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加强水源地生态绿化工作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关于加强水源地生态绿化工作的思考
自1998年以来,岗南、黄壁庄两座水库成为人民最重要的水源地,是“生命之水”的重要源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岗黄水库(以下简称为岗黄水库)的保护工作。

2017年,市林业局在深入岗黄水库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岗黄水库目前在生态保护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从实施水库河流和库区周边生态防护林建设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岗黄水库生态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一、岗黄水库情况介绍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岗黄水库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滹沱河中下游干流上,是滹沱河中下游的两座梯级大型水库。

入库河流和库区周边涉及山西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孟县和河北平山县、灵寿县六个县。

总库容29.14亿m2,23400km2,占滹沱河总流域面积的95%,是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发电,工业城市生活及环境供水,淡水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库。

黄壁庄水库与上游岗南水库联合调度,共同担负农业灌溉供水,石市生活及环境用水,西柏坡电厂工业用水等供水任务。

XX市自1995年使用地表水,水源地为岗南、黄壁庄两座水库每年向地表水厂供水约0.6亿m3,占石市生活总供水量的1/3。

占石市总需水量的近1/5,环境供水近0.25亿m3,工业发电供水0.2亿m3,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太行山区的黄壁庄、岗南水库、西大洋、王快四座水库已经被列为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急供水的备用水源。

(二)水库周边生物情况
滹沱河流域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森林已破坏殆尽,只在西部人类活动稀少的山区,尚有少量的天然次生林分布。

组成该区域植被的建群种类不多,针叶林主要建群种为油松和侧柏;落叶阔叶林主要建群种为栎属植物,此外还有桦木科、杨柳科、榆科、槭树科等植物。

山地丘陵自然植被中,面积最大且分布最广的是森林破坏后出现的灌草丛,其建群灌木以荆条、酸枣、野皂荚为主;草本种类以黄背草、白羊草为主。

沼泽植被以禾本科、莎草科和蓼科植物为主,伴生一部分杂类草。

主要植物种类有芦苇、拂子茅、水芹、酸模叶蓼、水蓼等。

水生植被主要物种有野慈枯、有浮萍、眼子菜、苦草、黑藻、狐尾藻等。

该流域森林覆盖率大致为45.78%。

滹沱河流域生物资源比较丰富。

动物现知陆栖(包括两栖)脊椎动物223种。

其中,以鸟类最多,其次是兽类,两栖类及爬行类较少。

野生动物种类有金钱豹、野猪、狍子、狐狸、天鹅、灰鹤、啄木鸟、斑鸠等。

其中国家珍贵稀有动物有金钱豹、斑羚、褐马鸡、天鹅等。

褐马鸡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仅见于山西、河北。

二、目前岗黄水库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源地保护意识仍相对薄弱。

多年来,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及生活习惯和意识上的差距等因素,库区流域居民均未把水源地保护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只强调“用资源”,很少讲“护资源”,自觉保护水源的意识普遍不强。

据统计,条例的实施给库区农业、养殖业、企业、旅游服务业每年造成损失约2亿元,林业部门每遇发展与保护“两难”抉择时,通常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将饮用水源地保护置于次要
位置,对资源过量采伐,造成植被人为破坏,森林含水量下降,使饮用水源污染发生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水源涵养林覆盖率较低。

项目保护区自然植被属暖温带落叶林地带,但目前已遭破坏。

20世纪70年代,从滹沱河的平山段到藁城段,沿河岸两侧种植了十几万亩的生态防护林,形成了木府林场、小壁林林场、滹沱河林场三个大型防护林带,由于河道常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以及人为破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滹沱河沿岸的十几万亩生态防护林陆续出现大面积枯死现象,到目前为仅剩下小壁林唯一一个生态防护林,这严重地消弱了涵养水源、消减径流保持水土的功效,在冬春季,滹沱河成了市区风沙、粉尘的污染源之一。

目前现存的植被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森林资源少,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林分质量差,林木生产力低;三是造林品种单一,人工林保存率低。

因此,在项目保护区内规划并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对保证水源水量水质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资金短缺,保护力度下降。

