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60e2adfc4ffe473368abb8.png)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2019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及练习题)
![2019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34dc32964bcf84b9d57ba6.png)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aaaa3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4.png)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e6fce4fab069dc502201a3.png)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97cc6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8.png)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474cf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6.png)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67a44a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b.png)
古诗三首寒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身外行人,但见秋草如茵。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诗歌简介古诗三首分别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柳永的《江雪》和唐代元稹的《寒食》。
这三首诗歌都是古代文人对风景、自然的描写与抒情。
二、诗歌解读1. 《寒食》《寒食》这首诗描述的是人们过寒食节的景象。
诗人观看到秋草如茵,但却不知道身外行人的情况。
这首诗歌通过对孤寂景象的描绘,表达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
2. 《江雪》《江雪》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老翁一个人坐在江边钓鱼,而心中却感慨万千的情景。
作者通过写雪、写山、写河、写翁等手法,将孤寂、寂静、空虚的心境渲染得非常浓烈,最终抒发出自己的感受,传递出对人生的隐忧。
3.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描绘的是登高望远的情景。
诗歌中的鹳雀楼象征高远,作者通过爬上鹳雀楼,目光所及处的美景,来表达人的欲望与追求。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2.理解三首诗歌的文化内涵,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致的感性体验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产生新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知道古诗有哪些作品?•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哪一首?为什么?2. 阅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意图,注意理解古代文人的语言和思想。
•在理解的基础上,唱歌并背诵。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三首古诗的文化内涵,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4. 绘画制作活动根据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构造和美学特点,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兴趣。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205c3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f.png)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d03b3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6.png)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静夜思》- 古诗《夜泊牛渚怀古》-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相关图片。
-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4. 描绘与分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作者:李白、杜甫、王之涣- 主要内容: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登鹳雀楼- 情感:思乡、怀古、壮志作业设计1. 背诵: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2. 描绘: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意境。
3. 思考:学生思考古诗对自己的启示,写一段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描绘古诗意境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训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96ef4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5.png)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9fc82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6.png)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难点名称
理解诗意学习古诗的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利用注释和朗读的方法学习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祖国山河美。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对于古诗的理解比拟浅薄,通过注释和课件帮助理解。
难点教学方法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和韵味。
3.感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个美女西施。假如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她都是迷人的。西湖比西子,比喻传神,风光迷人。.
4.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2)“潋滟〞和“空蒙〞的准确理解。“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雾气迷茫,景物假设隐假设现,诗中指细雨迷蒙的样子。两个词语,一个写湖水,一个写雨水,各具姿态。
(3)西子是谁?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把西湖比西子,是说西湖的美
2、吟诵品读
〔1〕解释了预习疑问后,我们再来吟诵品读,深化感悟。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lian ya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zhuang)浓抹总相宜。
(2) 西湖比西子,比喻传神,风光迷人
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荣熠熠,美极了。下雨时,在雨幕覆盖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假设有假设无,非常奇妙。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妙、奇特的啊!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西湖见过波光荡漾、细雨迷蒙的优美风光吗?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228c1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0.png)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7eb830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6.png)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学习《山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古诗。
2. 理解每首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挂图。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意。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每首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讨论等活动,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5. 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诗人的情感。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三首古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及背景。
2. 用彩笔描绘每首诗的诗意,突出重点词语。
3. 画出诗中的画面,展示古诗的韵律美。
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 根据诗意,画出诗中的画面。
3.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描绘画面。
3. 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4.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巩固和理解。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将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3bd353b763231126edb11a3.png)
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48074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0.png)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43d1b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d.png)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对今后的古诗学习,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古诗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三首古诗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及主题,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准确读写,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如“远上”、“寒山”、“石径”、“夜半”、“江枫”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山水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和动画,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为理解古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f285e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3.png)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本文包含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盼天门山》描写的就是天门山夹江交战,长江波澜壮阔的雄浑明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就是西湖在相同气候下呈现出的相同风姿;《盼洞庭》从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多样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下的洞庭美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这三首诗,都描写了祖国的山川景色。
