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一(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1.下列对八年级学生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 眨眼一次的时间约为3s
B. 身高约为160cm
C. 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km/h
D. 正常体温约为42℃
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细线下的乒
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B. 因为音叉发出的是超声波,所以乒乓球才被多次弹开
C. 实验中将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运动,易于观察
D. 利用乒乓球,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3.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时,则()
A. 只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 只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 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D. 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下列物理量可用来鉴别物质的是()
①质量
②功率
③比热容
④密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5.旗杆顶部装有一个定滑轮,它能起到的作用是()
A. 既不省力,也不能改变施力方向
B. 虽不省力,但能改变施力方向
C. 既省力,又能改变施力方向
D. 虽省力,但不能改变施力方向
6.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力作用,三
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7N、F2=4N、F3=9N.这三个力
的合力大小和方向分别是()
A. 20N、向左
B. 6N、向右
C. 6N、向左
D. 2N、向左
7.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两个倾角不同的斜面进行实验,将同一木块分别从两斜面底端
匀速拉至斜面项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甲、乙斜面光滑,则拉力的功率P甲<P乙
B. 若甲、乙斜面光滑,则拉力F甲=F乙
C. 若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拉力所做的额外功W甲额>W乙额
D. 若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拉力所做的有用功W甲有<W乙有
8.
A.
B. C三种物质的质量m和体积V的关系图象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这三种物质的
密度ρA、ρB、ρC之间的关系是( )
A.ρA>ρB>ρC
B.ρA<ρB<ρC
C. ρA=ρB=ρC
D. 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9.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
远离了我。
”这句话是以______为参照物来描述的
______运动(以上两空均选填“我”或“山水”)。
如图所示现象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______
的,自然界中______(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10.在炒辣椒时,厨房里的人总是炒的眼泪直流,有的还打喷嚏,这是因为______。
11.小琳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在透镜
后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cm,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5cm处时,在光屏(填“能”或“不能”)接收到像。
12.测量铜块密度的实验中,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去掉止动垫圈并完成______
操作;将铜块放在托盘中央,测出铜块的质量。
然后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系有细线的铜块______于水中,两次水面的示数之差就是铜块体积。
本实验需要多次测量,目的是______。
13.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共同以8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某一高度
时,绳子突然断开,这个重物将______ .
14.一桶汽油用去一半后,它的比热容______和热值______(选填“变大”“不
变”“变小”)
15.甲乙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时间之比为1:
2,则他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
16.小明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如图1),容器中的水温约为20℃,热奶
的温度约为90℃,同时,他还利用温度计和钟表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并作出了水和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1)其中______曲线是表示热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大约经过______min 时间热奶和水温刚好达到一致。
(2)参考这位同学实验的图象,你认为沸水放在房间里,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是______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均匀降低
(3)参考这位同学记录的数据,如果你要喝一杯奶咖,可以有两种方式供你选择:
①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立即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杯中,然后冷却5min。
②先将烧开的热咖啡倒入杯中,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你认为方式______
的冷却效果较好。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7.在如图中,物块受到的重力G为6牛,请根据给定标度用力
的图示法画出重力G。
18.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所成的虚像(保留作图痕迹)。
19.如图,在杠杆AB上挂了一个重为G的物体。
为使杠
杆在图中的位置静止。
请在杠杆上画出最小的动力F。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20.小红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次数F1/N L1/cm F2/N L2/cm 111025
2210120 3215310
(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
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______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
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4)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______
(5)杠杆调节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A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重新平衡,应在B点挂______个钩码。
(6)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当弹簧测力计在原位置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当乙图所示的杠杆平衡后,将A点和B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O移动一格,杠杆______(选填“左侧下降”、“右侧下降”或“水平平衡”)
21.逆风骑自行车时,弯着身体,会省力些;雨天,撑伞逆风行走时,风速越大,行走
越困难,这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李猜想可能与物体的迎风面积和风速有关.为验证以上猜想,小李选用了如下器材:可调速电风扇(高、中、低三档)、弹簧测力计、面积不同的塑料挡板三块、光滑玻璃板、小车.
