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点评与反思(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点评与反思
(1)
《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点评与反思
一、播放阅兵仪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
生:(齐答)老师好!
师:(走到一满头大汗的学生面前)哟,你头上都有汗珠了,从一楼爬到三楼是不是很热很累啊?
生:不累,不累!
师:今天天气很热,又没有风,感谢你们和老师上这节课,同学们你们辛苦了!
生:(齐答)不辛苦!
师:也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抽出时间听我上这节课,我倍感荣幸。
领导们、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台下老师回答:为人民服务!全场笑)
师:哎!同学们!老师们回答的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为什么呢?好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仪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一遍响亮的口号是——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从上个世纪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一句经典名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
生:(齐读)为人民服务!
师: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呢?就是为人民做好事,不管这事是大是小,不管是什么时候做的,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只要你做了对人民有益的事,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教学反思:《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属于议论文。
这篇讲演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这在当年来说,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那就是历史。
他们对此了解不深,甚至处于模糊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聊天似的对话,并播放天安门前壮观的阅兵仪式,引出全文的中心——
为人民服务。
再细语道出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让学生学得自然,记得深刻。
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为人民服务的种子。
】
二.介绍文体,学习概括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往学过的文章不一样?说说你的发现?
生1:中心很难把握。
师:不错!
生2:这篇课文内容很散,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
这篇文章是毛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所做的悼词,演讲词,属于议论文。
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细致的描写,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我们小学阶段很少接触议论文,所以学起来有点难。
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
有信心吗?
生:有!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得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包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引刃而解。
我们现在就抽取其中的3段来读一读,找找每段的要点。
谁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反思: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很少接触议论文,所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我开门见山地说出它的写作特点,再让学生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直至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学生,只有交给他们
学习的方法,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
生:第一句。
师:很好,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
生:死的意义。
师:好!找关键词,就是要让人一听就明白。
[板书:死的意义]谁来读第三自然。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说说第三段的重点句。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怎么提炼关键词呢?
生:不怕批评。
师:对,“不怕批评”。
[板书:不怕批评]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默读第四自然段,也象刚才那样先找到关键句,再提取四个字的关键词。
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学,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学成果?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提炼关键词。
生:互相关心。
[师板书:互相关心]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出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非常好。
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
文章,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关键词——
生:死的意义,不怕批评,互相关心。
师:简单明了。
对于我们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这样就把厚厚的书给读薄了。
【教学反思:只有将理论知识带到现实中去检验,才能辨别真伪,才能理解更深,才能变为己有。
刚刚通过找关键句、关键词,把原本厚厚的书给读薄了,这样由厚到薄的提炼过程,实质上这就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结果学生们找得很正确,这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的方法。
】三.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做一回演讲,听好了: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我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互相关心。
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生笑,而后鼓掌)
师:谢谢你们批评的掌声,你们在笑,笑什么?
生1: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
生2: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
师:说得好!提出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以理服人,证明自己的观点。
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地说、具体地说、深入地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教学反思:议论文虽说理性强,但却枯燥乏味,不太符合学生的胃口。
我通过自己一段简短的演讲,将历史重演(重新演绎),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缺点,从而明白提出观点仅仅是议论文的第一步,还必须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样就需要重新把文本再读厚。
这样从厚到薄、从薄到厚走了一个来回。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发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看法,说明他们已经了解了议论文的特点。
】师: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
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主席用了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用了引用、对比、举例。
师:说得好!以前学习过议论文吗?
生:学过。
师:好学生,学得真扎实。
大声地再说一遍。
[板书:引用、对比、举例]
师:引用就是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主席引用了谁的话?
生:司马迁。
师:读出这句话。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主席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
生1:司马迁是名人,名人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
生2: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所以引用他的话,可以以理服人。
师:是啊,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文学巨著《史记》。
是当时的名人,名人的话肯定有道理,而且流传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已经成为永恒的经典。
主席引用他的话必定可以以理服人。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学生配乐吟诵。
)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
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豪情壮志!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文天祥的。
生5: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师:那是夏明翰的壮语。
生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师:这是陶行知对教育的爱。
生7: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8: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那是陆游深深的爱国情啊。
同学们,刚才你们做了和主席一样的事情——引用。
证明观点时用上引用,可以给人启迪、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让我们记住这个证明观点的好方法——引用。
【教学反思:主席在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于是我将“引用”进行到底!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诵读日常积累的“生死名言”,以及有关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在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同时,还深深地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在这里,引的是经典,用的是说服;引的是文化,用的是信服。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引用这种证明观点的好方法。
大道无痕,点点皆是。
】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呢?
生:对比。
师:怎么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
师:(课件出示语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句话只讲了一个字,哪个字,知道吗?生:(齐答)死。
师:(点击课件:为人民利益而死),什么样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你能举出相关人物事例吗?
生:(逐一回答)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王二小、邱少云。
师:很好,那这个死该怎么解释呢?
生:(逐一回答)牺牲、就义、献身、捐躯、逝世。
师:唉?逝世不是,逝世是自然死亡,记住了吗?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那该怎么解释?
生:(纷纷举手,逐一回答)上西天、见阎王、死翘翘、一命呜呼、送命、下地狱、翘辫子
师:哎哟,用的词怎么这么狠啊?
生:因为死有余辜。
师:哎,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们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
生: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同。
师:对: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就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生:(朗读这句话)
师:还不错,就是情感态度还不够鲜明。
你看,这句话中第二个“死”的前面是“去”,“去死”怎么读?希不希望他死?
生:希望。
师:希望他快点死,越快越好,巴不得现在就死。
那该怎么读?
生:(众生抢答)蔑视、藐视、瞧不起、讨厌……
师:应该读得有力,不屑一顾。
谁来读这个词,并试着加上动作。
生:(受到启发,饱含感情,读出憎恨、蔑视。
)
师:好,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主席的激情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对比呀,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更比出了——死的意义。
让我们记住这个证明观点的好方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