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纳”工艺——柯尔克孜民间织绣艺术的奇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纳”工艺——柯尔克孜民间织绣艺术的奇葩
王凡;赛力克江·沙提
【摘要】"Art Fusion" It is a unique art and craft with distinctive national features which is the folk textile technology of Kirgiz that take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egs. It is a unique art fusion which is an inheritance fi'om unique history and social life thousand years ago when the ancient ancestors was grazing in ancient prairie. The unique pattern design and characteristic ornamental of the art fusion not only may pos- sibly express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probably more record archives of prairie culture life of Kirgiz .%“百纳”工艺是柯尔克孜民间织绣艺术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它是柯尔克孜先民在数千年漫长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民间工艺品种之一。

“百纳”工艺精致的图案设计、精关的装饰性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形象记录柯尔克孜民族草原生活的文化档案。

【期刊名称】《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0)004
【总页数】4页(P8-11)
【关键词】柯尔克孜;民间“百纳”;审美价值
【作者】王凡;赛力克江·沙提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8
作为草原民族的柯尔克孜族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源远流长。

其织绣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种类——百纳(kurak)就是古老柯尔克孜先民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工艺品种。

综观中国各民族民间织绣艺术,“百纳”技法虽都有出现,但像柯尔克孜这样在“不存在没有装饰的生活”的民族中,将“百纳”技法普遍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实为少见。

所谓“百纳”,即将多种或一种织物依据图案、色彩进行拼接、缝制的工艺。

作为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百纳”与其它各类工艺一样,成为记录柯尔克孜民族草原生活的文化档案,其从用材、图样纹饰、构图、色彩等等,无不植根于草原生活的记忆与镜像,它在抽象的艺术方式和艺术概念中表述着这个民族草原文化的审美与智慧。

一、百纳工艺的产生与发展
岁月己经千年,关于这项工艺最早的发祥已无从考证考究。

但是从“kurak”的字面释意“拼接”上,不难揣度出柯尔克孜先民是为节俭生活而将不同的织物缝合在一起的。

最初的意图不过是女人们为了把小块的织物拼接为大的织物,以便能有更多的用途。

后来,又有女人将过去随意拼缝在一起的不同色彩、不同质地的织物进行了有心的安排,于是,出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图案——从这个过程推断,百纳
应该早于刺绣的出现。

再后来,更聪慧并有艺术天赋的女人从自己天天所处的天地、高山、草原、河流中,从日日所见的野兽、马、牛、羊以及草木中汲取灵感,并对这些地理、动物、植物的形象进行提炼,运用直线、曲线创造了丰富的图案,又借
助颜色进行精致搭配,最终实现了她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想像——后来人把这种
想像称之为观念(视觉)地理——并把这种想像落实在她们所能操控的生活对象——织物上,上至穹顶,下至地毯,所谓铺天盖地;大至毡墙,小至坐垫,可谓
无所不至。

在草原千百年的岁月更迭中,女人们用“百纳”将山川草木的秀美、天地万物的丰阜都留在了自己的毡房里和生活中。

这种技艺在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千百年不变的草原空间里得以传承,她们创造的大量图样纹饰作为这个民族独有的观念(视觉)地理和文化符号也因这种近乎永恒的传承而成为永恒。

二、百纳工艺的图案类型及构成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柯尔克孜民族数千年以来的游牧生活方式,决定了其艺术取材于生活、取材于自然的属性。

但是,取材于生活并不一定都要反映生活,柯尔克孜民间织绣艺术的题材虽然是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自然,但表现的形式却是抽象的,“观物取象”是其突出的特点。

它的动物、植物都是观念题材和观念造型,而不是写真。

笔者曾大量走访柯尔克孜聚居区,对其民间织绣图样纹饰进行广泛调研,虽然织物中己然可见写实的图样纹饰,但是,占绝大多数的抽象图样纹饰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百纳工艺中抽象图案同样比比皆是。

动物纹样,如羊、鹰、鹿(图1、图2、图3)。

图1 抽象变形的山羊
图2 鹰
图3 鹿角
图4 山的图形
图5 太阳图形
地理纹样,如山(图4)、太阳(图5);植物纹样,如花木(图6),等等。


们直接来自于“观物取象”的象形方式,图案造型构成变化丰富,形式多样,转换自由灵活,体现出令人赞叹的抽象、变形能力。

图6 植物花卉图案
百纳工艺与柯尔克孜民间其它图样纹饰一样,对称性是其主导方式。

“在民间图案中,对自然饰样和几何形纹饰对称原则的把握显然源于对这些事物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与和谐的认识。

”[1]“要有平衡对称,就须有大小、地位、形状、颜色……之类定性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还要以一致的方式结合起来,只有这种把彼此不一致的性状结合为一致的形式才能产生平衡对称。

”[2]综观柯尔克孜民族民间图案会发现,“它们正是一些彼此不一致的性状结合为一致的形式。

大小图案的有机组合,主体图案和非主体图案的地位、各种图形的构成,以及色彩搭配等等,明显有差异。

但在对称图案中一定是以一致的方式结合起来的。

”[1]从最初的以直线形几何对称图案为主,到后来随着生活元素的丰富、织绣所用的材料及手工艺的发展,直线形几何图形与曲线形图案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几何对称式、曲线式、二方连续式、四方连续式(图7)、均衡式中心适合纹样式等,这些纹样图形以对称的线条和色彩方式构成了各种图案节奏、比例关系的和谐。