(1)小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用电风扇向小车及挡板吹风,模拟小车运动时受到的空气阻力.根据______ 的知识,通过弹簧测力计即可测出小车静止时受到的空气阻力.
(2)小李在探究风速对小车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时,保持迎风面积一定,测得数据如下:
风速低中高
小车受到的空气阻力/N0.8 2.2 3.8
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
(3)小李还想探究迎风面积对小车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请你帮他设计出主要的
实验步骤:______ .
(4)小李在此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22.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从60℃降低到
10℃.求:水放出的热量Q放。
23.如图是厕所的自动冲水装置,实心圆柱体浮筒A的底面积为400cm2,高为0.2m,
盖片B的面积为60cm2(盖片B的质量、厚度不计)。
连接AB是长为0.3m,体积和质量都不计的硬杆。
当流进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盖片B被拉
水箱开,水通过排水管流出冲洗厕所。
(浮筒和盖片只在竖直方向移动,水的密度为1×103kg/m3,g取10N/kg)
求:(1)当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水对盖片B的压力是多少?
(2)浮筒A完全浸没时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浮筒A的密度是多少?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24.如图所示,小李用力将货物在5秒内匀速提升2米,拉力的功率为
40瓦。
不计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求:
①这段时间内拉力所做的功W。
②拉力F大小。
25.亲爱的同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1)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先校验使指针在______位置,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N。
(2)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如图23-b所示,当杠杆静止时,此时杠杆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
为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3)如图23-c所示。
在放大的测力计表盘中画出此时指针位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所以正常眨眼一次的时间不到
0.5s,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身高约170cm,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此数值,在160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37℃之间,变化幅度很小,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2.【答案】C
【解析】解:A、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动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越大,故A错误。
B、音叉发出的声音我们能听到,说明音叉的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范围内,所以音叉发出的不是超声波,故B错误。
C、音叉的振动比较微小不容易观察,把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运动,易于观察,故C正确。
D、实验中乒乓球的运动放大音叉的振动,不能通过乒乓球分辨音叉音色,故D错误。
故选:C。
(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
(2)人们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声波和次声波人们都不能听到。
(3)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
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4)实验中乒乓球运动放大音叉的振动,不能通过乒乓球分辨音叉音色。
本题通过一个探究小实验考查了实验探究方法、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答案】C
【解析】解:光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即有反射现产生,也有折射现象产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角。
故选:C。
当光线射向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将向靠近法线的方向偏折,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光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即有反射现产生,也有折射现象产生,反射时遵循反射定律,折射时遵循折射定律。
4.【答案】D
【解析】解:因为密度和比热容都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和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和功率都不是物质的特性,和物质的种类没有关系,所以应该用密度和比热容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故选:D。
物质的特性指的是这种物体特有的,可以用于区别其它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都是物质的特性。
掌握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要想鉴别物质的种类,可以计算出它的密度,然后查密度表,看到底是那种物质,比热容也是物质的特性。
5.【答案】B
【解析】解:
旗杆顶部装有一个定滑轮,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故ACD错、B正确。
故选:B。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本题考查了定滑轮的特点、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6.【答案】D
【解析】解: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F=F1+F2=7N+4N=11N;
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F′=F-F3=11N-9N=2N,由图可知,方向向左。
故选:D。
根据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方法分析答题;
(1)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时,合力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方向与分力方向相同;
(2)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反,合力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本题考查了求合力,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分两个力同向与反向两种情况求解即可正确解题。
7.【答案】C
【解析】解:
AB、若甲、乙斜面光滑,将木块从斜面底端匀速拉至斜面项端,拉力做的功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即:Fs=Gh,
将同一木块分别从两斜面底端匀速拉至斜面项端,拉力做的功相等;
由于甲斜面的长度较大,s甲>s乙,由W=Fs可知甲的拉力较小,即F甲<F乙;
由于甲乙从两斜面底端到斜面项端的时间,不能判断拉力的功率大小关系,故AB错误;CD、若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斜面的高度相同,由W=Gh可知拉力所做的有用功相等,即W甲有=W乙有,
因为两斜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甲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木块对该斜面的压力较大,所以甲斜面对木块的摩擦力较大,同时甲斜面的长度较大,由公式W额=fs可知,拉力做的额外功W甲额>W乙额,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沿光滑斜面将物体由底端接到顶端,不做额外功,Fs=Gh,但不知道所用时间大
小关系,据此判断拉力、拉力的功率的大小关系。
(2)沿粗糙的斜面将物体由底端拉到顶端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额外功。
利用W=Gh判断有用功的大小。
已知斜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倾斜程度越小时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越大,据此可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关系,额外功的大小用公式W=fs比较。
本题通过使用斜面考查了拉力、有用功、额外功、功率的大小比较,要知道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物体对该斜面的压力越大。
8.【答案】A
【解析】解:
比较A和B,观察图象,当体积均为10cm3时,A的质量大于B的质量大于C的质量,由ρ=可得,A的密度大于B的密度大于C的密度,即:ρA>ρB>
ρC.
