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化学大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专题练_38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高三化学大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专题练_38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某温度下,分别向10.00mL0.1mol/L的KCl和K2CrO4溶液中滴加0.1mol/L AgNO3
溶液,滴加过程中−lg c(M)(M为Cl−或CrO42−)与AgNO3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曲线L1表示−lgc(Cl−)与V(AgNO3)的变化关系
B. M点溶液中:c(NO3−)>c(K+)>c(Ag+)>c(H+)>c(OH−)
C. 该温度下,K sp(Ag2CrO4)=4.0×10−12
D. 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mol/L的KCl和K2CrO4溶液,则曲线L2中N点移
到Q点
2.某温度下,Fe(OH)3(s)、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
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
示。

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K sp[Fe(OH)3]<K sp[Cu(OH)2]
B. Fe(OH)3、Cu(OH)2分别在b、c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
饱和
C. 加适量NH4Cl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D. c、d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相等
3.已知t℃时AgCl的K sp=4×10−10,在t℃时,Ag2Cr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t℃时,Ag2CrO4的K sp为1×10−11
B. 在饱和溶液中加入K2CrO4(s)可使溶液由Y点到Z点
C. 在t℃,Ag2CrO4(s)+2Cl−(aq)⇌2AgCl(s)+CrO42−(aq)平衡常数K=6.25×107
D. 在t℃时,以0.01mol⋅L−1AgNO3溶液滴定未知浓度K2CrO4溶液,可选用0.01mol⋅
L−1KCl溶液作为指示剂
4.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

硫化镉(CdS)是一种
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和b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
B. 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Ksp(m)=Ksp(n)<Ksp(p)<Ksp(q)
C. 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溶液组成由m沿mpn线向p方向移动
D. 温度降低时,q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qp线向p方向移动
5.一定温度下,AgCl(s)⇌Ag+(aq)+Cl−(aq)体系中,
c(Ag+)和c(Cl−)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b、c三点对应的K sp相等
B. d点的溶液为AgCl的不饱和溶液
C. AgCl在c点的溶解度比b点的大
D. AgCl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Ag+)=c(Cl−)
6.测定溶液中Cl−的浓度时,常用标准AgNO3溶液滴定,K2CrO4作指示剂。

根据如下
关于AgCl、Ag2CrO4的溶度积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点时,二者的溶度积常数相同
B. M点时,对AgCl溶液而言为饱和状态,对Ag2CrO4溶液而言为过饱和状态
C. 向c(Cl−)=c(CrO42−)=1×10−2mol⋅L−1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1×10−3mol⋅
L−1AgNO3溶液,振荡,先产生AgCl沉淀,当溶液中c(Cl−)降至1×10−5mol⋅L−1时,c(CrO42−)=1×10−3.5mol⋅L−1
D. 当Cl−按化学计量比完全反应后,过量的一滴AgNO3溶液与K2CrO4反应沉淀颜色
有明显变化
7.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电化学性能的电极材料,在不同的领域引起了
研究者的兴趣,含有过渡金属离子废液的回收再利用有了广阔的前景,下面为S2−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沉淀溶解平衡关系图,若向含有等浓度Cu2+、Cd2+、Zn2+、Co2+、Fe2+的废液中加入含硫的沉淀剂,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可知溶液中金属离子沉淀先后顺序为Cu2+、Cd2+、Zn2+、Co2+、Fe2+
B. 控制S2−浓度可以实现铜离子与其他金属离子的分离
C. 因Na2S、ZnS来源广、价格便宜,故常作为沉铜的沉淀剂
D. 向ZnS中加入Cu2+的离子方程式为:S2−+Cu2+=CuS↓
8.25℃时,下列图示与对应叙述不相符的是()
A. 图甲可表示一定温度下FeS和CuS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B. 由图甲可知K sp(FeS)<K sp(CuS)
C. 图乙可表示相同体积、相同pH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时pH的变化曲线
D. 由图乙可知曲线a表示盐酸
9.下列有关图像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①:向等浓度的碘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B. 图②:向pH和体积均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两种溶液中分别加水稀释
C. 图③:向饱和Ca(OH)2溶液中通入CO2
D. 图④:向Ba(OH)2溶液中加入稀H2SO4
10.25℃时,CaCO3在水中的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
25℃时,CaCO3的K sp(CaCO3)=2.8×10−9。

