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课程衔接机制研究——以美国先修课程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课程衔接机制研究——以美国先修课程为例
谢 瑾
(河南大学 跨文化传播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大学外语教研部,河南 开封 475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本科院校大学新生英语综合水平调查及课程衔接研究”(HDXJJG2018-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外语师范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L-2018-16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 瑾(1989-),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硕士,河南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研究、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跨文化比较与传播等。

【摘 要】先修课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大学水准的基础课程,该项目为中高等教育衔接提供了新方式。

文章以美国先修课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课程设置和考核机制等方面。

结果发现该项目科目设置合理全面,为培养21世纪国际通识性人才奠定基础,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可能性;考核内容直接对接大学学业,更利于选拔人才,学分机制转换灵活,减轻学生在高校基础学科上的精力投入与学费压力。

但是其在学生学业压力和教育公平方面受到质疑。

本文从借鉴美国先修课程经验入手,继而探讨我国先修课程对于高考体制改革的作用,以及我国先修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高等教育衔接;美国先修课程;学业压力;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116-04
按照教育特点和教育任务的不同,我国将教育阶段基本划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然而教育又是个系统性工程,每个阶段之间需要有效衔接才能实现教育的一贯性和统一性。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接过程中问题不断出现。

比如课程衔接断层,教学方法转变过快,学习管理松散等问题,这些问题归其根本源于中高等教育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而言,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唯一连接点是高考。

但是高考主要是对高中知识和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与高中存在较大差别。

仅以高考结果来判定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质必然会产生偏差
[1]。

因此如何有效地衔
接我国中高等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美国对该问题关注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对接体系。

本篇将以美国中学先修课程为例,探讨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有效对接机制,以期对我国研究先修课项目有启发。

一、美国先修课分析
(一)课程历史发展
美国中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简称AP 课程,是指在高中阶段后两年开设相当于大学初级水平的课程,供在高中阶段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

该课程的构建始于1951年,由美国三所著名中学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的专家对高中与大学课程重复、断档、学生独立学习探究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并建议先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可作为大学入学参考依据。

其后由福特基金会启动。

在1952年,7所高中在11个科目中引入先修课程,进行实验性研究。

经过三年试点,1955年美国大学理事会正式将其命名为大学理事会先修项目,并于1956年进行了首次先修课程考试。

进入21世纪,为实施布什政府及奥巴马政府的教育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先修课项目。

截至2015年,美国所有的公立高中都
类别科目
1. AP尖端
课程
AP研究;AP研讨会
2. 艺术艺术历史;音乐理论;室内艺术: 2D设计;室内艺术: 3D设计;室内艺术:绘画
3. 英语英语语言与写作; 英语文学与写作
4. 历史与社会科学政府与政治对比;欧洲历史;人文地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心理学;美国政府与政治;美国历史;世界史
5.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微积分AB;微积分BC;计算机科学A;
计算机科学法则;统计学
6. 科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物理C:电磁学;物理C:力学;物理1:基于代数学;物理2:
基于代数学
7.世界语言与文化汉语语言及文化;法语语言及文化;德语语言及文化;意大利语语言及文化;日语语言及文化;拉丁语;西班牙语语言及文化;西班牙文学及文化
开设了AP课程,90%的私立高中都曾经开设过先修课程[2]。

先修课程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超过4000所大学承认美国先修课程学分,并将其列为入学参考标准。

其中不乏世界名校。

世界上已有超过80个国家开设了先修课程。

并且每年的先修课程考试的规模可达到几百万人次[3]。

(二)课程设置及特点
美国先修课程的设置主要由大学理事会负责。

根据课程科目类别的不同,下设课程编制小组。

每个小组由6-8个成员组成。

其中一半是高中教师,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了解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

一半是各学科顶尖的大学专家教授,能够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大学的学术水平要求。

截至2018年,AP课程共有7个类别,38个科目(具体见表格)。

由表格分析可见美国先修课程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如数学类,科学类;社会科学,如艺术类,历史与社会科学类;还包括语言,如英语类,世界语言与文化类。

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每位学生都是有情感、认知和社会需求的完整的人,学校教育应尽力实现通识教育,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4]。

据表格分析,先修课程学科涵盖了通识教育内容的全部领域:自然、人文与社会。

其可供选修范围广泛,十分有利于通识教育。

此外,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的人才。

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必定要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当中。

美国先修课程科目的设置基本涵盖了欧盟提出的八项核心素养: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等[5]。

为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世界语言与文化的开设,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可能性。

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当今世界,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多种语言是极为重要的。

美国先修课程包含了世界上最实用最广泛的几大语种,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课程内容角度探究,美国先修课程的内容基本相当于大学某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大学课程接轨。

因此通过让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先修课程,可以使他们提前了解大学课程,提前体验大学阶段学习内容,拓宽视野。

