力便是工业由原本的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变成了大机器集中化生产。
就拿毛纺织业来说,14、15世纪,英国乡村毛纺织业中“家庭工业制”开始出现,这是它发展的初期阶段,商业资金的影响还不大,生产过程仍未受商人控制,这时的家庭生产者基本上仍然是个体独立织工,不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冲突。
到16世纪,呢绒商的作用在家庭工业制下的生产中突显出来了。
英国西南部农村呢绒商向呢绒生产投资,建立企业的过程有一定代表性。
威尔特郡马尔麦斯伯里有一批投资者,威廉·施顿普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父辈据说原是一个小织工,后来发家,成为呢绒商,他继承父产,成为马尔麦斯伯里的四大财主之一。
在修道院被解散后,他用大量资金购买威尔特郡西北部和格洛斯特郡东部的土地。
据资料记载,他曾用强迫手段购买四个磨坊和毗连的土地,购买后,将那里的公簿持有农逐出,建立他的手工工场,因此两次受到被侵害人在大法官法庭起诉。
1544年又花1,500镑向增收法庭买下马尔麦斯伯里修道院的土地和房屋,将织机和织工摆放和安排在空旷的修道院房屋中,生产呢绒成了他主要的经济活动,并且计划使呢绒产量达到每年3,000匹。
拉姆齐说,“可以想象,对这个工作间的经营,至少在一个短时期里是一种有利的投资。
”他的活动不只限于马尔麦斯伯里一地,据说伦敦有他的贸易代理人,将在马尔麦斯伯里织好的呢绒运到那里去出售。
施顿普曾被泰特伯里的执法官和当地的市民控告,说他企图侵占格洛斯特郡境内一个最兴旺的羊毛和呢绒市场,垄断那里的贸易,迫使那里的纺工、织工不得不从他手里取得羊毛和毛线,而不向其他商人购买,从而处在他的控制之下。
威廉·施顿普的活动情况说明,他既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企业主,是威尔特郡商人投资于工业企业的代表人物。
同时期马尔麦斯伯里的呢绒商中,影响仅次于威廉·施顿普的还有M·金和J·赫齐斯等等。
16世纪中叶威尔特郡其他地方情况类似的呢绒商还有10多人。
就这样,原本是分散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力由商人集中了起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更多的财富向更少数人手里集中,这些人便成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综上所述,英国早期的资本主义积累所离不开的就是一样东西:商业贸易。
只有进行贸易,才会产生利润,才会有逐利的空间,进而推动生产方式的集中与生产力的提升。
作为一个陆地国家,中国自古就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这才是妨碍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早期积累的最大壁垒。
因此,现在,为了让更多人实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商业贸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