据图分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的数值为2×10−5
B. c点时有碳酸钙沉淀生成
C. b点与d点对应的溶度积相等
D. 加入蒸馏水可使溶液由d点变到a点
11.对下列图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根据图①可判断反应A2(g)+3B2(g)⇌2AB3(g)的△H>0
B. 图②可表示压强(P)对反应2A(g)+2B(g)⇌3C(g)+D(s)的影响
C. 图③可表示向醋酸溶液通入氨气时,溶液导电性随氨气量的变化
D. 根据图④,用硝酸银溶液滴定等浓度Cl−、Br−、I−的混合溶液,首先沉淀的是
I−
12.控制变量是科学研究重要方法。

由下列实验现象一定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A B C D



现象右边试管产生气
泡较快
左边棉球变棕黄色,
右边棉球变蓝色
试管中先出现淡黄色固
体,后出现黄色固体
试管中液体变
浑浊
结论催化活性:Fe3+>
Cu2+
氧化性:Br2>I2
K sp:AgCl>AgBr>
AgI
非金属性:C>
Si
A. A
B. B
C. C
D. D
13.常温时,向120mL0.005mol·L−1CaCl2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Na2CO3溶液,
混合溶液的电导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25℃时,K sp(CaCO3)=3.36×10−9,忽略CO32−水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的溶液中Ca2+开始形成沉淀,且溶液中c(Ca2+)=c(CO32−)
B. b点对应的溶液中Ca2+已完全沉淀,且存在关系:c(Na+)+c(H+)=c(Cl−)+
c(OH−)
C. 图可以说明CaCO3在溶液中存在过饱和现象
D. 在滴加Na2CO3溶液的过程中,混合溶液的pH先减小后增大
14.已知298K时,K sp(MnS)=4.65×10−14,K sp(MnCO3)=2.24×10−11。

298K下,
MnS、MnCO3(R2−代表S2−或CO32−)在水中的溶解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象中x≈5.0×10−6
B. 其它条件不变,加热N的悬浊液可使溶液组成由e点沿ef线向f点方向移动
C. 常温下,加水稀释M溶液可使溶液组成由d点沿df线向f点方向移动
D. 向含有MnS和MnCO3的饱和溶液中加少量MnCl2,c(CO32−)/c(S2−)增大
15.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图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1L1mol·L−1Na2SO3溶液吸收SO2溶液pH随n(SO2)的变化,则
NaHSO3溶液显酸性
B. 由图乙可知,a点K w的数值与b点K w的数值相等
C. 图丙表示可得碱的强弱:ROH>MOH
D. 图丁表示某温度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则加入Na2SO4可以使溶液
由a点变到b点,最终变到c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硫酸盐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

如图是某温度下,将足量的BaSO4固体溶于一定量水中达到溶解平衡后,假定溶液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加入Na2CO3使c(CO32−)增大过程中,溶液中c(Ba2+)和c(SO42−)的变化曲线。

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计算。

①该温度下,BaSO4的K sp=________。

②当c(CO32−)大于_______mol·L−1时开始有BaCO3沉淀生成;BaCO3的
K sp=________。

③图像中代表沉淀转化过程中c(Ba2+)随c(CO32−)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填“MP”
或“MN”);沉淀转化的离子方程式为BaSO4(s)+CO32−(aq)⇌BaCO3(s)+
SO42−(a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④向1LNa2C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SO4固体,假定溶液体积不变,当溶液中
c(CO32−)=1×10−3mol·L−1时,溶解BaSO4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17.某温度时,Ag2SO4在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1)a点表示Ag2SO4______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b点对应的
Ksp______d点对应的Ksp(填“<”、“>”或“=”);
(3)现将足量的Ag2SO4分别放入:
a.40mL0.01mol·L−1K2SO4溶液,
b.10mL蒸馏水;
c.10mL0.02mol·L−1H2SO4溶液;
则Ag2SO4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填字母)(4)下列有关
Ag2SO4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含有大量SO42−的溶液中肯定不存在Ag+
B.Ag2SO4的溶度积常数为1.6×10—5
C.0.02mol·L−1的AgNO3溶液与0.2mol·L−1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不会生成沉