而且据相关实证研究表明[6],相较没有参加先修课的学生,高中阶段参加先修课学习的学生在大学阶段通常成绩较好。

总而言之,美国先修课的开设及选修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缩短大学适应期,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有效地加强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课程衔接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先修课程践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个体需求和自身能力都不尽相同,统一的高中课程必定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先修课程按照不同层次划分,既有大学课程基础内容,增加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设置了高端研究类课程,例如AP研究、AP研讨会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钻研能力,为以后进行高级别课程学习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7]。

学生可以按照科目类别难易程度选修不同的先修课程,真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多样化的选择进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大学专业选择。

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一两年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所学专业,等到大二、大三再转专业,这样费时又费力。

而学生在高中先修课选修过程中,一般会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学习先修课程,学生可以对目标专业有初步认识,可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以帮助将来更科学地选择大学专业。

表格 美国先修课程类别及科目[8]
(三)考核机制及特点
大学理事会每年5月份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先修课考核。

考试持续两周,每门课程考试时间约为2-3小时。

考试题由选择题和开放题构成。

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开放题则主要以论文、问答题等书面作答形式为主,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

与高中普通科目考试相比,先修课程考试更注重学生对知识运
用的能力,例如逻辑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信息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9]。

这些都是应对大学学业所需的重要能力。

如此选拔的人才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考试采用5分制,3分为及格。

根据美国教育部政策,成绩达到3分及以上者可获得或抵扣大学相应科目学分。

但是每个大学有自主权,抵扣学分政策不尽相同。

学分互认机制有利于有效衔接中高等教育。

一方面,通过先修课程考试所获得的成绩可以作为学生申请大学的有利依据;另一方面,先修课考试成绩可折抵相应大学课程学分,学生到大学后可以直接学习与先修课相衔接的大学课程,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节省时间与精力,节省学费。

如此可减轻学生在高校基础学科上的精力投入与学费压力,使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更具有挑战性的尖端专业领域[9]。

考试安排也较为人性化。

为应对同一考生因报考多门考试而导致时间冲突无法参加考试的情况,大学理事会通常会专门在第二个考试周安排一场同等难度的考试。

另外,理事会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扩音器、盲人点字仪等设备。

考试结束后,试卷被统一存于全国各个阅卷点。

选择题由读卡机处理,开放题由阅卷教师评分。

阅卷教师的学校、种族、教龄不尽相同,以此来保证教师来源的多元化。

但他们必须熟悉或者承担过先修课程的教学任务,以确保评分的准确性[7][9]。

二、美国先修课程遭受质疑
然而事物均有两面性,先修课程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先修课程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

而目前先修课程的考试成绩越来越受到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申请的重要依据。

即使一些高中生对先修课程不感兴趣也会迫于升学压力不得不学习相关课程。

那么名义上的选修课很有可能沦为“必修课”,增加学业负担。

对于本已对高中基础课业感到力不从心的学生来说,先修课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卑感,厌学等情绪[10]。

再者,随着先修课成绩在大学申请中的认可度日益提升,为取得该“敲门砖”,低学业成绩的学生不断加入先修课程的学习,极有可能迫使任课教师简化课程,降低课程质量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为满足越来越多学生的需求,很多学校在准备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开设先修课程,这些都引发了人们对其教学质量的担忧[11]。

先修课程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不同学校开设先修课的资历和水平不尽相同。

对于那些有能力但却因办学条件限制无法学习先修课程的学生而言,先修课程的设置反而增加了他们进入大学的障碍。

另外,先修课程的开设导致了考试培训机构的兴起,培训费用及考试费用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拉大了因经济差距而导致的教育差距。

虽然为促进教育公平民主,美国教育部鼓励少数族裔和贫困学生加入先修课项目,并为他们提供考试费用补贴。

但是据研究显示,大多数先修课程的学生仍来自受过高等教育或高薪职业家庭[11]。

三、对我国先修课程发展的启示
我国先修课程的初步尝试始于1996年南京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的先修课程试验改革。

后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分别尝试与多所高中联合设置先修课程,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

学习美国先修课的经验,对我国先修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有以下借鉴意义。

第一,可把先修课程纳入高考体制以期推动其发展。

当前我国学生进入大学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参加高考。

高考注重对学生的统一性评价,在个性化判定上略显不足。

虽然有自主招生等形式,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命运仍系于一次考试成绩,仅以此判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和潜质未免有失偏颇。

内容上,高考主要考查高中课程知识的识记和应用,对于大学所需的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判定显得尤为不足。

因此,我国需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比重,全面分析个人能力与素质。

而且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2]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核,为学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录取机制。

借鉴美国先修课项目,我国在大学录取政策中可将先修课成绩作为参考依据之一,实现多元录取。

而且先修课程考试成绩不应仅仅是一个分数,还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综合能力报告,包括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其未来发展建议等[1]。

