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板块文言文阅读精品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第二板块文言文阅读精品素材
高考语文第二板块文言文阅读精品素材
§1考纲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3.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2具体考查内容
一、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

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推断词义的方法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2.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4。

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例:楚王贪而信张仪“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

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例:比至,则不及待也
例句中,我们联想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可知比是“等到〞的意思
6.句式推断法:借助对仗句和互文修辞推断词义.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7.代入推断法:做选择题时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正确判断.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

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

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

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一〕解题指导
1.文言实词要看本词,文言虚词要看关系。

2.要与课本联系在一起。

〔二〕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实词
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18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1、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例: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例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第三人称代词.
例: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连词。

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

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表示假设关系。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并列关系.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②起提宾作用。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例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例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例(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例: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例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
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五蠹》)
3、助词。

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于是,就。

例因谗之曰〔《屈原列传》〕
2、依靠,凭借
例因河为池.〔《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通过,经由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

例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6、缘由,机缘.
例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7、沿袭
例因遗策〔《过秦论》〕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
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8、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1、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如:
例: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2、助词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1、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1、表示判断语气的.
例: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2、表示肯定语气的。

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3疑问语气的.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4、表示感叹语气的。

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1、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

例: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2、词尾,相当于“然〞
例: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
3、兼词,于之.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4、第三人称代词。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5、表疑问。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测度语气.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5介词,相当于"于"。

例: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

1连词,相当于“和、跟、同〞。

例: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写作”欤”.
例略
3、实词,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例: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

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

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

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文言句式
〔一〕解题指导
1.句式一般和翻译结合起来考查.
2.积累例句,寻找规律。

〔二〕常见文言句式举例。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2、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例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例:茅屋为秋风所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例: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提宾。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4、成分省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介词的。

例: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5、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四、词类活用
(一)中学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二月草未芽.〔《采草药》〕
2 名词活用为状语。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3 使动用法。

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 意动用法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理解文言语句
(一)解题指导
1.理解文言语句指的翻译与断句。

2.翻译时尽量直译。

3.翻译时的语言考查点.
〔1〕对文意表达比较关键的重点实词.
〔2〕勾联文句文段意思的比较重要的虚词.
〔3〕特殊句式。

六、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一)解题指导
1.明确把握题干,找筛选区间。

2.综合加工文中信息。

七、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一)解题指导
通读全文,注意
1.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务有何变化?
3.这个人物做了几件事?
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说的什么话?
6.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有哪几句?
7.人们对人物评价如何?
八文言文整体阅读
1、读题和解题
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谁说什么话、事情的前因后。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则,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或信息筛选,或观点评价,了解全文内容.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

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

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复核、验收、深入理解的过程。

2、审题:
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要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3、解题:
〔1〕、词语解释①和所学课文呼应。

②和现代汉语呼应。

③和上下文呼应。

④和句子结构呼应.
〔2〕内容理解题
除了看人物、时间、地方等有没有弄错,还得看人物的行为、主张等,看有没有添加、删改、遗漏等。

强调和原文呼应、吻合。

〔3〕赏析评价题
要看作者的态度和文段背景。

〔4〕注意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一贯到底;而近年来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开始丰满起来.甚至不同
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也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人或事.必须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一定要让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

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法〞和“邻字辅助法〞来推断,进而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

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

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

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

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蓄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

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

〞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错误!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
之。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

讷力斧之,中胯。

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

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错误!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错误!劬(qú):劳苦。

错误!夏:亦作“榎〞,木名。

错误!欻(xū):忽然。

错误!劙(lí):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蓄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遂家焉.将何.作
A.B.
乃实告焉何
..复尔
不辞而.还群扶以.归
C.D.
裂其衣而.束之欲劙颈以.塞责耶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

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