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书论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大家,王羲之书法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
历来对其评论有褒有贬,但其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书写出具有美感的、完美的字体,为天下人所传颂。
从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我们便可窥知其对书法美的推崇。
然而,今日我却认为,《书论》对于当今时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通观《书论》全篇,作者并未提及任何“新”、“奇”、“古”、“怪”的创新概念和创新技法,但是却发掘出了他的艺术主张和审美理想。
其在首段就指出了两种美丑相对立的关系:“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姿态于毫芒。
”这里的“达”、“通”显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美”、“丑”的含义,而是一种“虚实”或“收放”的艺术表现,一种韵律节奏,一种书写的动感,即“虚实相生,收放自如”。
从这点看,其与现代书法理论中“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的主张可谓不谋而合。
比如,接着又举出了三位大师的书法佳作,论及米芾的字为“刷字”,怀素的字为“狂僧”,王羲之的字则为“书圣”。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姿态于毫芒。
”乍看之下,这句话似乎没有太多联系,更像是一种随意的文字堆砌,但细细品味,便会觉得其中微妙的关联。
第一,这句话从正面肯定了书法家笔力的重要性,即使笔力平庸,也能把字写得“变起伏于峰杪”。
第二,从反面强调了字形的奇妙感受力,可以让普通的个字写出万千姿态。
第三,从侧面表明了王羲之是将自己艺术理想注入了作品中,所以才被世人称为
“书圣”。
而“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
”则表明了书写工具和方法的重要性。
从王羲之的“书不择纸笔,皆得如志,斯为神妙”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艺术作品的完美性,作者早已将其融入了血液中。
比如,他十分看重对于字帖的选择,指出必须善于取舍,根据纸的特性、笔的特质,以此求得高度自由的技巧表现。
这些都是他成功的秘诀。
再次,从字体美的角度来看,书法的“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
”无疑是在强调,字形美不仅在于用笔的“刚柔疾徐、轻重大小、长短曲折、交错相乘”等,更在于它的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匀称。
可见,《书论》对当今书法教育及书法研究仍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