(5)往Ag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CrO4固体,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Ag2CrO4为砖
红色),写出沉淀转化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18.水溶液中Cu2+的存在形式和浓度大小受Cl−、H2Y2−(乙二胺四乙酸根)浓度和pH等
多种因素影响。

⑴氯化铜溶液中含铜各物种粒子的分布分数(某物种粒子的浓度占各物种粒子浓度之和的分数)与c(Cl−)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当c(Cl−)=10mol·L−1时,溶液中含铜物种最多的
粒子为_。

②Cu2+(aq)+CuCl2(aq)⇌2CuCl+(aq)的平衡常数
K=_。

③将CuCl2溶于稀硫酸,溶液中存在等式:
c(Cu2+)+c(CuCl+)+c(CuCl2)+c(CuCl 3−)+c(CuCl 42−)=_。

(忽略Cu2+水解)
⑴H2Y2−与Cu2+、Fe3+络合情况如下(K为平衡常数):
Cu2++H2Y2−⇌CuY2−+2H+ K=1018
Fe3++H2Y2−⇌FeY−+2H+ K=1025
①与H2Y2−络合能力:Cu2+_Fe3+(填“>”或“<”)。

②向含CuY2−废水中加入Fe3+可解离出部分Cu2+。

若溶液中c(FeY−)∶c(CuY2−)=
100,则c(Cu2+)∶c(Fe3+)=_。

⑴调节pH可将解离出的Cu2+转化为Cu(OH)2沉淀。

若要使c(Cu2+)≤2.2×
10−4mol·L−1,pH应不低于_(常温下,K sp[Cu(OH)2]=2.2×10−20)。

19.25℃,在0.10mol⋅L−1H2S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或加入NaOH固体以调节溶液pH,
溶液pH与c(S2−)关系如图(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H2S的挥发).
①pH=13时,溶液中的c(H2S)+c(HS−)=______mol⋅L−1;
②某溶液含0.020mol⋅L−1Mn2+、0.10mol⋅L−1H2S,当溶液pH=______时,Mn2+开
始沉淀(已知:[K sp(MnS)=28×10−13).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溶度积的计算,熟练掌握沉淀平衡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一定难度。

【解答】
A.KCl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Cl+AgNO3=AgCl↓+KNO3,铬酸钾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rO4+2AgNO3=Ag2CrO4↓+2KNO3,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在相同浓度的KCl和K2CrO4溶液中加入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氯离子浓度减小的更快,所以L1代表是−lgc(Cl−)与V(AgNO3)的变化关系,故A正确;
B.M点加入的硝酸银溶液体积是15mL,根据反应方程式KCl+AgNO3=AgCl↓+KNO3可知,生成0.001mol硝酸钾和0.001mol氯化银,剩余0.0005mol硝酸银,则c(NO3−)> c(K+)>c(Ag+),银离子水解使溶液表现酸性,则c(H+)>c(OH−),所以M点溶液中,离子浓度为:c(NO3−)>c(K+)>c(Ag+)>c(H+)>c(OH−),故B正确;
C.N点纵坐标的数值是4,则Ag2CrO4在沉淀溶解平衡中c(CrO42−)=10−4,c(Ag+)= 2×10−4mol/L,K sp(Ag2CrO4)=c(CrO42−)×c2(Ag+)=10−4×(2×10−4)2=
4.0×10−12,故C正确;
D.相同实验条件下同一种溶液的K sp相同,平衡时溶液中c(CrO42−)=10−4,Q对应的纵坐标数值是4.0,即c(CrO42−)=10−4.0,曲线L2中N点移到Q点上方,故D错误。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象找出可用来比较Fe(OH)3与Cu(OH)2溶度积常数点,可用b、c进行计算;由a 点变到b点,PH增大,氯化铵水解呈酸性,不会增大溶液的PH;Kw只与温度有关,位于曲线上的点为饱和状态,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综合考查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pH、水的离子积等,对图象中的数据进行定量或定性处理,找出数据(或坐标点)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明确坐标点所表达的涵义;对溶度积和水的离子积有正确的理解。