故选A.
9.【答案】我山相对不存在
【解析】解:由诗句可知,研究对象是山水,它们都在运动,而它们都是相对于我在运动,所以诗句中选择了“我”为参照物来描述山的运动。
由图可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故答案为:我;山;相对;不存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确认研究对象,然后根据它的运动情况,找出它所选的参照物。
(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在有些题中,是告诉了参照物,让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而该题则相反,是告诉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让你找出哪个是参照物,这两类题是互逆的。
10.【答案】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这种运动就越激烈,扩散现象越快,使辣椒中的辣味分子扩散到整个厨房,辣味分子对人有刺激作用造成的
【解析】解:在炒辣椒时,辣椒中的辣味分子受热,运动加剧,扩散现象加快,所以辣椒中的辣味分子很快扩散到整个厨房里,辣味分子对人有刺激作用,因此厨房里的人总是炒的眼泪直流,有的还打喷嚏。
故答案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这种运动就越激烈,扩散现象越快,使辣椒中的辣味分子扩散到整个厨房,辣味分子对人有刺激作用造成的。
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物理学把这类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并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而是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在扩散运动中我们会发现,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
在扩散运动中我们会发现,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这种运动就越激烈。
11.【答案】10;不能。
【解析】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体在小于一倍焦距处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距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20cm=2f,则f=10cm;当物体移动至透镜前5cm时,物距应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不出现像。
故答案为:10;不能。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推出焦距,再应用规律得到物体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从而得到不能被光屏接收。
12.【答案】调平浸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解析】解:(1)天平使用前需要进行调平,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测出的质量才是准确的;
(2)用排液法测量固体体积时,需要将固体浸没于水中,所以利用排液法测铜块的体
积时,需要将铜块浸没于水中;
(3)在进行测量实验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有助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调平;浸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1)天平使用前需要进行调平,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用排液法测量固体体积时,需要将固体浸没于水中;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有助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减小误差。
本题考查了一些基本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比较基础。
13.【答案】先上升,再下降
【解析】解:向上运动的重物在绳子断裂后,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上运动速;由于重物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重物向上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小,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下落,所以先上升,再下落.
故答案为:先上升,再下降.
气球和重物一起以8m/s的速度上升,当到达一定高度后,绳子断开,物体与气球脱离,这个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向上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要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然后由于受重力作用再下降.
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在学习力和运动时要注意结合惯性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进行分析.
