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牙源性中央性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发病机制
是病原牙首先引起根周或根周组织感染,没能得到合理治疗,炎症直接蔓延到颌骨内,进而向周围骨髓扩散,向外再累及包绕骨髓的密质骨和骨膜。

影像学表现
1.检查方法:发生在下颌骨照下颌骨侧位片和曲面体层片。

发生在上颌骨照颌片和华特位片。

●2周前X线表现阴性。

●骨质破坏期:早期骨小梁破坏而导致的轻微骨密度减低。

随病变进展,以病原牙为中心的单发或多发密度减低区,大小不等,边界模糊不清。

病原牙根尖周骨质破坏最严重,骨密度最低。

●病变局限期:骨质破坏区和硬化区同时存在。

骨破坏区中可有死骨形成,为骨髓炎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

可有骨膜反应,表现为密质骨外的高密度线条状影像。

●修复期:骨小梁变粗、数目增多,排列与正常骨纹理不同,呈较致密影像。

死骨脱落导致骨缺损,病理性骨折错位愈合导致颌骨畸形。

鉴别诊断(主要与骨肉瘤鉴别)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病原牙首先引起颌周间隙感染,进而侵犯骨膜、密质骨乃至骨髓的炎症过程。

影像学表现
影像检查方法:X线平片是主要检查方法;下颌骨升支侧位、下颌骨升支切线位
下颌骨横断颌片
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骨质破坏少。

具体表现
下颌骨升支侧位片表现:下颌骨升支乃至下颌体弥漫性骨密度升高(骨膜成骨的表现),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

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表现:密质骨外有成堆骨质增生。

升支外侧密质骨无明显破坏,有时可见线状骨膜反应。

下颌骨体横断颌片表现:下颌骨体密质骨表面有轮廓光滑、不同程度隆起的密度增高影像。

(是骨膜成骨的表现)。

CT检查:骨小梁破坏消失而出现骨髓腔内密度减低影像,骨密质破坏和骨膜下成骨。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成骨型骨肉瘤鉴别
二、含牙囊肿、角化囊性瘤、成釉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病理分型及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含牙囊肿
好发部位:下颌第三磨牙区
好发年龄:虽然本病可出现在任何年龄,但最多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影像学表现
1.含牙囊肿的X线表现特点是颌骨中边缘光滑的类圆形透射阴影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未萌出牙(恒牙多见,也可是埋伏多生牙)
2.囊壁常包绕着此牙的冠根交界处,但有时因投照角度的影响牙冠或牙冠和牙根的一部分包含在囊腔中。

所含牙的数目多为一个,也可以是含牙囊肿一般以单囊表现为主,多囊少见。

密质骨可膨胀变薄。

角化囊性瘤
好发部位:好发于下颌骨第三磨牙区,沿着颌骨长轴延伸。

好发年龄:本病可出现在任何年龄,有两个高峰期,10~29岁,50~70岁,岁男性多于女性
影像学表现
1、早期:早期无症状无察觉检查,不易发现,在检查其他口腔疾病时发现的。

下颌第三磨牙区边界清楚的局限性骨质破坏区。

2.进展期:特征之一单囊或多囊向颌骨长轴蔓延至颌骨体及下颌升支并向舌侧膨胀(因之察觉来诊)
特征之二单囊多见,多囊者大小相差不明显
特征之三肿瘤内可含牙或不含牙邻近压根吸收少见,仅表现一个斜面推压及轻微吸收
特征之四单一低密度,合并感染例外
影像注意点1、单囊不如多囊典型,单囊长轴不如多囊长
2、要注意其重要特点:其长轴还是沿着颌骨长轴分布
3、另外囊牙槽侧很靠近牙根并形成紧密压迹
4、最终还是要以病理为准。

成釉细胞瘤
1.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

2.好发部位:下颌磨牙和升支区
3.好发年龄:普通成釉细胞瘤的发病年龄广,但多见于30-60岁,20岁以下者少见,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含未萌芽者平均发病年龄16岁,不含未萌芽者平均发病年龄35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4.病理分型
1、多房型
1)最多见
2)整个病灶沿着颌骨长轴分布并向颊侧膨胀。