该题型重
在考查综合能力,如分析(比较)、理解(转换)等,难度不大。

【解答】
A.由b 、c 两点对应数据可比较出K SP [Fe(OH)3]与K SP [Cu(OH)2]的大小,K SP [Fe(OH)3]=c(Fe 3+)⋅(OH −)3=c(Fe 3+)⋅(10−12.7)3,
K SP [Cu(OH)2]=c(Cu 2+)⋅(OH −)2=c(Cu 2+)⋅(10−9.6)2,因c(Fe 3+)=c(Cu 2+),故K SP [Fe(OH)3]<K SP [Cu(OH)2],故A 正确
B.b 、c 两点分别处在两条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上,故两点均代表溶液达到饱和,故B 正确;
C.向溶液中加入NH 4Cl 固体,不会导致溶液中的c(OH −)增大,故不能使溶液由a 点变到b 点,故C 错误;
D.只要温度不发生改变,溶液中c(H +)与c(OH −)的乘积(即Kw)就不变。

该题中温度条件不变,故c 、d 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 +)与c(OH −)的乘积相等,故D 正确。

故选:C 。

3.【答案】D
【解析】解:
A.曲线上的点是沉淀溶解平衡,Ag 2CrO 4的沉淀溶剂平衡为:Ag 2CrO 4(s)⇌2Ag ++CrO 42−,K sp =c 2(Ag +)c(CrO 42−)=(10−3)2×10
−5
=10−11,故A 正确; B.在饱和溶液中加入K 2CrO 4可使沉淀溶解平衡左移,溶积常数不变,K 2CrO 4溶解可使
溶液中c(CrO 42−)增大,Ag 2CrO 4的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c(Ag +
)减小,所以曲线由Y
点迁移到Z 点,故B 正确;
C.在t℃时,Ag 2CrO 4(s)+2Cl −(aq ⇌2AgCl(s)+CrO 42−(aq);离子浓度相同时氯化银的溶度积和Ag 2CrO 4(橘红色)的溶度积计算,K =c(CrO 42−)c 2(Cl −)
=
K sp (Ag 2CO 4)K sp 2(AgCl)
=
1×10−11(4×10−10)2
=
6.25×107,故C 正确;
D.CrO 42−形成沉淀所需Ag +的最低浓度为c(Ag +)=√
1×10−11
0.01
mol/L =√10×10−5mol/L ,
Cl −形成沉淀所需Ag +的最低浓度为c(Ag +)=
4×10−100.01
mol/L =4×10−8mol/L ,先析出
AgCl 沉淀,所以在t℃时,以0.01mol ⋅L −1AgNO 3溶液滴定未知浓度K 2CrO 4溶液,不能选用0.01mol ⋅L −1KCl 溶液作为指示剂,故D 错误; 故选:D 。

A.曲线上的点是沉淀溶解平衡,Ag 2CrO 4的沉淀溶剂平衡为:Ag 2CrO 4(s)⇌2Ag ++
CrO 42−,溶度积是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幂次方的乘积,K sp =c 2(Ag +)c(CrO 42−);
B.在饱和溶液中加入K 2CrO 4(s),c(CrO 42−)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C.依据银离子浓度相同时氯化银的溶度积和Ag2CrO4(橘红色)的溶度积计算得到平衡常数;
D.CrO42−形成沉淀所需Ag+的最低浓度为c(Ag+)=√1×10−11
mol/L=√10×10−5mol/L,
0.01
Cl−形成沉淀所需Ag+的最低浓度为c(Ag+)=4×10−10
mol/L=4×10−8mol/L,先析出
0.01
AgCl沉淀。

本题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注意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正确理解和掌握溶度积K SP 的概念。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判断、溶度积常数随温度变化的理解应用、图像变化的分析判断等知识点,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难溶物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中物质溶解度用离子浓度表示,图中a和b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故A正确;
B.沉淀溶解平衡吸热,温度升高K sp增大,则T2>T1,图中各点对应的K sp的关系为:K sp(m)=K sp(n)=K sp(p)<K sp(q),故B错误;
C.K sp=c(Cd2+)×c(S2−),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温度不变K sp不变,硫离子浓度增大,镉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组成由m沿mpn线向p方向移动,故C正确;
D.K sp=c(Cd2+)×c(S2−),是吸热过程,降低温度平衡逆向进行,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K sp减小,温度降低时,q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p线向p方向移动,故D正确。

