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语敬语与敬意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近几年,日本学者对敬意表达的研究,在2000年作为日本政府的咨询机构国语审议会将“敬意表达”的概念写入报告书,使日本学界对日语的研究又掀波澜,并将研究扩展到语用学的领域,结合欧美语用学的“礼貌理论”1进行对比研究。
2007年《敬語の指針(答申)》(敬语指南(报告))发布后,又引起人们对敬语与敬意表达研究的关注。
由于2000年以来日本政府敬语使用规范指导的两次出台,日本敬语研究方兴未艾,有关日语敬语和敬意表达关系的论述在日本的敬语研究的书籍和论文中都有所涉及,而对敬意表达和敬语的专门论述目前国内尚未见到。
本论文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敬语和敬意表达的梳理和归纳,期望能对日语敬语和敬意表达的学习和应用有所启示。
本论文研究的范围指现代日语敬语,由三章构成。
分别从外语学习者的角度对敬语、敬意表达、敬语和敬意表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日语敬语有完整的体系,它的发生和发展同人们的敬语意识密切相关。
日本人对敬语的认识和运用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对敬语的运用也完成了从绝对敬语到相对敬语的转变阶段。
时枝诚记2曾指出“敬语研究史可以称作是一部敬语意识的展开史或认知史”。
日本学者对敬语的概念有各自的理论,其中共同拥有的一个概念是“表达敬意的语言”、“向对方表达心意的语言”,但在对敬语研究过程中,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不准确,因为敬语未必就是表达讲话人的敬意。
如日本学者大石初太郎、宫地裕等就提出用“社交敬语”的概念解释现代敬语的现象。
当然不能否认敬语是用来表达敬意的,但如果忽视现代社会根据不同对象、场合、上下、亲疏、恩惠关系使用敬语的特点,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日语敬语的用法,给我们对日语的认知上造成误区。
所谓敬意,毋庸置疑是指讲话人(或文章作者)的敬意,讲话人在传达某信息时,附带讲话人敬意时需用敬语表达。
只是有时敬语与敬意并不一致,这是因为敬语除表达敬意外,有时还表达一种距离和日本社会中的习惯,例如,日本社
1 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以“面子理论”为核心的礼貌理论
2姚莉萍,《日本人的敬语意识和敬语的变迁》,《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02)
会对上级和客户都需使用敬语,反之不用。
相反,有时敬意通过态度、动作、讲话的神态、声音等方法也能表达出来。
敬语的意义,本质上是表达敬意的,其分类也是按敬意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但根据使用者的目的,完全可以期待不同的效果,即敬语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可用于表现说话者居高临下的态度,在用于表示说话者品位的同时,也能用来表示威严和傲慢,在用来向对方表示礼貌的同时也能表示一种距离。
本论文中的敬意表达是指日本国语审议会2000年12月《现代社会中的敬意表达(方案)》中的“敬意表达”。
虽然也有人认为敬意表达的术语3在2000年国语审议会之前在部分研究学者之间使用过,但国语审议会在该方案中使敬意表达的定义更为明确。
鉴于参考资料的关系,本文敬意表达是指2000年国语审议会提出的概念。
日本学者在“敬意表达”的概念被提出后,对它的研究盛行一时,如:2001年《日本语学》杂志针对2000年政府的敬意表达的提议,第4期专门出了特集《敬意表現を考える》(思考敬意表达)。
在此特集中收集了当今日本语言学者对敬语和敬意表达的看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学者对“敬意表达”和“礼貌理论”关系的论述,有学者从语用学角度对敬语和敬意的关系进行研究,把敬意表达和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的“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列文森 “面子理论”4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趋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宇佐美まゆみ和滝浦真人以及井出祥子等。
近几年,国内的研究文献中,翟东娜编著的《日语语言学》(2006年)中引用了敬意表达的概念;另外,郭举昆的论文《日语的敬意表达与教学中的留意点》(2003)中从日语教学的角度对敬意表达的用法作了阐述。
本论文归纳了各家学者对敬意表达的相关阐述,在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在日本社会国际化深入,日语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日语的敬意表达方式必然会越来越多样化。