近年来由于保护资金短缺,保护区内人畜活动频繁,旅游业兴起,植被覆盖率不高,工业企业污染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岗南水库水质已降低到地表水二级标准,如再不增加投入,加大保护力度,水质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三、对于加强岗黄水库保护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建议(弘利遴选)
(一)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社会公布水源地保护的范围、内容和办法,积极动员公众参与保护工作,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搞好普法教育。

坚持“有新意、讲效益”的宣传宗旨,加大对《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
强化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法制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要开展“水源地保护日”“环境监护站”“保护母亲河”活动,组织有关镇(街道)、机关干部和广大中小学学生等到河边进行垃圾清理工作;建立水源保护志愿者队伍,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和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周边群众思想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氛围。

三是建立社会监管制度。

建立水源地水质监测制度,定期编制水资源保护公报。

通过采取有奖举报、设立环保监督员等形式,监督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固定废物、化肥和农药残留以及其他污染物的任意排放和乱倾倒行为,最大限度地清除污染源。

(二)实施水库河流和库区周边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

为保护岗黄水库入库河流区域和库区周边生态环境,维持和恢复流域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流域范围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在岗黄水库入库河流和库区周边涉及范围继续规划实施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封山育林、生态绿化等生态防护建设工程,将岗黄水库真正建成一个大“绿肺”。

指导思想
在保护备用水源的前提下,岗黄水库水库将营造成湖滨自然生态保护区,通过植物造景,使它成为居民休闲的生态绿色走廊。

景观空间布局形态“二区三带四楔十景”。

二区是分别以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为中心的生态游览区;三带是商务休闲带、文化休闲带、健身休闲带;四楔是形成四条绿楔,十景是在岗黄流域沿途穿插休闲广场、休憩茶吧、观景山丘,点缀着特色座椅、雕塑小品和丰富的绿色植物、花卉。

树种选择
树种设计以生态林和风景林为主,为避免纯林的树种单一性和引进树种的生物入侵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

建议栽植侧柏、枫树、杨树、女贞、柳树、樟树、国槐等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乡土树种,公园点缀种植龙柏、紫叶李、红叶李、黄金槐等造型和彩叶观赏树种。

人工栽植和封山育林相结合
岗黄水库流域有部分山体不适合人工栽植,在疏林地、灌丛、采伐迹地及荒山荒地等实行不同形式的封禁。

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工程,使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物种结构趋于合理,森林后备资源丰富,便于形成比较理想的森林群落,增强了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

规划设计
在经过实地调研、综合分析计算,规划绿化994公里,需要植树造林118万亩,栽植各类树木9248.35万株,封山育林30万亩,以其真正建成滹沱河水系的绿色屏障。

保障措施
从资金、项目、政策、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岗黄水库流域林业建设的倾斜力度,突出重点,大力实施工程项目支撑战略,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实现林业建设由单一造林向造、封、抚、播相结合的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的转变,由政府推动向政府、市场、社会三轮互动的转变。

把岗黄水库流域的生态绿化建设真正成为国家得绿、群众得益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

(三)适度推动生态旅游,以生态理念引领经济开发。

把岗黄水库流域的经济开发定位于生态高效,就是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优先。

既要经济利益最大化,又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以西柏坡红色旅游为依托,在岗黄水库流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生态旅游,上游以自然生态恢复和观赏为主,下游以旅游设施建设为主,把西柏坡红色之旅与游湖以及湿地旅游结合起来,吸引游人在西柏坡红色之旅后再来游岗黄水库,把红色之旅与游水休闲结合起来,把“大西柏坡生态旅游”融入我省的一山、一水的格局中。

在确保汛期水库安全度汛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利用滹沱河流域和水库溢洪道及下游河道,拦截蓄水,营造区域景观水环境;结合水体、山林适度度假村等旅游服务设施,健全本区域内的经营、服务设施将区域各种优势资源进行前期功能性规划,将村镇建设、交通、餐饮、地方文化、历史经典、风景名胜等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有机组合,形成一道当地的立体生态人文景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