故选B。

5.【答案】C
【解析】解:A.温度相同,溶度积相同,则a、b、c三点对应的K sp相等,故A正确;
B.d点c(Ag+)⋅c(Cl−)<K sp,无固体析出,为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增大c(Cl−),溶解平衡逆向移动,则AgCl在c点的溶解度比b点的小,故C错误;
D.饱和溶液中存在AgCl(s)⇌Ag+(aq)+Cl−(aq),则AgCl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
c(Ag+)=c(Cl−),故D正确;
故选:C。

A.温度相同,溶度积相同;
B.d点c(Ag+)⋅c(Cl−)<K sp;
C.增大c(Cl−),溶解平衡逆向移动;
D.饱和溶液中存在AgCl(s)⇌Ag+(aq)+Cl−(aq)。

本题考查溶解平衡移动,为高频考点,把握图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沉淀生成及溶解平衡移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图中纵横坐标的意义,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D
【解析】解:A.P点时,K sp(AgCl)=c(Ag+)⋅c(Cl−)=1.0×10−2×1.0×10−8=
1.0×10−10,K sp(Ag2CrO4)=c2(Ag+)⋅c(CrO42−)=(1.0×10−2)2×1.0×10−8=
1.0×10−12,故A错误;
B.M点时,对于Ag2CrO4溶液,Q c=c2(Ag+)⋅c(CrO42−)=(1.0×10−5)2×1.0×10−5=
1.0×10−15<1.0×10−12,为不饱和状态,故B错误;
C.依据图象,向c(Cl−)=c(CrO42−)=1×10−2mol⋅L−1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
1×10−3mol⋅L−1AgNO3溶液,振荡,当c(Ag+)=1.0×10−7mol/L时,产生AgCl沉淀,当c(Ag+)=1.0×10−4.5mol/L时,才产生Ag2CrO4沉淀,先产生AgCl沉淀,当溶液中
c(Cl−)降至1×10−5mol⋅L−1时,c(Ag+)=K sp(AgCl)
c(Cl−)=1×10−10
1×10−5
mol/L=1.0×10−5mol/L,
c(CrO42−)=K sp(Ag2CrO4)
c2(Ag+)= 1.0×10−12
(1.0×10−5)2
mol/L=1.0×10−2mol/L,故C错误;
D.氯化银是白色沉淀铬酸银是砖红色沉淀,过量的一滴AgNO3溶液与K2CrO4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沉淀颜色有明显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A.离子浓度相同,但是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不同;
B.M点离子浓度积小于溶度积常数,不饱和;
C.c(Cl−)=c(CrO42−)=1×10−2mol⋅L−1的混合溶液逐滴滴加1×10−3mol⋅L−1AgNO3溶液,结合AgCl和Ag2CrO4的溶度积常数计算;
D.氯化银是白色沉淀铬酸银是砖红色沉淀。

本题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饱和溶液的分析判断、溶度积常数的计算应用等,掌
握平衡的实质和计算方法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掌握图线中lgc(M2+)、lgc(S2−)数值越大,实际浓度越大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中等。

【解答】
A.由图可知溶液中金属硫化物沉淀的K sp大小顺序为CuS<CdS<ZnS<CoS<FeS,溶液中金属离子沉淀先后顺序为:Cu2+、Cd2+、Zn2+、Co2+、Fe2+,A正确;
B.CuS的K sp最小,控制S2−浓度可以使铜离子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实现铜离子与其他金属离子的分离,B正确;
C.因Na2S、ZnS来源广、价格便宜,可作为沉铜的沉淀剂,C正确;
D.ZnS不溶于水,向ZnS中加入Cu2+的离子方程式为:ZnS+Cu2+=CuS+Zn2+,D错误;
故选D。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注意弱电解质越稀越电离。

【解答】
由图甲可知K sp(FeS)>K sp(CuS),A项正确,B项错误;弱电解质越稀越电离,体积和pH均相同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盐酸的pH变化较大,曲线a表示盐酸,C、D两项均正确。