3)圆形或卵圆形分房,大小常不等,成群排列
4)有的病灶还表现为大囊周围长出小子囊出现
5)房隔密度较高,可以是锐利光滑的高密度骨嵴,也可以是密度略淡的纤维条隔。

6)整个病变边缘清晰,多为密度增高的白线所包绕。

7)邻近牙根呈锯齿状或截断状吸收
2、单房型
其X线表现特点为一个单房状低密度影像,边缘呈分叶状,有切迹。

肿瘤含牙,多有牙根锯齿状吸收。

3、蜂窝型
大小基本相等的小分房,房隔厚且粗糙不规则,多为真性骨嵴。

肿瘤边缘清晰。

完全呈蜂窝状改变的成釉细瘤并不多见,其多与成釉细胞瘤的多房型或单房型的大房同时存在。

肿瘤内可以含牙。

4、局部恶性征型
X线片显示受侵颌骨无膨胀,但颌骨骨小梁和密质骨溶解消失,颌骨外形轮廓也随之消失,这种X线表现颇似颌骨恶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共同X线特征:
1)颌骨膨胀,以向唇颊为主;
2)牙根呈锯齿状吸收;
3)肿瘤侵入牙槽侧,造成牙根之间的牙槽骨及硬骨板消失;
4)肿瘤边缘可有部分增生硬化;
5)肿瘤牙齿可被推移位或脱落缺失;
6)瘤内罕见钙化;
7)瘤内可含牙。

三、、颌面巨细胞瘤及骨肉瘤(77页)的影像学表现(填空、是非或选择题)
颌面巨细胞瘤:X线平片上,典型的颌骨巨细胞瘤多呈蜂窝或皂泡状低密度骨破坏表现,瘤内骨隔粗细不一,密质骨可膨胀变薄,并可穿破密质骨突入软组织。

骨肉瘤:病变早期,成骨区骨小梁增生变粗,骨髓腔变窄、阻塞;溶骨区骨小梁破坏吸收,排列紊乱,骨髓腔扩大。

混合型骨肉瘤则上述成骨区和溶骨区表现可出现在同一病灶中。

随着病变的发展,骨质破坏更为明显,破坏严重可伴有病理性骨折。

1、骨质破坏
2.瘤骨形成瘤骨形成是成骨骨肉瘤的重要标志之一
3.骨膜反应骨膜反应
4.软组织肿块形成
四、、颌面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观察要点、骨折愈合、下颌骨折常见部位及X线表现、上颌骨折Lerfort骨折分型的骨折线走向分布。

基本X线表现
1、骨折线
2、异常致密线
3、骨小梁扭曲紊乱
4、游离碎骨片
5、压缩变形
6、骨缝分离
观察要点
1、骨折部位和数目
2、骨折类型
3、骨折移位情况
4、骨折线与牙齿的关系
5、骨折线与正常牙齿和颅缝的区别
骨折愈合
1、血肿形成机化-骨样组织形成期——骨折线清晰(在颌面骨折,这个时期要1-2个月)
2、骨样组织钙化,致密骨痂形成期——骨折线模糊(在颌面骨折,这个时期要3-6个月)。

3、致密骨痂不断增多乃至朔形期——骨折线消失(1-2年)
颌骨折常见部位:
骨折于颏(偏右侧)、体部最多,其次为下颌角区(左侧)和髁状突。

髁状突骨折,四种类型
1)一般规律型:髁状突基底部骨折,也称低位骨折
髁状突一般在关节窝内
2)髁状突内弯移位型:髁状突颈部中位骨折,向内弯曲成角畸形,向下移位
3)前脱帽类:髁状突头部骨折,像个帽子脱了或称高位骨折或称囊内骨折
4、髁状突骨折伴前脱臼类:多发生于髁状突颈部,骨折后,髁状突脱位至关节结节下方
上颌骨折Lerfort骨折分型的骨折线走向分布
Le Fort I型骨折(低位骨折):骨折线经梨状孔下部、经牙槽突基底部,向后至上颌结节呈水平延伸向后至翼突,为一条密度降低不整齐的裂隙。

Le Fort II型骨折(中位骨折):骨折线横过鼻背,通过眶内下、眶底、经眶下缘、颧骨下方向后到达翼突。

Le Fort III型骨折(高位骨折):骨折线横过鼻背、眶部、颧骨上方到达翼突。

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MRI的应用:定位、定性及定量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