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的性格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束星北的性格与追求
一、爱国情怀
许水涛(以下简称“许”):刘海军先生的《束星北档案》出版以来,束星北的坎坷人生成为人们解读历次政治运动危害性的鲜活样本,受到广泛关注。
家人更能完整地了解他的心路历程,比档案记载具有更加鲜活的力量。
束美新(以下简称“束”):20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收集父亲的资料。
父亲在世时经常会说到家乡扬州,我于2014年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看了他的故居和读书的学堂,感到非常亲切。
父亲出生望族,祖父束曰璐是江南陆师学堂优等毕业生,清末官至参领,民国时期任全国水利局主事,后为张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南通有自己的企业。
祖父为人豪爽、热心,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
祖父有二房,父亲和叔叔束粦保均为长房所生,叔叔上世纪40年代曾任英文刊物《自由论坛》的主编。
父亲秉承了祖父豪爽、乐于助人的性格。
少年时代,父亲偶然间读到一部关于四度空间的科幻小说,开始迷恋于物理世界的神奇,并确定献身物理科学的人生志向。
许:父亲和您说过国外求学的经历吗?
束:父亲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基本上不用家里的钱,在码头打工扛包,礼拜天还到教堂蹭饭。
在美求学时,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外国人的歧视。
他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结很浓,认为一个人背后没有国家的
支撑是不行的,会被人家瞧不起的。
记得1980年在海洋一所工作时,他的一个学生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太满意,发牢骚,父亲听见后就说:“你们不要动不动就发牢骚,发牢骚也是没有用的。
邓小平能把一个走下坡的中国扭转过来开始走上坡了,就非常不容易,让你当主席,你该怎么办?你能一下子把中国变富吗?”父亲对我说:“你们年轻人没有在国外呆过,光感觉国外好,但你们不了解,如果一个国家不强大,国人是多么受气啊!当年在美国,有一个黑人骂我‘黄狗’,他骂我,我可以和他对打。
有一次,到饭馆里吃饭,桌上坐了一个白人,我在他旁边坐下后,他抬起屁股就走了,表现出不屑于和中国人一起吃饭的样子。
那时受到的侮辱,我永生都不会忘记。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超过白种人,为中国人争光!”
头桥《束氏族谱》所载“家训”二十条,其中最为独特之处便是“共御外侮”条,这条祖训对父亲一生的影响很大。
他常常说中国落后国外太远了,早在留学的时候就树立了科学救国的理念,终其一生未曾动摇过。
抗战时期,看到日本飞机轰炸,他就有刻骨铭心的仇恨,要报名参军,并于1945年春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雷达,以防范日本飞机空袭。
他和王淦昌一起把家里的金子绑在裤子里,通过日本人的封锁线,捐给国家。
1979年,我哥哥出国留学,他希望哥哥学成后一定要回国效力。
二、天才情结
许:他的科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束:他是理论物理学家,作为我国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研究的
先行者,上世纪30至50年代,对相对论和统一场论做出过创造性的研究。
同时在电磁学、热力学、气象学、海洋学、航天航空等研究方面,均有建树。
他的学术论文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30年代留学期间,发表了一些学术文章。
第二个阶段是40年代,尤其是在湄潭浙江大学的时候,达到了一生当中的最高点,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有两篇文章是在《Nature》上发表的。
第三个阶段是肃反和反右之间的一年多时间,连续在气象研究方面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在国内引起较大的反响。
他认为中国的降水是从印度洋来的,纠正了从西伯利亚来的传统说法,对苏联专家的这一结论提出质疑,不久因为受到政治迫害,无法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1965年,他在长年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完成《狭义相对论》的写作。
晚年在海洋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
假如没有内战和那么多的政治运动,父亲肯定会取得更多的科学成就。
李政道先生认为自己的物理基础和成就,都是受父亲之益。
程开甲先生说:“束星北的物理学天赋是无人能及的,有极多的思想或念头在他那智力超群的大脑里,而那些思想或念头,如果抓牢了,琢磨透了,就极有可能结出轰动世界的果实。
”但现实生活中没有假如,现实是残酷和令人无奈的。
许:他自己有天才情结吗?
束:他说,在科学研究上出成果,要兼具天赋和勤奋,两者缺一不可。
李政道之所以成功,天赋的因素可能偏大一些,而程开甲更勤奋一些。
但李的一生也很勤奋,到现在还在做学问,实际上都是天赋
加勤奋。
父亲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如此,他是具有天才情结的。
他晚年提出要捐献遗体,解剖他的大脑,原因之一就是他认为自己的大脑比别人重一些。
他是很有自信心的。
三、做事是活下去的理由
许:1954年到1955年,他从事气象研究,认为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这一段时间比较顺,但好景不长。
束:父亲在山东大学工作的初期,因在物理系工作受阻,便转攻气象。
我后来与青岛海洋大学王彬华教授关系很好,一直拿他当父亲一样,经常去看他。
他谈到,我父亲认为研究相对论有点高深,意识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还需要靠天吃饭,最大的问题是要解决5亿人的吃饭问题,就决定以自己的数理功底研究气象学,搞长期天气预报。
为此,他和王彬华夫妇一拍即合,王彬华夫妇实践经验丰富,我父亲长于理论研究。
他觉得和王彬华夫妇合作,一起进行气象研究相得益彰。
1954年,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设有气象研究室,是竺可桢先生和涂长望先生直接支持和领导的。
那段时期,父亲几乎是一月一篇论文,到1955年,事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由于1944至1945年父亲曾被借调到重庆军令部研制雷达之事等,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研究工作只持续了一年多就中断了。
王彬华挨斗,他被停职,却仍然惦念着气象研究事业,1955年10月13日写信给青岛市委:
我曾于7月28日、8月6日两次奉上材料,请予参考。
自8月13日山大开“斗争反革命分子束星北”大会已有两个月。
我向学校
借的图书已被全部收回,我主持的气象研究室已被封锁,一切科学研究工作全部被迫停顿……对我个人来讲,我薪水照拿,而且我深信“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迟早总要去掉的,我并不顶着急,不过因此耽误了科学研究的进行实是一件不易补偿的损失,尤其气象研究室全停顿下来,无事可做对国家也是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