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

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过这种嘈杂。

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

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心灵,并蔚成方圆。

A.向往胸怀铸就 B.羡慕胸怀灌入
C.向往胸襟凝入 D.羡慕胸襟铸就
【答案】C 羡慕是看到别人有自己也想有,在此向往更恰当。

胸怀和胸襟意思相近,后者书面色彩更浓。

根据上下文,凝入比铸就、灌入好。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2000名中小学生手捧《论语》齐声诵读,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的魅力和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交织在一起,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强烈的文化自豪感。

B.贾平凹的长篇力作《秦腔》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期农村巨变中的时代情绪,是对正在消逝的乡村的一曲挽歌。

C.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的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且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D.太阳刚给嫩树叶油上一层绿银光,我就动身向公园走去,心里说:早点走,省得把看花的精神移到看人上去。

【答案】B 多了一个“对”。

3.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道德学本来从人类天性最崇高的品质开始,这些品质的发展和培养,向人们展现了无限利用的前景,。

,,,,,就更是如此了。

①其他一切拙劣的尝试也是如此
②特别是当所研究的那些品质不能直接在普通经验中呈现出来时
③而理性的运用却不像双脚的运用那样
④这些尝试的大部分功夫依赖于理性的运用
⑤而它却终归于荒诞或迷信
⑥可以通过频繁的练习自行纯熟
A.④③⑤①⑥② B.④③⑥⑤①②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①⑥②【答案】C ④“这些尝试”紧跟①,故选C。

4.下列对文化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男子18岁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被录取为进士。

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祭的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
人曰死”。

【答案】A 20岁弱冠。

5.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2分)
A.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D.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答案】A “琼”“玉”是比喻,B项的“黄发垂髫”、C项的“锦鳞”、D项的“马褂”“西装”都是借代。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枚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上天降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他的儿子和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放置到必然朽灭的地方!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物,不一定要成为周公、孔子然后才可以不朽,后弈的射技、弈秋的棋艺、俞拊的医术,都是可以不朽的。

假使一定要等成了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后才可以不朽,那么古往今来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
孔子这样的人呢!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活到高寿不幸去世了。

我正想着收集他的生平大略来表述这个人,可没想到寄来的墓志铭中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托到与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之类的事情。

唉!从此一瓢先生就不被传扬,就被磨灭了!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②,是即孔子
“老安少怀”之学也。

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今执.途
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
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
得毋以“艺成而下”③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貌
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
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
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
过矣!
做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于口头讲论。

圣贤的学说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先生
能用他的医术关爱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这是孔子所谓“使老人晚年安心;关
怀年轻人”的主张啊。

凭着平凡的职位去实践仁学,有什么学问比这更高尚呢?进而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学问呢?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

高官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那么名声会很好;可是平民依仗高官来使自己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

如果拉住路人问他: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您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

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理学家吧?即使您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

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情给先人立传,莫非是因为“技艺的成就地位低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吧?殊不知技艺是仁道的显现啊!细细想来,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表面上继承仁道,实际上把仁道和技艺都丢弃了。

医术成为技艺,尤其不是轻易说说的;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冢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通达神圣的境地。

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人流离转徙没有绝迹,为什么呢?医疗的效果会立即显现,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对理学的讲论无从考查,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

您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把他贬低到到处都是的人当中,错啦!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④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耕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

岂不悖哉!岂不惜哉!
我曾经患了病,病情很重,危及性命,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又有什么帮助呢?可是先生偏偏能用一副中药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我料想除了这个药方外,他一定还有可以救助世人、可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运用并把它们流传下去,应当会高出语录中陈腐的言论很多很多。

可是您竟然忌讳不宣扬,甘心舍弃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顿时失去了一位医道高深的人物。

这难道不荒谬吗?难道不令人痛惜吗?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②夭札:因病而早死。

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艺,技艺。

④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料想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拉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袭:承袭
D.学之讲无稽
..,故村儒举目皆是。

无稽:滑稽
6D【解析】无稽:没有根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使工以.药淬之
B.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一瓢先生其.理学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D.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B【解析】A项的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

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

C项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指示代词代词。

D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被动。

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 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 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 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8D【解析】应该是“痛惜的是他的后人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

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情给先人立传。

(2)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一帖药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10.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的理由有哪些?用文中原话回答。

(4分)
10【解析】1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2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3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有资料说他是辛弃疾的学生范廓之,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

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用白话解译这首词的意思是: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

我仿佛看到了你与其他考生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回廊里回响着春蚕啃食桑叶般的沙沙声。

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的会试你也会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
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扶摇而上九万里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3分)
(1)【解析】轻微、凉爽、新。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2)【解析】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4分)
(3)【解析】例:“白苎新袍入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

虚实相生,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四、名句默写(15分)
12.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6)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8)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9)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11)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12)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1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煤桶骑士
[奥地利]卡夫卡
煤用完了,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鼓满了寒风,窗前树木在严霜中发僵,天空成了抵挡想向它呼救的人的银盾。

我得弄些煤来,我不能干挨冻呀;
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

可是那老板对我的平平常常的请求麻木不仁,我必须一五一十地向他证实我连一粒煤屑都没有了,因为他对我简直就是天上的太阳。

我得像乞丐那样,饿得只剩最后一口痰,眼看就要倒毙在人家的门槛上,主人家的厨娘这才决定把最后的咖啡渣滓倒给我;同样,卖煤的将怒气冲冲,但想到“你不要杀人”的训诫,乃将满满一铁锹煤铲进我的煤桶里。

