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知识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的健康与否,寿命长短,取决于五种因素,其中生活习惯因素占60%,遗传因素占15%,医疗因素占8%,气候因素占7%,环境因素占10%,可见健康状况与寿命长短,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要健康长寿,就应自觉提高养生意识,懂得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一、什么叫养生?
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养生的两个要点:
1、养正性: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
2、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
二、中医养生学包括那些内容?
1、顺应自然:
就是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人体与自然环境协调,这是养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调摄精神:
“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
既要保持思想活动的健康,又要防止内在精神刺激因素的产生。
总之要培养乐观的情绪、坦荡的胸怀。
3、保养正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三、顺应自然养生法
“顺四时,益寿年”
四、调神养生有哪些内容?
1.安心养神:
“难得糊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安心处世,光明磊落,乐观开朗,随遇而安,乃是安心养神的灵丹妙方。
2.四时调神:遵照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式,使精神情志随之而活泼向上(春)、畅达愉快(夏)、恬静收敛(秋)、藏而不泄(冬)。
有利于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平和。
3.以心治神:
要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独自苦思冥想,忧愁伤悲或愤愤不平。
4.情感节制:
善于节制情感,是精神修养高雅的体现。
适当控制自己情绪,是保证健康的措施之一。
5.精神寄托:
人到垂暮之年,总会有一种失落感,只要人老心不老,对工作和事业充满信心,就不会觉得老态已至。
老年人只要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有所追求的话,仍然会老当益壮地发挥自己的余热,安度晚年。
人与自然和谐则身体健康,自然环境变化,生态失衡,则会导致人类疾病。
临证之时,不能只就病看病,还要观天察地、审人事民风。
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疾病发病就有不同的特点。
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当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事民风与古代有了很大的差异,强调要从中医学角度与时俱进地、辩证地分析总结心脑系疾病发病学新规律,审证求因,并因人、因时、因地论治。
今日之“天”,已非古时之“天”。
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亦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了正常的大气环流,加上过度的森林采伐,造成气候异常,自然灾害较频繁。
从中医理论而言,清阳为天,但如今浊热壅滞,苍天之气不清不净,加之贼风数起,故肺气先病,失其清肃,久而不解则痰浊壅肺之病日增。
察今日之“地”,亦非古时之“地”。
在城市,高楼林立,厂房棋布,工业废水污染江河。
人们所住所行皆为钢筋、水泥、磁砖等含有一定的放射污染的金石之物,所食所衣皆不离化工原料。
在乡村,
森林采伐过度,土壤板化,水土流失。
从五行而言,火、金、土独旺,而水木不足,清秀不济,浊滞有余。
人处天地之间,大地犹如生身慈母,滋养万物,而今,金石与污浊渗溢,对自然环境有一定污染,在人而言,脾气先失健运之机,气机先滞,有不病痰湿乎?
审人事民风。
从饮食上说,当今粮食多施化肥提高产量,化肥虽能充形,不能育精,只能助痰生瘀。
且当今饮食之中多夹杂各种化学物质,扰乱脾胃冲和之气,久则,气机不和,多生痰湿之患。
另外,现代一些化学合成西药多损伤脾胃,非但伤正气,且多使邪气闭陷难出,与痰相结则更缠绵难解。
彩云之南,乃民族聚居之地,其地民风淳朴,民性豪放,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吸烟凶酒、恣食肥甘、辛辣厚味,脾胃运化不及,更为痰湿开源启路。
再者,当今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肝失蔬泄条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暗耗阴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亦助痰生。
综观三者,无不与痰湿关系密切。
论治现代心脑系疾病,首重一个“痰”字,认为临床上心脑系疾病都与痰相关。
张景岳指出“此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景岳全书.传忠录.先天后天论》)。
明确了人能否尽享天年,除与个人的德、智及个人卫生、饮食营养、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当的劳作运动、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安宁祥和等诸多因素相关外,其所禀受的父母(先天)遗传因素起着根本的作用。
但景岳更强调后天的作用,正如他在《先天后天论》中所说:“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后天)而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
”