故选B。

9.【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为高频考点,把握沉淀生成、弱酸电离平衡、物质的性质及图象分析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图象与反应的对应关系,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碘化银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银的溶解度,向等浓度的碘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先生成AgI,即先生成黄色沉淀,后生成白色沉淀,最后沉淀质量不变,故A正确;
B.由于弱酸存在电离平衡,pH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稀释相同倍数,强酸的pH变化大于弱酸的pH变化,则图中盐酸的pH变化大,故B正确;
C.饱和Ca(OH)2溶液中通入CO2先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完全沉淀后继续通入CO2发生反应CaCO3+H2O+CO2=Ca(HCO3)2,则图中两个阶段消耗的二氧化碳应相同,故C错误;
D.Ba(OH)2溶液中加入稀H2SO4,生成硫酸钡和水,则导电性先减弱至0后增大,故D 正确。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曲线分析,注意分析图象中曲线的变化特点,把握溶度积常数的意义,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d点c(CO 32−)=1.4×10−4mol·L−1,则c(Ca2+)=K sp(CaCO3)
c(CO32−)=2.8×10−9
1.4×10−4
mol·L−1=
2×10−5mol·L−1,即x=2×10−5,A正确;
B.c点Q c>K sp,故有沉淀生成,B正确;
C.溶度积只与温度有关,b点与d点对应的溶度积相等,C正确;
D.d点为饱和溶液,加入蒸馏水后如仍为饱和溶液,则c(Ca2+)、c(CO32−)都不变,如为不饱和溶液,则二者浓度都减小,故不可能使溶液由d点变成a点,D错误。

11.【答案】D
12.【答案】A
【解析】解:A.氯离子浓度相同,可排除氯离子的影响,且铁离子浓度减小,也排除浓度的影响,则右边试管产生气泡较快,可说明催化活性:Fe3+>Cu2+,故A正确;B.生成的溴中混有氯气,氯气氧化KI生成碘,则不能排除氯气的影响,不能比较氧化性Br2>I2,故B错误;
C.氯化银浊液过量,不存在AgBr、AgI沉淀的转化,不能证明K sp:AgBr>AgI,故C 错误;
D.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不能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不能证明非金属性:C>Si,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现象、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归纳与
论证能力,题目难度中等,明确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这是是解答关键。

【解答】
A.由图可知,a点对应的溶液导电能力急剧下降,说明Ca2+开始形成沉淀;而溶液中Ca2+和CO32−分别来源于C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CaCO3形成沉淀时,c(Ca2+)和c(CO32−)不一定相等,A项错误;
B.原溶液中n(Ca2+)=120mL×0.005mol/L=0.6mmol,要使Ca2+完全沉淀,需要
=6mL,向b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的体积Na2CO3溶液的体积为 0.6mmol
0.1mmol/mL
小于6mL,不能使Ca2+全部沉淀,电荷守恒式为2c(Ca2+)+c(Na+)+c(H+)=c(CI−)+ c(OH−)+2c(CO32−),B项错误;
C.理论上Ca2+开始形成沉淀时,c(CO32−)≈3.36×10−9
5.0×10−3
mol/L≈10−5mol/L,加入Na2CO3溶
液的体积约为10−5mol/L×120mL
0.1 mol·L−1
≈10−2mL,即1滴Na2CO3溶液就能使Q c(CaCO3)>
K sp(CaCO3),而向a点对应的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体积为2.2mL,可判断CaCO3在溶液中存在过饱和现象,C项正确;
D.不忽略CO32−水解的情况下,在加入Na2CO3溶液后没有沉淀析出,溶液pH变大;析出CaCO3时,溶液pH突然变小;在Ca2+完全沉淀之前,混合溶液pH几乎不变;当所有CaCO3转化为CaCO3沉淀后,继续滴加Na2CO3溶液,溶液pH变大,直至与碳酸钠溶液的pH 几乎相同,忽略CO32−水解的情况下,水溶液的pH不发生变化,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难溶电解质的图象及其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为高频考点,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根据MnS和MnCO3的溶度积常数可知,N、M分别代表MnS和MnCO3。