第一章 对日语敬语的认识和运用
本章从三个侧面对日语敬语的认识和运用进行了梳理。
首先是敬语的先行研3引自『敬語の教科書』ベレ出版、佐竹秀雄、西尾玲見共著.笔者译为汉语,P82。
、
4李奇楠译。
见李奇楠<日语语用学研究.>(《日语语言学》2006年5月)
究,先行研究分为日本学者的研究和中国学者的研究的两个部分。
范围可分为对敬语史的研究、敬语法和意义的研究、敬语的比较语言学研究。
在日本学者的研究大多为对敬语的形成、敬语的历史、以及敬语的应用为多。
而在中国国内对日语敬语的研究早期普及型的较多,深入研究的论文不多。
大多从日语学习的角度,对日语敬语的语法和运用进行分析著书。
比较中日两国学者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可以发现中国学者对敬语的研究是从学习和使用的角度着手,而日本人对敬语的研究出发点最初是为了读懂古典文献,从敬语的构造、特色、种类等研究敬语法、敬语意义,对现代敬语的研究最初是为了教外国人学习日语。
中国学者的研究包括著作和论文,其中从日语教学的角度,敬语学习相关的敬语法的研究和语言运用相关的著作较多,其中刘金才早年编写的《现代敬语用法》一书就是一部对敬语的用法进行全面归纳的实用书,书中对敬语表达进行了综合性概括5。
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日语学习和研究的角度对敬语进行全面研究的论文是姚莉萍老师的敬语系列论文6。
该论文从现代敬语的规范、敬语的意义、敬语的误用进行论述,强调现代敬语的社交性,并通过举例论证了在敬语的实际运用中,分类和敬语所表达的敬意有时并非一致。
还指出敬语使用中的误用现象在外国人和日本人身上都均有发生,外国人的误用很多源自学习不足,而日本人的误用则会使敬语本身发生变化。
论文在对敬语进行论述的同时,还列举了敬语以外的敬意表达方式。
其研究成果,为日后国内的敬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论文得益于老师论文的启发,希望能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敬语研究的基础是分类。
日语敬语有着完整的敬语语法体系,要阐明敬语的意义,首先要清楚敬语的分类。
日本学者对于敬语的分类,一般是以敬意的对象为标准的。
日本学校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三分法,即,将敬语分为尊敬语、自谦语、礼貌语。
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的有代表性的分类有(1)时枝的二分法(词的敬语、辞的敬语)(2)辻村的二分法(素材敬语、对者敬语)(3)宫地的五分法(“尊敬語”“謙譲語”“美化語”“丁重語”“丁寧語”)(4)渡边的敬语立体结
5《现代敬语用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6 1992年的《日语学习与研究》第3期起以<日语敬语及其周边问题>为题连续发表。
构分类法(“对话题人物的敬语”、“对听话人的敬语”和“为说话人自身的敬语”)(5)2007年日本文化审议会发表的《敬语指南(报告)》的敬语新5分法(“尊敬語”“謙譲語Ⅰ、謙譲語Ⅱ”“丁寧語”“美化語”)。
本论文从对日语学习与研究的角度,采用2007年日本文化审议会在《敬語の指針(答申)》(敬语指南(报告))中提出的尊敬語謙譲語Ⅰ謙譲語Ⅱ丁寧語美化語的5类分法,认为这一分类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日语敬语概念较为清晰易懂,也比较易于说明和论述的展开。
敬语语法理论的掌握和敬语的运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因为敬语使用常常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即使明确了敬语的种类和意义,还需要对日语的具体运用进行研究。
实际上,比起敬语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敬语使用方法,只有准确判断具体情况,才能正确运用。
《敬语指南(报告)》指出,敬语使用基础是相互尊重、适度使用、个人选择。
同时注意在敬语使用过程中使用要适度,因为如果不分场合、对象、不分程度地盲目而过分地使用敬语,同样会造成敬语的误用。
常见的过分使用敬语的现象包括双重敬语、不必要的敬语使用以及“お(ご)”的使用过度等。
双重敬语虽然不能称之为误用,但却与现代敬语应向简便的方向发展的方针相悖,有繁琐之嫌。
根据“相互尊重、适度使用、个人选择”的使用方针,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对方或者情况,有时不用敬语反而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使与对方心灵的沟通更加顺畅。
敬语理论和应用之间有一定差距。
本论文就日语学习者在敬语使用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和各种现象进行了整理,并通过举例从理论上进行了说明。
例如:分类中的尊敬语与自谦语Ⅰ;接头词「お」「ご」用于尊敬语与美化语的区别;敬语动词“いただく”与“くださる”的用法不好把握的原因等。
通过对这些语言现象的说明,阐述了敬语使用中文化不同对语言把握带来的影响。
