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适用全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修剪整齐的草坪,其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不存在
B. 群落中捕食和竞争关系均不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
C.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比如围湖造田
D. 森林阶段是所有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该阶段物种较为丰富
【答案】C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解:A、任何生态系统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B、群落中捕食和竞争关系均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B错误;
C、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比如围湖造田,C正确;
D、如果当地气候不适宜等,群落演替的终点不会使森林阶段,D错误.
故选:C.
【分析】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b、群落演替的类型:
c、任何生态系统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考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故A选项正确;
B、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故B正确;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故C选项错误;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分析】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3.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 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B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解:A、样方法的常用方式是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A正确;
B、调查古树木和蝗虫幼虫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蛇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C正确;
D、假设种群数量为N,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M,重捕的n个,其中被标记的m个,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
故选:B.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2)样方法:①随机取样;②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3)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4.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 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
B. 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 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
【答案】 D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所有样方的个体数÷样方数,即求其平均值,A不符合题意;
B、动物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弱的才采用样方法,B不符合题意;
C、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均属于该种群的个体,全部要计数,C不符合题意;
D、标志重捕泊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会影响调查结果
B. 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
D.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 D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解答】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样方数偏少会导致误差较大,A不符合题意;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一直不变,B不符合题意;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但不一定能形成森林,还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C不符合题意;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理清群落的物种组成的相关知识点: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6.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A. 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B. 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 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 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A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解:A、由于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A正确;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研究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C错误;
D、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A.
【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3、分析表格数据,发现第1年﹣第14年期间增长速度是不停的发生改变,故种群数量不是呈现“J”曲线增长的.在第8年增长速度最大,之后逐渐变小了,种群数量呈现“S”曲线增长,在数量大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7.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共生关系
B. 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是由种间竞争决定的
C. 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一定稳定
D.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答案】D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间关系,B不符合题意;种群数量的稳定是指种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其中种群数量有波动,故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等,C不符合题意;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是由食物或栖息空间决定的,故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解答A选项,要理清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8.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B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C. 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 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答案】B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不符合题意;
B、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不符合题意;
C、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所以被天敌捕食的几率就会增加,C不符合题意;
D、自然状态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曲线X表示J型曲线,曲线Y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9.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 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 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答案】B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甲种群在0~t3段,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A不符合题意;
B、乙种群在0~t1段,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符合题意;
C、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C不符合题意;
D、甲种群在t3后,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N t=N0λt 当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当λ大于1,种群数量减大,当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解答】解:A、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故A选项正确;
B、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故B选项正确;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选项正确;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3、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 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D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解答】解:A、从题中柱形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不符合题意;
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不符合题意;
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大小,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性别比例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大小。

12.如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 HIV与T细胞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考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其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A不符合题意;乙图是捕食关系图,HIV与T细胞是寄生关系,B符合题意;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X种内斗争会加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甲中的两种生物具有“同生共死“的特点,应该为互利共生关系;图乙两种生物的去向不同步,且“先增加的先减少,后增加的后减少”,应该为捕食关系;图丙中的两种生物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其中一种生物在竞争中被淘汰。

13.将10mL酵母菌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3,1
B.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
C. 在该实验条件下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为1.21×107个
D. 培养液中pH的变化可能是CO2的积累造成的
【答案】B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值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的pH值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值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
顺序为2、4、3、1,A不符合题意;在定量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通常是先增多,后稳定,再之后就减少,所以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可能不断变化,B符合题意;由表中数据可知,pH由5.4降到4.8,再到3.7,其数量由820到1210到稳定,表明酵母菌数量总数K值为1.21×107个,C不符合题意;培养液中pH的变化可能是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的积累造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的注意事项
(1)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14.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成了森林。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实施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
C. 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D. 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
【答案】 D
【考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不符合题意;实施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B不符合题意;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是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C不符合题意;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种“代替”是优势物种的代替,因此,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不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解答D选项,要注意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其中关键词“代替”是指“优势取代”还是“完全取代”?优势取代。

15.鲢鱼与青鱼、草鱼和鳙鱼为四大家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另外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

某人工鱼塘(静水)放养的都是鲢鱼苗,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

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 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将呈“J”型增长
C. 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D. 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
【答案】 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特征,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不符合题意;
B、因该人工鱼塘的空间和资源有限,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将呈“S”型增长,B不符合题意;
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每天投放的有机饲料中的能量,C不符合题意;
D、因鲢鱼与青鱼、草鱼和鳙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所以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16.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 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
B. 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
C. 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
D. 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是温度
【答案】 D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
B、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⑥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确.
C、区域⑥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
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错误.
故选:D.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群落的结构,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17.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B. 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C.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 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答案】D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解:A、试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A正确;
B、试管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B正确;
C、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C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