中年时期,脏腑经络其盛已定,也是阳气自半之时,人体正处于一个由盛而衰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 大多日益困于酒、色、财、气、功名之中,以致机体迅速地由盛而衰,出现诸多疾病和早衰之象。
所以欲享天年,中年是个关键时期。
应抓紧这个机遇,把握中年元气尚未大失的生理特点,及时“修理”后天调养之不慎以及机体出现的阴
阳失衡,再振根基,使脏腑经络之盛况得以延续,衰弱之状得以缓至,将一个健康的体魄带入高寿之域,正如景岳所言“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中兴论》)。
景岳亦据此指出,“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因此,匡复元气,贵在保持真阴真阳的充盈和脾胃的健运,生活调摄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既要正视人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同时应当对这些需求有所节制,主张保持心情舒畅,调整情志;节制饮食,减轻体重;戒烟限酒,控制血糖;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是防治疾病的前提,
五、中国著名养生家
庄子:战国时代哲学家,享年84岁,养生观点有三点:
养生三戒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享年73岁。
著有《春秋》。
日常生活不要过极
葛洪:晋代医学家。
著有《抱朴子》、《肘后方》。
在《抱朴子·养生论》提出:“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等饮食起居养生法。
并进一步指出养生应避六大障碍,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等,从思想行为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方面提出了较客观的劝解。
节欲养精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著名养生家,寿高102岁。
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氏认为注重养生首先要调摄好自己的精神,主张“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由于情绪的剧烈波动能使人致病,故指出“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
其次,提倡“运动调息法”,认为身体常处在适量的运动之中,能使气血肢体条达和畅、精神内生。
在日常生活中,告诫人们要“节欲养精”。
乐观养神
苏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著有《苏沈良方》、《问养生》、《养生说》等。
苏氏一生身处逆境,当他被贬赴海南岛后,仍乐观地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快游奇绝冠平生”。
苏氏这种胸怀坦荡、心襟开阔,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另外在他的著述中主张多食蔬菜,倡导郊游,并习练气功以强健身体。
六、古代名人的养生法
1、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写诗近万首,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竟活了85岁高龄,他的养生之法很值得人们借鉴。
食粥养生:食粥,能培养胃气,滋生津液,又容易消化,实为养生之佳品。
洗脚养生:陆游的第二种养生方法就是睡前用热水洗脚。
前人经验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托;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脚与人体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日本人称之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临睡前用热水洗脚,能起到刺激穴位、舒经活络、使之气血通畅的作用。
扫地养生:陆游有一首扫地诗:“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堂奴,亦以平血气。
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异。
”
帝王之养生
2、清代高宗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是中国历代封建皇帝的长寿冠军。
(自秦至清共259个皇帝,平均寿命39.2岁)
他长寿的秘诀有:
十六字诀:
吐纳肺腑:黎明即起,做深呼吸运动。
活动筋骨:多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强身健骨。
适时进补:老年人根据需要适当吃滋补品。
十常四勿:十常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脚常伸、肛常提。
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帝师之养生
3、毛泽东很推崇他的老师除特立的养生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概括为:
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
4、马寅初先生在他百岁大寿仍红光满面,他的长寿秘诀就是热冷水浴和爬山两项。
尤其是热冷水浴,四季不断,数十年如一日。
这种先热水,后冷水的洗澡法,有人称之为“马寅初的长寿洗澡法”。
名医之养生
2、叶天士的抗老秘诀:
叶天士,清代医学家,出身医门世家。
为造福子孙后代,他把自己呕心沥血积累了几十年的“抗老秘诀”传于世人。
其“秘诀”为:(1)守病机,重脾肾。
认为老年病主要是因为脾胃虚弱和下元肾虚。
因此,他主张老年病重在健脾、补肾。
(2)顾胃气,忌燥腻。
认为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老年人脾胃虚弱,切忌“油腻碍脾,刚燥损胃”。
(3)护正气,慎攻下。
根据老年人正气虚弱的特点,认为“圣人以真气不可泄,老年当遵守”,“高年不敢过清过消,保真为要”。