图像中x=√K sp(MnS)≈2.16×10−7,A错误;
B.加热MnS的悬浊液,其溶解度增大、溶度积常数增大,B正确;
C.加水稀释M溶液,阴阳离子浓度均减小,C错误;
D.向含有MnS和MnCO3的饱和溶液中加少量MnCl2,溶度积不变,阴离子浓度之比保持不变,D错误。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像中曲线变化的含义,注意根据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pH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注意水的离子积常数影响因素,注意弱电解质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特点。

【解答】
A.根据反应Na2SO3+H2O+SO2=2NaHSO3,用1L1mol·L−1Na2SO3溶液吸收SO2时,
通入SO2的物质的量为5
6mol时,溶液中n(NaHSO3)=5
3
mol,n(Na2SO3)=1
6
mol,所以
N点溶液中同时存在HSO3−的电离和SO32−的水解,而混合溶液的pH=6.2<7,该混合溶液呈酸性,说明电离大于水解,则NaHSO3溶液显酸性,故A正确;
B. 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ab点的温度均为25℃,所以a点K w的数值和b点K w的数值相等,故B正确;
C.由图可知,ROH的pH=13时稀释100倍,pH变为11,则ROH为强碱;而MOH的pH=12时稀释100倍,pH变为10.5,则说明MOH为弱碱,故碱性:ROH>MOH,故C正确;
D.硫酸钡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BaSO4(s)⇌Ba2+(aq)+SO42−(aq),a点在平衡曲线上,加入Na2SO4,c(SO42−)增大,平衡左移,c(Ba2+)降低,溶液由a点变为c点,故D错误。

故选D。

16.【答案】①1.0×10−10
②2.5×10−4;2.5×10−9;
③MN;0.04;
④4×10−5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计算,难度不大,掌握溶度积常数的应用即可解答。

【解答】
①将足量的BaSO4固体溶于一定量水中达到溶解平衡后,c(Ba2+)=c(SO42−)=
10−5mol/L,则该温度下,BaSO4的K sp=1.0×10−10;
②根据曲线,当c(CO32−)>2.5×10−4时,开始有BaCO3沉淀生成,c(Ba2+)=10−5mol/L,则BaCO3的K sp=2.5×10−4×10−5=2.5×10−9;
③随c(CO32−)增大,c(Ba2+)减小,则表示该过程的曲线是MN,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c(SO42−) c(CO32−)=K sp(BaSO4)
K sp(BaCO3)
=1.0×10−10
2.5×10−9
=0.04;
④当溶液中c(CO32−)=1×10−3mol·L−1时,c(Ba2+)=2.5×10−9
1×10−3
=2.5×10−6mol/L,则
c(SO42−)=1×10−10
2.5×10−6
=4×10−5mol/L,溶液体积为1L,则溶解BaSO4的物质的量为
4×10−5mol。

17.【答案】(1)不饱和
(2)=
(3)bac
(4)BC
(5)Ag2SO4 (s)+CrO42−(aq)⇌Ag2CrO4(s)+SO42−(aq)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知识,难度中等,掌握相关原理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
(1)依据图象分析一定温度下的溶度积Ksp=c2(Ag+)×c(SO42−)=(2×10−2)2×4×
10−2=1.6×10−5(mol⋅L−1)3;图象中a点处的离子浓度为:c(SO42−)=1×10−2mol/L,c(Ag+)=2×10−2mol/L,c2(Ag+)×c(SO42−)=4×10−6<ksp,不是饱和溶液;故答案为:不饱和;
(2)b、d两点处于曲线上的点为饱和状态,溶液中存在溶解沉淀平衡,溶度积常数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变化;Ksp不变,故答案为:=;
(3)一定温度下的溶度积Ksp=c2(Ag+)×c(SO42−)=(2×10−2)2×4×10−2=
1.6×10−5(mol⋅L−1)3;将足量的Ag2SO4分别放入:a.40mL0.01mol⋅L−1K2SO4溶液,
0.01mol/L的硫酸根抑制硫酸银的溶解沉淀平衡;b.10mL蒸馏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10mL0.02mol⋅L−1H2SO4溶液中,0.02mol/L的硫酸根离子抑制沉淀溶解平衡;则
Ag2SO4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b>a>c;故答案为:b>a>c;
(4)A.硫酸银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银离子存在,故A错误;
B.依据图象分析一定温度下的溶度积Ksp=c2(Ag+)×c(SO42−)=(2×10−2)2×4×
10−2=1.6×10−5(mol⋅L−1)3,故B正确;
C.0.02mol⋅L−1的AgNO3溶液与0.2mol⋅L−1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C(Ag+)=
0.01mol/L;C(SO42−)=0.1mol/L;c2(Ag+)×c(SO42−)=10−5<ksp,不是饱和溶液,无沉淀生成,故C正确;故答案为:BC;
(5)往Ag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CrO4固体,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Ag2CrO4为砖红色),说明Ag2CrO4溶解性小于Ag2SO4发生了沉淀转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2SO4+
CrO42−⇌Ag2CrO4+SO42−,故答案为:Ag2SO4 (S)+CrO42−(aq)⇌Ag2CrO4(S)+
SO42−(aq)。