我照这个办法出去一定能解决问题,于是我骑着煤桶前往。

我骑在桶上,手抓住上面的桶架把,那是最简单的玩具,我艰难地随桶滚下台阶,但到了下面我的桶儿却往上升起,妙哉,妙哉,那些卑屈地躺卧在地的骆驼们,在牵引人的鞭子恐吓下站起来的时候,也没有这样庄严。

我以不快不慢的速度穿过冻硬的街巷,我常常被驮到二层楼那么高,从未下降到屋门那么低。

结果我以超乎寻常的高度飘到煤老板的拱形地窑的门前,只见他在很深的地窑下面,蹲在他的小桌旁写字;他嫌太热,便让窑门洞开着。

“煤老板!”我用冻僵了的、被呼出的寒气蒙住的闷声喊道,“煤老板,请给我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得可以骑着它走了。

帮个忙吧。

等我一有钱,就全付清的。


老板用手掩住耳朵。

“我没有听错吧?”他扭过头去问他正坐在炉台边打毛衣的妻子道,“我没听错吧?有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

”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手上织针不停,背朝炉子,舒舒服服地烤着火。

“哦,对的,”我喊道,“是我呀,一个老顾客,一向是不拖欠的,只是目前一时没有办法。


“夫人,”老板说,“我的确没有听错,是有一个人,我的耳朵不会那样不顶用的,那是一个老顾客,一个很老很老的顾客,他懂得说什么话才能使我这样感动。


“你怎么了,丈夫?”妻子说,她略停片刻,把针线压在胸口,“没——没有人啊,街道是空的,我们所有的顾客都供应过了;我们可以打烊歇几天了。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呀,”我喊道,因寒气流出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请您朝上面看一眼吧,您马上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给我一满锹,如果您能给我两铁锹,那我会无比高兴的。

确实,所有其他的顾客都供应过了。

唉,假如我能听到桶里的煤块劈啪作响该有多好呀!”
“我来了。

”老板说,但当他正要迈开短脚爬上地窑台阶时,他的妻子已到了他身边,紧紧攥住他的臂膊说:“你待着吧。

要是你执意要去,那就由我上去。

想想你今天夜里的那个咳嗽样儿吧。

为了一桩买卖,何况那只是一桩想象中的买卖,你就不顾老婆、孩子,牺牲你的肺不成,我去。


“那你把我们库里所存的各种各样的煤一一告诉他,我在底下向你喊价钱。


“好。

”妻子说,随即走出地窑到街边。

她当然一眼就见到我。

“煤店老板娘,”我喊道,“你好啊,只要一铁锹,就铲在这煤桶里,我自己把它拿回家去,一锹最次的就行。

钱我当然会完全照付的,但不是马上,不是马上。

”“不是马上”这几个字多么像钟声,它和附近教堂顶发出的悦耳的晚钟的响声混杂在一起!
“他要什么呀?”老板喊道。

“没有什么,”妻子回答说,“这里什么事也没有呀。

我没有见到什么,只听见钟敲
了六下,我们打烊吧。

天气冷得要命,看来我们明天还要忙乎一阵呢。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解下围裙,用它竭力要把我扇走。

可惜她成功了。

我的煤桶具有一匹良驹的所有优点,抵抗力它却没有;它太轻了,一件妇女的围裙将它一扇,它的两条脚就飘离地面。

“你这个狠心肠的女人,”我还是大声地回答她,这时她半轻蔑、半满足地挥动着手臂,又去做她的生意,“你这凶狠的女人,我只向你讨一锹最次的煤,你也不给。

”说着,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

13.文章第二段说“我照这个办法出去一定能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具体指什么,文章开篇写“我”的这个想法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分)
“这个办法”指“我”准备像乞丐那样,向煤老板证实自己连一粒煤屑都没有了,行将冻死,以求得施舍。

(2分)这样写的好处: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反映“我”的艰难处境与内心世界,并引出下文“我”的一系列行动;(2分)②以煤老板可能想到“你不要杀人”的训诫而予以施舍,与宁可杀人也不予施舍的结尾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主题。

(2分)
14.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

(4分)
文中老板娘是一个生活富足,拥有一定资产的极端自私、势利、冷酷的私营主形象(3分);她一心惦记自己的生意,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对不能“马上”支付煤款的老顾客视而不见,对行将冻死的乞者毫不同情。

(1分)
15.分析文中如下两个句子:
(1)文中倒数第二段有“可惜她成功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可惜”一词,表达效果如何?试简要分析。

(2分)
“可惜”一词,写老板娘竭力一扇,本以表示轻蔑与厌弃,不意竟使煤桶骑士飘离地面,出人意料。

与“成功”搭配,看似有悖常理,却更显煤桶之轻,极具讽刺意味。

(2分)
(2)文章结尾说“说着,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2分)
这里的“冰山地带”是一种冷酷的象征,揭示了那个社会冷酷的本质,它使无数穷人陷于无助与绝望的境地,以此深化了主题。

16.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

”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这篇小说运用了对比、象征、夸张等一系列表现手法,(2分)特别是“我”骑着煤桶去讨煤这一情节的安排,看似虚假荒诞,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空桶是匮乏、冀求着象征,正是在艺术的空桶的飞翔中,我们见识了生活的沉重,将生活的沉重用文学的轻逸来表现,是以“轻”表达本质的“重”,表面的不真实写出了文学的真实,(2分)这也是作为西方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卡夫卡惯用的技法,所以,如安贝托、艾柯所言:“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孟浩然
闻一多
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

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

今天是伊皋①,明天是巢由②,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

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於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

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作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的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

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

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

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

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

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

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

苏轼曾经批评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

”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

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

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

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

甚至“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盂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

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

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

读到“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我们得到“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

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

超过了诗也好,够不上诗也好,任凭你从环子的哪一点看起。

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

东坡说他没有才,东坡自己的毛病,就在才太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