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9 成功教案2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
一、讨论交流。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勤奋是成功之道
2
的三个条件(9、10)结论: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3、思考
○1文章第七段举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焚膏继晷三个典故有何作用?
○2课文第九段引用“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有何作用?
○3课文第十段引王国维的做学问的三境界有何作用?
作者引用并分析王国维的经典比喻,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

王国维是治学的成功者,他的三种“境界说”在学界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比喻,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精神去做学问或干事业,再次强化了中心论点。

二、阅读理解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宋词原句。

2、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这是他的体会,你能对这两句话作一些说明吗?
作者说“无能为力”是说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创造机遇。

但是人不
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机遇虽然说“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一样要靠主观努力。

3、“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什么意思?引用韩愈的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为了说明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4、作者为什么说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人无力决定“天资”,而机遇也没有办法预期,人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

既然如此,就只剩下一条路——勤奋。

5、王静安是谁?作者引用他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王国维 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抓住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精神去做学问或干事业。

6、请概括以上文字的中心。

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一)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①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②赫胥黎说得好:“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

”现代书画家齐白石90多岁后仍然每天挥笔作画,一天至少五幅。

③他说:“不叫一日闲过。

”有一天过生日,客人多,没有作画,他第二天又追画几X ,以补“昨日的闲过”。

科学家阿基米德一次正在研究数学,敌人冲进了城,他的研究工作还没有做完。

他没有逃走,而是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画圆圈,计算着深奥的数学题。

当一个罗马士兵持刀向他奔来时,④他向士兵说:“我的朋友,在你杀死我以前,让我先画完这个圆圈吧!” __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2.文中共引用了四个人的话作论据,其中①②属道理论据,③④属事实论据。

-- 某某:-----------------------------
3.本文的论点和论据是否统一?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论点着眼于“持之以恒”,论据着眼于“珍惜时间”。

文中的论据本来可以证明论点的,只是需将“珍惜时间”与“持之以恒”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

必须对所引用的材料进行分析评议,使之与论点建立起联系,不然就起不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讲道理、摆事实_。

(二)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

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xiàn 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yù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ráo 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略。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qī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1、文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请将下列典故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人物后面。

A. 囊萤
B. 映雪
C. 悬梁
D. 刺股
⑴战国时苏秦( D )⑵晋代的孙康( B )
⑶晋代的车胤( A )⑷汉代的孙敬( C )
2、甲文中成功的三个条件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条件,为什么?
作者强调的是“勤奋”,因为“天资”和“机遇”,人们无能为力,而“勤奋”完全由人们自己决定。

(意思对即可)
3、甲文中的“韩文公”是指谁?文中引用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了论证什么论点?
唐朝的韩愈,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
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这一论点。

“留德十年,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季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的三个条件中“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的观点。

《决定成功的利器》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

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X弓。

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

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X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

工匠回答说:“一X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

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

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

因此,这X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X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X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X 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

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X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

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X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X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

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X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甲]谓之“圣人”;[乙]谓之“愚人”;[丙]谓之“君子”;[丁]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

(2011襄阳)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决定成功的两把利器是“德”和“才”。

(或: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2.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2分)①才德兼无②德胜才③才胜德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4 [乙]处应填:1 [丙]处应填:2 [丁]处应填:3
3.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比喻论证(1分)。

把人的“德”和“才”分别比作“一X弓的木心位置”和“一X弓有力的程度”(1分),证明“德”“才”在决定弓箭“方向”和“远近”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1分)。

(3分)
4.第④段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不能去掉(1分)。

因为“不但”“更”两个关联词的使用,在强调“才”的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突出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若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2分)。

(或:这两个关联词是递进关系,论证了“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使论证更深入、更严密。

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3分)
5.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X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示例:句一的启示:要想成功,我们一定要做到“德”“才”兼备,只有修炼好这两把“利器”,才能排除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

句二的启示:一个人要想成功,仅有“德”是不行的,虽然方向正确,但没有力度,这样是达不到目标的,所以我们在“有德”的同时,还要做到“有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