要护正气,保真元,以扶正固本,此为治疗老年病之大法,不可轻易攻伐。
(4)参气象,审体质。
老年人适应能力弱,身体状况易受天气变化影响,防病治病须考虑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武术家之养生
4、“长江大侠”吕紫剑
吕紫剑1893年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武术世家。
有一身好武功,人称“长江大侠”。
不但壮举不亚于津门大侠霍元甲和关东大侠杜心五,
而且至今健在。
吕紫剑老人3岁习武,20年学艺,勤学苦练,继承武当历代宗师内功心法,自创“八卦混元养生功法”,使自己受益而且高寿。
吕老长寿秘诀之一就是“懂医,通医”,从文武两路走上长寿之道,文即医,武即功。
节制饮食是吕老长寿的又一经验。
他说:“早要吃得饱,午要吃得好,晚要吃得少。
”
在吕老的长寿秘诀中,充足的睡眠也占有重要地位。
八、养生二十宜
1、发宜常梳:
每日早晨梳发数十次,可以疏风散火,明目清脑。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常梳发则可促进肾功能,使全身得益。
2、面宜多擦:
每晨洗脸后,用双手搓擦面部七八次,可焕发精神。
早晚再用中、食指揉太阳穴、枕骨下风府穴、后颈部两侧风池穴各十余次,对预防感冒有特效。
3、目宜常运:
经常旋转活动眼球大有益。
可先从左而上再至右而下,反复七八次;再从右而上至左下,如法运转眼球,然后闭目少息再睁开,则视觉明朗。
4、耳宜常弹:
用两掌分别紧压左右耳门,以中指和食指相扣,弹击后脑勺作咚咚声,弹击七八次后两掌离开耳门一次,如此行三四遍后则听觉灵敏,并有健脑之功。
5、舌宜舔腭:
舌尖平时宜有意无意地常添上腭,可促使津液的分泌。
中医认为口津是舌上之水,人身之宝,又是一种消化酶,故要求津宜数咽,不得随意吐掉。
6 、齿宜数叩:
叩齿就是上下牙叩咬作声,每晨行三四十次,可健牙龈,齿坚无疾。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时应该闭嘴咬牙。
练武术及气功之人很重视此法,它既属内养功之一种,亦有固齿护龈的作用。
8、浊宜常呵:
“不洁之气,甚于利刃”。
在空气新鲜的环境中,进行吐故纳新的深呼吸,对健康有利。
9、体宜常动:
“生命在于运动”。
不动则肌肉、组织、关节会发生“废用性萎缩”现象。
故人到中年应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摇。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对防治痔疮有效。
方法是有意识的收缩、放松肛门括约肌,早晚各性三四十次。
11、身宜常浴:
常进行日光浴、水浴、空气浴,可增强人体神经和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亦可提高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12、足宜常浴:
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洗脚是健身要诀之一,有益于睡眠。
洗后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涌泉穴三四十次,则对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义。
13、精宜常固:
古谚云:“毋劳汝形,毋摇汝精,乃可长生。
”
性生活过度会导致肾虚,还会影响机体生理功能而促使早衰。
故对性生活能节制者,多能长寿。
14、气宜常养:
气为人生四大患(酒、色、财、气)之一。
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
气之中以怒气为最凶。
故必须强加克制,不可放纵。
否则大怒伤肝,既能败事,也会伤体。
15、心宜常宽:
指心胸开阔,精神舒畅,乐观条达,随遇而安。
16、神宜常凝:
指注意力要常凝聚不散。
工作、学习要专心致志,八小时以外,应寄情于琴棋书画、虫鸟花草,这是凝神养生的妙法。
17、营养宜备:
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类等营养素都须供应无缺,与机体消耗取得平衡,否则将不能维持人体健康。
18、饮食宜慎:
饮食必须注意卫生。
要定时定量,不暴食,不偏食。
烟宜谢绝,酒要少饮。
19、起居宜时: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恋床,不少寐。
挑灯夜战不提倡,白日“高枕”不足取。
20、劳逸宜均:
指“忙中有闲,闲中要忙”。
人体各部位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要保持兴奋与抑制、紧张与松弛的相对平衡,才能不影响健康。
八、食养歌
谷物菜畜养成宝,四性五味任君调。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化痰消胀好,芹菜能降血压高。
胡椒驱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大蒜抑制肠炎发,绿豆解毒最为妙。
香蕉通便解胃炎,健胃补脾食红枣。
番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要记牢。
花生能降胆固醇,冬瓜消肿又利尿。
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营养高。
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
蜂蜜润燥又益寿,葡萄悦色令年少。
生梨饭后化痰好,苹果消食营养高。
木耳抗癌素中荤,黄瓜减肥有成效。
海带含碘消淤结,香菇存酶肿瘤消。
胡椒除寒兼除湿,菜花常吃癌症少。
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症猕猴桃。
紫茄祛风通脉络,莲藕除烦解酒妙。
白菜利尿排毒素,蘑菇抑制癌细胞。
劝君不妨多食疗,必定少担药包包。
九、体疗歌
健康长寿三做到,药疗食疗和体疗。
食疗要比药疗强,体疗更比食疗好。
深吸气,慢呼出,吐故纳新醒头脑。
四肢动,徒手操,关节灵敏好手脚。
快步走,慢步跑,慢加耐力肺量高。
清晨做做口腔操,润喉洁口牙齿牢。
跳跳老年迪斯科,精神焕发又年少。
太极拳,气功操,疏通经络百病消。
勤游泳,冷水澡,红润皮肤精神好。
打乒乓,玩小球,活动手眼锻炼脑。
爬楼梯,慢登高,舒筋健脾心肺好。
前后仰,原地跳,活血化淤固肾腰。
祝君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