本章敬语的使用一节分析了日语学习者学好现代敬语须注意的问题,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举例说明了敬语法以外的使用原则。
例如,对人的称呼法、关心(「ねぎらい」)与表扬(「褒め」)法、直接询问时的原则、表达拒绝时的应答原则等。
对敬语法无法说明的敬语使用原则进行了归纳,指出敬语使用中
需要尊重日本社会习惯,不能违背使用原则。
第二章 对敬意表达的认识和运用进行归纳。
日本社会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少子化等变化的出现,对人们的语言生活和语言运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变化,与价值观、生活状况的多样化并行的是语言运用的多样化。
为了使思想沟通顺利进行,讲话者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立场,根据对具体对象和场合的顾及,从多样的措辞中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敬意表达就是顾及对方和场面而使用的礼貌表达方式。
因此,敬意表达的概念是在21世纪日本社会发展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旨在对语言运用做出整理和反思,对语言表达的进步具有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
敬意表达的概念定义为:“敬意表現とは、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いて相互尊重の精神に基づき、相手や場面に配慮して使い分けている言葉遣いを意味する。
それらは話し手が相手の人格や立場を尊重し、敬語や敬語以外の様々な表現から適切なものを自己表現として選択するものである”。
对敬意表达的概念可分两个方面进行理解(1)敬意表达指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顾及到交际对方和交际场合的区别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敬意表达强调在交际中对交际对象的人格、立场、状况、心情、感受、看法以及对交际场合等要有所顾及、有所考虑。
(2)敬意表达涵盖面很广,它不仅包括日语的敬语,而且还涉及到敬语以外的各种语言表现形式。
即它并不局限于敬语、寒暄语等一些固定的、公认的礼貌表达形式,它还包括根据不同交际对象、交际场面进行的得体的表达形式。
敬意表达起着使交际顺利开展的作用。
在多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存的现代社会中,在各种场合发挥着作用。
敬意表达是讲话人为使交流顺利完成而选择的表达方式。
敬意表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表达说话人与对方的关系,表达亲疏关系,表达场面的正式,减轻给对方造成的负担,根据对方的感受或状况表达体谅,显示自己的特色。
7
敬意表达概念提出后日本语言学家柴田武曾对敬意表达概念提出质疑,并发7引自『現代社会における敬意表現』,笔者译为汉语。
表论文《何が目的の「敬意表現」か(“敬意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柴田武在文中讲述到,作为重要概念提出的敬意表达,对于解决人们当前敬语给人造成困扰方面,没有任何解答。
柴田武还认为敬意表达概念本身自相矛盾,对敬意表达概念中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反驳,认为概念中以“顾及对方”为内容的说法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敬意表达作为语言文化被确立是有历史的、有语言源头的,是利用语言手段进行交际所必需的,说话如果不顾及对方的感受语言交流就不会成立。
而且敬意表达概念中没有对轻蔑语和美化语进行说明,轻蔑语是属于“敬意表达”还是当作“负面敬语”看待?而美化语与其说是顾及对方的人格和立场,不如说是关心自己立场的语言表达,是否可以归属为“敬意表达”等之类问题都没有解决,仅提出一个敬意表达概念,没有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敬意表达的范围不好界定,在日本学者之间也尚未达成共识。
敬意表达是一个很宽泛的表达概念,是讲话人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的最佳礼貌表达方式,虽然内容的界定宽泛却是被广泛应用的表达方式,它包含敬语,却不限于敬语,寒暄和前置词就是敬语以外表达方式的具体例子。
灵活运用敬意表达,会比机械地使用某一套话更能达到预期的交流效果。
要求学好语言的同时要了解日本的文化。
文化的不同可能会使原本要表达的敬意发生变化, 造成文化摩擦,导致交际失败。
近年来日本学者在研究敬意表达方面,引进了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其中最多的是以利奇的礼貌原则和布朗和列文森的以“面子理论”为核心的礼貌理论(ポライトネス理論)。