以此来帮助不同潜质的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特点。

第二,我国应改变个别学校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统一的管理。

单个学校设置的课程和考核无法实现高校之间的互相认可。

如果学生没有升入所学习先修课程的大学,那么他们先修课程所获成绩则显得意义不大。

因此,我国可建立一个像美国大学理事会一样具有公信力的全国教育委员。

该机构统一管理先修课程的编制、教师培训、考试安排等,并要求国内所有高校认可该组织的考核成绩。

如此可规范统一管理并且激励学生参加先修课程。

第三,先修课程的开设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我国先修课不可完全照搬美国模式。

开设科目及开设方式要与我国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

例如,我国城市乡村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

先修课程的内容基本类似于大学基础课程,对师资力量有较高要求,在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的乡村地区较难开设。

若只在城市学校
开设先修课,则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再如,在我国高中开设像西班牙语、拉丁语、德语等多语种会较困难。

因为掌握这些小语种的高中教师少之又少,即使在城市地区这些师资力量依然有限。

针对该现象,我国可尝试将先修课程与慕课形式相结合,请优秀专家录制课程视频,通过互联网进行教授和学习,既方便教学,又可惠及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

与此同时,加紧线下师资力量的培养,使更多教师可以胜任先修课程的教学任务。

诚然,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及教育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骐.美国AP课程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兼谈建立衔接大学与高中教育的大学先修课程体系[J]. 教育探索, 2014(12):145-147.
[2]张婷婷.美国高中大学先修课程的发展及启示[J]. 教育科学研究, 2015(11):60-66.
[3]吴洁.先修课程的美国经验和中国境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5):65-67.
[4]李晓军.核心素养:技术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走向[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17):65-70.2014, 33(2):85-89.
[5]Dejan,H. Key compet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training, 2009 (1).
[6]Johnston S, Barbour M K. Measuring success: Examining achievement and perceptions of online advanced placement studen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13(2): 16-28.
[7]邬红波, 吕慈仙. 美国先修课程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3):67-70.
[8]AP Courses, Retrieved 01/07/2018 https://apstudent. /apcourse.
[9]裘姬新,王海表.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5):105-112.
[10]王振存, 林宁.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理念、优势、局限及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9):114-120.
[11]王永亮.互动协同评价模式下的高校英语写作教学——基于学习者认知视角[J].英语广场,2019(02): 75-80.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M]. 人民出版社, 2010.
(二)消费者在使用黑色包装时的心理分析
黑色包装使得消费者在使用口红时,所见的口红颜色更加鲜亮,提升使用的欲望。

色幻觉是色与光在物理以及生理上所产生的一种残色现象。

眼睛的这种生理现象决定了当较长时间地凝视黑色外包装时,如果将视线移至口红,会发觉眼前更加明亮,即出现色彩的补色现象。

这一补色现象的出现,一是为了调节眼睛的视疲劳而产生的一种视平衡现象;二是由于眼睛在固定凝视一种色彩后,眼睛的内部产生视疲劳现象,使对此种凝视的单色光暂时不起作用所致。

三、黑色为主色的包装在口红包装中的市场与未来趋势
从黑色在包装市场上的普遍使用可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对黑色关注度之广泛和大众接纳程度之高。

其原因复杂且不可考量。

就迪奥品牌而言,迪奥赋予了黑色不同的内涵,在产品包装中使用黑色便能让人们想起迪奥创始之初是如何引领时尚潮流,如何定义一种新的时尚风格。

这种记忆是不会褪色的,黑色已经成为经典,会永久流传下去。

当市面上跟风潮流新盛,黑色包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消费者眼前,消费者可能会出现“视觉疲劳”。

此时,一味跟风只会让市场变得单一乏味,口红包装千篇一律。

《城市画报》曾形象地把80、90后群体称作“清贫贵族”。

此类群体的生活条件大多数相对优越,在消费过程中较重视体现自我个性,对于商品所带来的审美效应的重视程度往往会超过对于该商品价格的考虑。

[5]
所以,对于新兴品牌而言,是否使用黑色作为口红包装的主色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像迪奥一样树立自身品牌方向,尝试定义新的时尚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品牌色,让品牌色成为经典,即便品牌色以往并不被认可和欣赏,就像十九世纪初的黑色一样。

只有这样,市场才会五彩斑斓,各种颜色的口红包装层出不穷,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加广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风格的包装颜色。

产品和产品包装已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当前产品包装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包装的基本功能,还要注入更多的人性与意义。

[6]
参考文献:
[1]陈杨威,郁舒兰,李策,夏巍恒.产品材料与形态设计相契合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6.
[2]赵寅,吴文爽.产品创新设计与材料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
[3]任新宇,王倩.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家具绿色设计策略[J].家具,2018.
[4]于淼.商品美学扩张下的中国女性购买行为分析—以YSL圣诞限量款星辰口红为例[J].今传媒,2018.
[5]周橙旻,朱诣凡,于梦楠,付小曼.基于年轻消费群心理调研的实木家具设计探究[J].包装工程,2018.
[6]祝兵越,郁舒兰.产品包装设计的自然之美[J].设计,2016.
(上接第9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