但第一首诗写下所见到,抒写赞美之情,轻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第二首诗重在写景,把握住夏季时云间时雨的特征,描写西湖的风采神韵,借景抒情。
第三首诗挑选了不同于前两首诗的时间,通过多样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景物。
这三首古诗通俗易懂,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能基本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表达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了。
1.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文字、图片资料。
如果有条件,制作充分反映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教学时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科学知识与技能】1.会认5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认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和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唤起对祖国山河的爱好之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联系上下文并融合注解,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1.可以认得5个生字,掌控2个多音字,可以写下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难点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师:准备工作我国知名的风景名胜图片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学生先后介绍李白)谁来背一首他写的诗?(指名分别背一首李白的诗)2.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板书诗题,学生齐读)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楚.江(chǔ) 孤.帆(左边是“孑”)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天门山、长江、孤帆、太阳等)2.前两句诗中的“断”“开”“回”这三个字好在哪里?(“断”“开”两个字将天门山夹江对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在诗人笔下,长江显示出了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回”字则描绘出了万里江河受到山峰阻挡而回流时的翻滚咆哮、变化无穷的情境,衬托出山的奇险。
)3.后两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青山相峙而立;孤帆乘风破浪)结合你的想象说一下“出”“来”二字妙在哪里?(动态美,喜悦之情)4.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磅礴气势。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和美好的图景啊!2.背诵并默写古诗。
-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杭州西湖的图片。
2.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西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没有去过西湖的同学,你们在书上或电视上看到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诗题,教师范读)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潋滟..(liàn yàn) 雨亦.奇(yì) 初(左边是“衤”)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等来理解字意、词意,讲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5)熟读成诵。
2.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学习小组交流,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引导学生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再讲解诗意。
(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一次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其中一首。
)四、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这还远远不够。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领略到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呢?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朗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根据教师划分的节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押i韵)(2)学生汇报想象到的美丽画面。
教师引导: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欣赏到了怎样的西湖?指导学生围绕景物充分想象画面。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课件展示美女西施,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导学生积极联想,体会诗人用“西子”淡妆、浓妆的两种美貌来比喻西湖的晴、雨时表现出的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明朗之美迷蒙之美)(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迷茫缥缈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的细雨,共同构成了西湖的美。
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意境呢?(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6)学生自由背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歌。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美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诗题)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分别与柳宗元、白居易并称“刘柳”“刘白”。
刘禹锡的诗以律诗、绝句最为出色,风格雅健清新。
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竹枝词》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镜未磨.(mó) 白银盘.(pán) 未(上横短,下横长)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一)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自读自悟。
3.指名试着说一说诗歌大意。
(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多么和谐,无风时平静的湖面,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4.齐读古诗。
(二)《望洞庭》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由此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景物?(生:湖、秋月)(板书:湖、秋月)师:那是怎样的湖?怎样的秋月?试着描述一下画面。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的和谐之美。
(板书:和)2.潭面无风镜未磨。
(1)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想到了什么?(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2)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是什么样子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板书:比喻)(3)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4)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又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让湖面看起来是朦胧、迷蒙的,给人安静平和的感觉。
)(5)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你会想到什么呢?(欣赏图片)夜晚,月光照在湖面上,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板书:观察)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两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2)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诗中的哪个字能概括出来?(翠)(3)诗人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白银盘、青螺)(4)你觉得这两句诗妙在哪里?(想象,比喻,奇思壮采)(5)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由此想到了银光闪闪的银盘;紧接着,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一枚青螺。
)师小结: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
(板书:想象) (6)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读了这两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热爱、赞美)4.全诗小结。
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想象奇特,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5.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多种方式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与同学交流。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水相映热爱祖国山河望洞庭{湖、秋月——和比喻——观察山、水——想象}景色迷人1.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学习古诗词,应反复吟咏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语言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