14.【答案】不变不变
【解析】解:一桶汽油用去一半后,质量变小,物质种类不变,剩下汽油的比热容和热值均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不变。
比热容、热值是物质的某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无关。
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和所处的状态有关。
15.【答案】4:3
【解析】解:甲、乙的路程之比s甲:s乙=2:3,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1:2,
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甲乙速度之比:
==×=×=。
故答案为:4:3。
要判断速度之比,要根据速度公式v=,由题目的路程、时间之比来求速度之比。
本题是由路程和时间之比,求速度之比,与计算速度一样,都是根据速度公式来求解。
16.【答案】②14 B ②
【解析】解:(1)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水温约为20℃,热奶的温度约为90℃,热奶的温度比水温高,热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容器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则由图象可知:热奶的温度随时间降低的是曲线②。
热奶和容器中的水发生热传递时,直到二者温度相等时,热传递停止;从图象分析可以看出第14分钟两者的温度相同了。
(2)参考这个实验的图象,沸水放在房间里,和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应该相似,即是先快后慢的规律。
(3)一杯热奶咖啡冷却时,根据温度自然降低的规律先快后慢的规律可知:开始时温度自然降低的快,不必加冷牛奶,5min后在温度降低比较缓慢的时候再加一匙冷牛奶,效果会比一开始就加冷牛奶到热咖啡中好一些。
故答案为:(1)②;14;(2)B;(3)②。
首先掌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热传递是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直到二者温度相等时,热传递停止,即达到热平衡,然后由图象中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即可。
解决本题的关键:一是知道热传递的条件及热平衡,二是从图象中读懂有用的信息。
17.【答案】解: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大小为6N,标度为2N,重力的图示如图所示:
【解析】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大小为3N,根据力的图示的定义,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即可。
力的图示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表示出来,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8.【答案】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如图:
【解析】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由此作出AB的像。
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19.【答案】解:在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一定的情况下,最省力,即动力臂最长,由图知OB比OA长,所以OB作动力臂最长,过B点与OB垂直向上作垂线就得到动力F 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知:在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一定的情况下,要使动力最小,则动力臂必须最长,先确定最长的力臂——即离支点最远的点,然后过动力作用点做垂直于杠杆的作用力即可。
此题既考查了力臂的画法,也考查了最小力的确定。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要使杠杆上的力最小,必须使该力的力臂最大,而力臂最大时力的作用点一般离杠杆的支点最远,所以在杠杆上找到离杠杆支点最远的点即力的作用点,这两点的连线就是最长的力臂,过力的作用点作垂线就是最小的力。
20.【答案】右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得到杠杆平衡的普遍规律,避免偶然
性F1L1=F2L2 6 变大左侧下降
【解析】解:(1)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平衡螺母应向杠杆上翘的一端移动,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
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得到杠杆平衡的普遍规律,所以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得到杠杆平衡的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4)第一组:F1×L1=1N×10cm=10N•cm,F2L2=2N×5cm=10N•cm;第二组:
F1L1=2N×10cm=20N•cm,F2L2=1N×20cm=20N•cm;
第三组:F1L1=2N×15cm=30N•cm,F2L2=3N×10cm=30N•cm;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杠杆平衡条件是:F1L1=F2L2;
(5)若一个钩码重G,一个小格长是L,如图所示,为使杠杆重新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4G×3L=nG×2L,解得,n=6;
(6)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当弹簧测力计在原位置逐渐向右倾斜时,力臂减小,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将变大;
(7)当乙图所示的杠杆平衡后,将A点和B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O移动一格,则左端=4G×2L=8GL,右端=6G×L=6GL,杠杆左侧下降
故答案为:(1)右;(2)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3)得到杠杆平衡的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4)F1L1=F2L2;(5)6;(6)变大;(7)左侧下降。
(1)实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平衡螺母应向杠杆上翘的一端移动;
(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主要是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同时消除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3)为了得到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实验中应多次测量;
(4)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5)(6)(7)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解答。
本题考查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21.【答案】二力平衡;在迎风面积相同时,风速越大,小车所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使风速保持不变,改变迎风面积的大小;控制变量法
【解析】解:因为物体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因素可能很多,如:物体的迎风面积、风速,所以小明应猜想的是:可能与物体的迎风面积和风速有关,变化的因素有两个,所以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1)实验时,空气的阻力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当小车受到的空气阻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可知,拉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则通过弹簧测力计即可测出小车受到的空气阻力.
(2)表格中的数据是探究风速对小车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时,保持迎风面积一定,测得的;根据控制变量法,概括得出结论是:在迎风面积相同时,风速越大,阻力越大.(3)小明还想探究迎风面积对小车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实验时,应控制风速不变,所以具体步骤是:保持电风扇风速不变,在小车上放置面积不同的塑料挡板,分别测出小车所受到的空气阻力.
(4)由探究的过程可以看出: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1)二力平衡;
(2)在迎风面积相同时,风速越大,阻力越大;
(3)使风速保持不变,改变迎风面积的大小;
(4)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