18.【答案】(1)①CuCl2 
②4
③1
2
[c(Cl−)+c(CuCl+)+2c(CuCl2)+3c(CuCl 3−)+4c(CuCl 42−)]
(2)①<
②105
(3)6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及图象的观察。

【解答】
(1)①当c(Cl −)=10 mol ·L −1时,从图像可看出溶液中含铜物种最多的粒子为:CuCl 2, 故答案为:CuCl 2;
②Cu 2+(aq)+CuCl 2(aq)⇌2CuCl +(aq)的平衡常数,图中部分可见数据可看到当c(Cl −)=2mol/L 时,对应数据,根据公式:K =c 2(CuCl +)
c(CuCl 2)×c(Cu 2+
)
,计算得K =4,
故答案为:4;
③将CuCl 2溶于稀硫酸,溶液中存在等式: c(Cu 2+)+c(CuCl +)+c(CuCl 2)+c(CuCl 3−)+
c(CuCl 42−)=1
2[ c(Cl −)+c(CuCl +
)+2c(CuCl 2)+3c(CuCl 3−)+4c(CuCl 42−)], 故答案为:12[ c(Cl −)+c(CuCl +)+2c(CuCl 2)+3c(CuCl 3−)+4c(CuCl 42−)];
(2)①从已知条件可知K =1018< K =1025 故答案为:<;
②向含CuY 2−
废水中加入Fe 3+
可解离出部分Cu 2+。

若溶液中c(FeY −)∶c(CuY 2−
)=100,根据:c(CuY 2−)×c 2(H +)
c(Cu 2+)×c(H
2
Y 2−)
=K1,c(FeY −)×c 2(H +)
c(Fe 3+)×c(H 2
Y 2+)
=K2,用K1/K2并将c(FeY −)∶c(CuY 2−
)=
100,带入可求得,c(Cu 2+
)∶c(Fe 3+
)=105 故答案为:105;
⑴调节pH 可将解离出的Cu 2+
转化为Cu(OH)2沉淀。

若要使c(Cu 2+)≤2.2×10−4
mol ·L −1
,根据K sp [Cu(OH)2]=2.2×10−20,解得c(OH −)=10−8,故pH 应不低于6, 故答案为:6。

19.【答案】0.043;5
【解析】解:①pH =13时,c(S 2−)=5.7×10−2mol/L ,在0.10mol ⋅L −1H 2S 溶液中根据硫守恒c(H 2S)+c(HS −)+c(S 2−)=0.10mol ⋅L −1,可知c(H 2S)+c(HS −)=0.1−5.7×10−2=0.043mol/L , 故答案为:0.043;
②当Qc=K sp(MnS)时开始沉淀,所以c(S2−)=Ksp(MnS)
c(Mn2+)=2.8×10−13
0.020
mol/L=1.4×
10−11mol/L,结合图象得出此时的pH=5,所以pH=5时锰离子开始沉淀,
故答案为:5.
①pH=13时,c(S2−)=5.7×10−2mol/L,在0.10mol⋅L−1H2S溶液中根据硫守恒
c(H2S)+c(HS−)+c(S2−)=0.10mol⋅L−1;
②当Qc=K sp(MnS)时开始沉淀,由此求出硫离子的浓度,结合图象得出此时的pH.本题考查酸碱混合及难溶电解质Ksp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物料守恒、Ksp的计算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图象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第21页,共2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