针对不同的用途,百纳图案构成的形式也不相同。

花毡、长坐垫、褥垫、长盖布、枕头套边等长方形生活用品的图案构成常见的有对称式、平衡式、均衡式、二方连续式和四方连续式。

其构成形式多以一块块菱形格作骨架,或两两对称,或二方连续平行排列,或用两三个散点进行四方连续。

在菱格内用多个单独纹样进行装饰,周边或用鹰、花卉或羝角纹链作边框,菱格与菱格之间,或中部长方形主题花纹与边框之间多用黑白相间、黄黑相间的锯齿山纹链(图8)将其隔开。

尤其是用纯白色花毡剪贴的锯齿纹做边框和纹饰边缘的隔离纹样,在柯尔克孜族百纳工艺中是一种主要表现手法,花齿纹不仅使边框和中心主体纹样相隔离,而且使整体图案显得色彩协调,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凹凸感。

图7 树纹羝角纹百纳褥垫
图8 菱板山纹百纳长坐垫
图9 贴花花卉百纳靠垫
正方形(包括圆形)的坐垫、靠垫、衣物袋等图案构成形式多以中心适合纹样(图9)为主,安排在圆形、半圆形、菱形、正方形范围内,既有单独纹样、也有多个单独纹样的组合。

纹样多以不同花色的布块、色条拼合成花卉、木、菱格、八角形、三角形等图形,从中心向四周铺开,或斜角对称,或呈台阶状排列,明暗与色彩对比相互衬托。

壁挂、帷幔等门字形、龛形结构里的图案则多以对称式、二方连续式作为构成形式。

壁挂的门字形框架多为黑白相间的锯齿纹链、菱形纹链,框架内以一个个菱形格作骨架作二方连续排列,在菱格内也是用多个单独纹样进行装饰,周边用花卉或三角形纹链作边框。

门字形框架下方多加个带穗的三角形单独装饰,其图案构成形式为三角形边框安排一个菱形格骨架(图10)。

三、百纳的技法
图10 几何纹、三角纹门字型百纳壁挂
任何技法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通过大量田野调查,我们对百纳的制作技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有缝绣法、擀轧法、叠绗法,不同的技法是针对不同质地的织物的,制作完成的图案效果与物件也完全不同。

图11 缝绣
缝绣法:这是百纳中最常见,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其针对的织物以布料、毛毡、皮革为主,在将各种织物按质地不同分类,设计、剪裁图样纹饰后进行拼合、缝绣(图11)。

擀轧法:这是最原始的制作方法。

将羊毛清洗干净后,根据图案色彩要求分别染色(图12),晾干备用;在芨芨草编成的席子上铺上底色毡(也是主色毡),然后
将染色好的羊毛按设计的图案形状摆放在底色毡上,从一头包卷起毛毡,用胳膊反复不停地进行滚揉、擀轧,直至图案与底色毡完全成为一体。

这是一项非常辛苦的
工作,需要两三名制作者跪在地上共同完成(图13、图14)。

图12 染色
图13 擀轧
图14 擀轧完成的图样纹饰
图15 在底布上用盐水画图形
图16 从内向外叠绗构图
叠绗法:这是最精细最复杂的方法,完成的图案也是最精美的。

制作者事先要对图案进行整体设计,在底布上用盐水画好图形(图15),然后,选定图形所需的各
色面料,并裁剪成大小不同的布块,之后,折叠、熨烫。

再依据图形样式依次排叠,绗缝成型。

叠绗的图形构成有两种,一种是从内向外扩散,结构如涟漪;另一种是从四周向中心聚合,结构如塔松。

不论是哪一种结构,其效果都是使图案纹饰产生了很强的立体视觉。

因此,这种复杂图案的最初表述并不仅仅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更加逼真地描摹物像的原形。

如:太阳的光芒(图16),层峦叠嶂的雪山,盛
开的花朵……
四、百纳的色彩
图17 无衡式中心适合纹样型百纳
在草原民族民间图案中,色彩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柯尔克孜民族对于色彩的喜爱一如他们对图案的选择,取色于自然,诉诸于感知。

所有的色彩都是他们视觉的感受、经验的累积和情感的体验,富有喻意和象征:蓝色是天空,象征高远、宁静、理性;绿色是草原,象征春天、生命、幸福;白色是冬季、雪山、河水、云朵、面粉,象征永恒、庄重、圣洁、寒冷、安全;金色和黄色是秋天、草垛,象征收获、富足、财产、生活、稳定;红色是太阳、火焰、鲜血,象征热烈、温暖、广阔、生命、挣扎;黑色是土地、羊群、黑夜,寓意厚重、财产、思考、恐惧等等。

因此,蓝、绿、白、黄、红、黑等是图案中的基本色彩和主色调。

图18 宝蓝色的底子上镶玫瑰红图样的坐垫
色彩的搭配往往不仅为了审美,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倾诉与情感的表达。

在深红色的圆形花环底子上贴缝浅黄色盛开的花朵(图17),炽热的色彩搭配表现少女心中怒放的爱情;在黑色的底子上加一道锯齿状的黄边,令人清楚看见大山上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在鲜红的底子上加一道翠绿色的镶边或在宝蓝色的底子上镶玫瑰红的图样(图18),更加明快的色调,加强了图案的艺术美感,富有极强的装饰性。

由于人们从红色、黄色中联想到热烈、温暖、富足等美好感受,因此,饱和色成了柯尔克孜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并在整体图案中,线条、图形、色彩互为关联,相互配合,构成其民族审美意义上的图案艺术。

“百纳”工艺虽然只反映出柯尔克孜民族文化中极少的一部分,但是透过这些图案及表现形式所展示的文化生态,我们看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看到了一个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足迹。

参考文献:
[1]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174,174.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4.
[3]刘定陵.柯尔克孜族图案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4]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5]张亨德,谢凯,韩莲芬.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刺绣[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6]万雪玉.柯尔克孜族花毡探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