我国对日语敬意表达和礼貌理论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论述,日本自敬意表达被提出后,就出现了将礼貌理论用于敬语与敬意的比较研究,其中井出祥子使用礼貌原则证明敬意表达的国际普遍性8,宇佐美通过敬意表达和礼貌理论的关系比较,说明敬意表达的产生是受对欧美礼貌理论研究过程的影响。
其中,井出祥子在《国际化社会中的敬意表达》一文中认为,敬意表达在三个方面比敬语更符合普遍性的礼貌原则,即:敬意表达包含礼貌原则中所涉及的
8引自『国際化社会の中の敬意表現』,笔者译为汉语。
几乎全部的语言运用;敬意表达包含积极的礼貌语言运用;敬意表达包含固定表达和非固定的礼貌表达。
有些学者认为欧美的语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礼貌理论,不适合用于考察日语敬语(井出祥子,1989),而敬语与敬意表达相比较,是从语言到语言行为、从固定表达到非固定表达的结构性扩展。
因此,就有了敬意表达能够用普遍性的礼貌理论和构造进行说明的可能性。
宇佐美则认为从专业的观点来看,敬意表达的形成过程中,很明显是受礼貌理论的概念和结构、以及验证它们是否适用于日语的一系列研究的影响。
即使如此,并没有把敬意表达放在“礼貌”的翻译语的位置上。
不但如此,忽略礼貌理论重要核心部分“合理性原理”形式的礼貌的表面解释中,给“敬意表达”起了个听起来就有日本特色的名称,与其说是科学性理论中的关键名称,不如说是通过日本式的有道德味道的“顾及”“体谅”“谦虚”等追加概念内容,不断地给礼貌理论冠以日本习惯、维持日本文化的面目,与欧美的思路是不同的。
只能认为敬意表达表面上借用了“礼貌理论”的结构,从根本上讲敬意表达的形成与“礼貌理论”是不一样的。
敬语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正是由于准确使用敬语能得到好的评价和利益,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尤其是面试和商务交涉等涉及实际利益的场合中敬语使用的比较频繁。
反过来,如果不能准确使用敬语会造成很多不利,造成听话人误解或感到不愉快以及信息传达错误等。
这样就引发了“敬语能带来实际利益所以应该好好学习敬语”和“敬语阻碍交流因此不要使用敬语”的争论,但这种争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笔者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认为,要做到适度的敬意表达,敬语的准确使用是必须的,不可忽视。
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主体合理认识当时的情况,基于合理判断适宜地把表达意图传达给对方。
即只有将敬语转化到敬语表达才能使交流更加顺畅。
不过也有人9认为待遇表现和敬意表达的指代内容的范围几乎相同,因此,敬意表达和敬语的关系与待遇表现与敬语的关系相同,敬语是敬意表达的一部分,敬意表达包括敬语。
换种说法,敬意表达是以敬语为中心向对方表达礼貌的所有表现形式。
9引自『敬語の教科書』佐竹秀雄、西尾玲見共著、ベレ出版。
P82,笔者译为汉语。
第三章 敬语和敬意表达的关系
坂本惠在《“敬语”与“敬意表达”》中指出:现代敬语不再仅仅按照“上下关系”使用,而是向各个方向扩展,其中包括用敬语概念无法表达的要素,由此要把敬语之外的表达也要考虑进去,才能更加明确现代敬语的表达范围,为了能覆盖敬语以外的表达才提出了“敬意表达”的概念。
敬意表达是把敬语所代表的含义进行拓宽、彻底化的产物。
敬意表达是适应现代社会拓宽敬语表达精神的概念,敬语无法表达的可通过敬意表达表现出来。
即,敬语是敬意表达的基础,敬意表达延伸扩展了敬语的表达范围,但敬意表达比敬语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语言使用的要求。
一般认为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中与敬意表达相近的概念是“待遇表现”,但是敬意表达与待遇表现是不一样的。
敬意表达只限于待遇表现中正面的、积极的表达,待遇表现中的负面表达如:骂人话、蔑视词语都不是敬意表达。
因此,待遇表现的范围比敬意表达范围更为宽泛。
即,三者关系归纳为:待遇表现〉敬意表达〉敬语。
柴田武在《敬意表达的目的是什么》一文中根据敬意表达概念梳理了敬意表达和敬语表达关系,得出语言运用是最广阔的概念,语言运用下面是敬意表达,敬意表达下面是敬语(表达)的概念关系。
即,语言运用〉敬意表达〉敬语。
笔者根据前面相关内容的理解,对敬意表达和敬语表达做出如下分析。
(1)敬语表达的作用大于敬意表达。
敬语有表达距离、差别、威严和美化等作用,同样敬语表达除有表达美化、亲爱等布朗和列文森的积极礼貌外,还能表达距离、差别等消极礼貌。
而敬意表达所表达出的顾及对方的人格立场等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本身是向对方示好,也就是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理论中的“积极礼貌”。
(2)敬语表达与敬意表达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比敬意表达和敬语表达的概念发现:广义的敬语表达并非仅仅由敬语决定的,只是为了合理使用“敬语”,需要提前充分顾及“场合”“人际关系”,选择合适的敬语表达自己的意图。
敬语表达中要注意对“人”的顾及尊重的意识,这与敬意表达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顾及到交际对方和交际场合的区别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致的。
广义的敬语表达对场合和人际关系的顾及以及对“语言材料”的选择,与敬意表达中“根
据对方和场合分别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相通的。
另外敬意表达中的表示亲疏关系、表达场面的正式、显示自己特色方面,与敬语表达中表达亲密、正式的场合、美化等作用是重合的。
即敬意表达和敬语表达在概念和作用中都有相似的地方。
(3)敬意表达比敬语表达的表达方式更为广泛。
敬意表达的涵盖面极广,它并不局限于敬语、寒暄语等一些固定、公认的礼貌表达形式,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根据不同交际对方、不同交际场合临时组织起来的得体表达形式,而敬语表达是以敬语为中心的,虽敬语表达也包括敬语行为等“非语言”敬语表达,但说到底是离不开敬语的表达形式。
日本学者对敬语表达的理解是以敬语为中心,同时兼顾顾及对方尊严和立场的语言表达方式。
1998年,蒲谷宏、川口义一、坂本惠合作编著了《敬语表达》一书,比2000年国语审议会提出“敬意表达”的概念早2年,通过比较敬语表达和敬意表达的相同点,可以推断敬意表达是采用了敬语表达的相关观点的。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敬意表达是在国际化、信息化、少子高龄化条件下受到西方礼貌理论影响产生的,但其概念方面与敬语表达的相似性,可以认为敬意表达是敬语表达的延伸扩展的产物。
综上所述,笔者推定敬意表达是在敬语表达基础上发展成为新概念的。
敬语在现代社会中使用原则发生了变化。
敬语已经不再仅仅按照上下关系使用,日本上下关系中使用敬语,对上级使用敬语表达,与敬意的关系不大。
即使没有尊敬的心情,对自己上位的对象,在语言方面也需要用敬语表达,被看作是日本的一种社会习惯。
敬意表达是《敬语指南(报告)》的基础,敬语起着构成敬意表达的重要作用。
例如:“~れる・~られる”“いらっしゃる”“伺う”“参る”“です”“ます““お~”等语句有各自作为敬语的含义和作用,根据其含义和作用,使用到合适的语境当中构成敬意表达。
现代敬语相互尊重的精神,就是延续敬意表达对人格的尊重的一种体现,敬意表达自始至终是围绕敬语进行,其核心内容仍是敬语。
敬语和敬意表达尊重参加交际者的人际关系和相互的人格、立场,并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其重要性在多样化、复杂化的人际关系构成的现代社会交际中
越发明显。
社会和生活方式的这些变化,敬语和敬意表达的在人际交往中会越发重要。
自古至今在日本历史中担当重任的敬语,在当今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并将一直应用下去。
本论文主要引用《敬语指南(报告)》中的敬语分类和使用规则与《现代社会中的敬意表达》中敬意表达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敬意表达和现代敬语的关系。
现代敬语的相互尊重精神就是延续敬意表达的顾及原则,同时敬意表达的核心内容是敬语,始终是围绕敬语进行论述说明的。
敬意表达把寒暄语、前置词等非敬语表达方式列入敬语的范围,意在扩大敬语的表达范围,通过敬意表达的概念提示敬语今后的发展方向。
笔者在敬语、敬意表达相关论述中总结出敬意表达是在敬语表达基础上发展成为新概念的,并推定敬意表达的产生不仅仅是宇佐美指出的受人们对礼貌理论的研究和论证产生的,而是现代敬语发展阶段的要求和在敬语表达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无论是敬语还是敬意表达,任意取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论述都可写成专业论文,比如对敬语发展史的研究、对敬意表达中寒暄或前置词的研究等。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指定在现代敬语和敬意表达,仍显范围过大。
笔者力求缩小研究范围,避免论文涉及面过广而失去论点。
主要着眼于敬语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旨在明确敬语的相关用法,而对敬意表达的归纳目的在于增加对敬意表达的全面了解。
另从敬意表达的概念和敬语的作用方面总结了敬意表达和敬语的关系。
限于资料和个人能力,笔者在把敬意表达的概念与礼貌理论进行比较时,只围绕概念进行了分析,没能找出具体敬意表达的事例进行对比说明,这是文章的不足之处。
虽然知道敬意表达包括敬语和敬语以外的表达方式,但美化语是否属于敬意表达等没有找到相关资料的论证。
日本学者敬意表达相关研究始终是从敬意表达的概念展开论述,具体包括敬语的什么表达方式资料中没有涉及到,敬意表达在运用过程中除了注意不要过度使用敬意表达外,没有提及其他的注意事项。
敬语以外还有什么敬意表达方式等问题都没有在相关资料中找到。
由于敬意表达概念中包括固定和非固定方式,就造成了敬意表达的方式过于宽泛,不好锁定范围进行专门研究的结果。
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解决了上述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