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探究
本科论文
摘要
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杠杆和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宏观调控工具。

经济决定税收,经济是税收的"本"和"源",经济增长的规模、以及平衡化决定了税收增长的规模和稳定,只有经济的长久协调发展,才有税收的"枝繁叶茂"、"源远流长"。

当今世界,不管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各个国家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任务的中心,各个国家专家研究的焦点。

本文通过六个部分对税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探究,绪论为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问题的提出及背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是税收政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是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是国外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第五部分是我国现存区域协调发展的税收问题剖析;第六部分则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税收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税收优惠政策
ABSTRACT
Tax i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t can strengthen the macro-control of government,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It is indispensable macro-control tools. Tax depends on economy, and the economy is “bases" and" "source" of tax . economic growth of scale and balance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revenue growth and stable. Only economic development last long, just have the tax the long history.
Noadays, whether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still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 ar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balanced problem, and how to narrowing the gap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s the key of all the keys that are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s, and each country experts research focus.
This article through six parts on tax promotes the regio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ake analysis. investigation is the first part, that mainly introduce research problem and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and related issue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idea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axation policy and the regio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ed theory; The third part is analysis of tax polic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The fourth part is experience learning of foreign tax policy on the regio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fifth part is analysis of the taxation problems about our country's existing 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following sixth part is suggestions of tax policy on making the regio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
Key word :Tax policy ; The regio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目录 (4)
第一章导论 (4)
第一节研究背景 (5)
第二节研究意义和目的 (6)
第三节文献综述 (7)
第四节研究方法和思路 (10)
第二章税收优惠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11)
第一节税收政策的涵义以及特点 (11)
第二节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 (12)
第三节税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12)
第三章税收与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14)
第一节区域的划分 (14)
第二节区域协调发展现状概况分析 (14)
第三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7)
第四章我国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18)
第一节税收优惠政策政策设计的问题 (18)
第二节税种设计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 (19)
第三节分税制制定问题 (20)
第五章国外税收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第一节美国政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21)
第二节日本政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22)
第三节巴西政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23)
第四节国外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税收政策的经验总结 (23)
第六章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的几点思考 (24)
第一节调整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24)
第二节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税种 (25)
第三节完善地方分税制 (26)
总结 (27)
参考文献 (28)
致谢 (30)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不管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各个国家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任务的中心,各个国家专家研究的焦点。

进入小康社会后,我国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发展状态,关系到了国家经济的协调推进,政治的稳定以及民族的团结。

早在2000年时,国家就采取了一些列的经济和政治措施,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倔起,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但是,最近几年,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呈现高速增长阶段,但与之相伴的却是我国区间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东、中、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比如,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税收收入,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都都出现较大的不平衡。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作用,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超过一定的范围,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杠杆和手段。

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增长的规模、以及平衡化决定了税收增长的规模和稳定。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内需,保证原有经济增长点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有利于缩小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差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本选题就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东、中、西及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行研究,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税收因素,并通过模型探讨税收及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研究意义和目的
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造成很多消极的影响,并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这不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的安定和谐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定义的描述,分析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现状,发现现存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为缩小区域差距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

第三节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成为影响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巨大障碍。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得不成为各国关注的重中之重。

税收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国家不可或缺的宏观调控工具。

现在,不同学界的专家变把税收政策与区域的协调发展联系起来,税收政策成为国家解决经济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政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税收的涵义
税收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税收理论基础上,运用各种税收政策工具,通过对税收制度的具体安排,为实现特定政策目标而制定税收活动的基本准则,税收政策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经济政策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联系,只有清楚地了解这种有机联系,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

其政策实施过程是由政策决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手段、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政策效果评价和信息反馈等内容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

因此,税收政策不仅仅是指导税收工作的行动准则,更重要的,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使税收能动地作用于经济的积极过程(冯季林,2009)[1]。

(二)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ergionaleconomy)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内的经济状况,包括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等。

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一般视具体实际情况而定,大区域可到洲际区域经济,如欧盟,OPEC组织,小区域经济则可以是指县、乡范围内的经济。

本文主要是侧重于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税收负担与经济关系的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就必须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齐鹤飞,2009) [3]。

二、税收与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一)区域的划分
三分法即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特征,适当考虑现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如果将中部和西部地区合在一起,又可称为内陆地区。

这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七五”计划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被我国政府作为宏观调控
的依据(韩远迎,2007)[4]。

(二)区域协调发展现状概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日益突出。

地带性差距日益扩大。

80年代,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从而使东部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中部西部在全国整体经济中的地位却相对降低,国民经济的产出重心逐步东移。

进入90年代以后,东部地带的发展速度更猛,而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明显慢于东部,从而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进一步降低(刘爽,2006) [5]。

我国各个经济带在总体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其变异系数呈现了不同的趋势,反映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各省市发展相对平均。

东部地区的GDP平均值要明显高于中西地区,接近中西部的总和数。

中部西部地区的一倍左右。

这表现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呈现出的阶梯型的发展状况(周民良,2009)[6]。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受国家政策、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造成了目前我国东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区域差别。

1.自然因素对区域发展影响
2.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要素资本流动性、市场价格体系与分工格局、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
3.区域开放政策的推进(区域发展的制度创新、优惠政策的区域倾斜、进出口贸易战略)(周四成,2004)[8]
三、我国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一)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税收优惠政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公平性;自主性税收优惠政策差异大。

(二)税种设计不合理:资源税征收范围窄、税率偏低,缺乏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贡献率;征收消费税的税目中,卷烟、酒类的征收率较高;东部地区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齐鹤飞,2009)[16];税种设计不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李冬梅,2008)[15]。

(三)分税制不合理:划分上的的不合理(张沁,1999)[39];主体税的缺乏;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

四、国外税收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
我国现在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并且这些现状严重威胁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目前国外也存在着这样的困境,但是,国外巧妙借助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取得了成功,使我国迫切需要借鉴别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

地区经济有着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也呈现不同的特征。

因此,对其他国家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中所采取措施和政策进行分析,将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促进地区间经济平衡化发展,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贺显南,2005)[10]。

通过对三国在运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探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五、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区域特色化;实行以“特惠制”取代“普惠制”的原则;坚持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的原则;
(二)区域税种的完善:实行增值税彻底转型(曹燕萍,付淑琴,2004)[20];改革现行资源税(闫玮,2005)[19];完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刘育红,张强,2010)[17];完善旧税种、开征新税种。

(三)分税制的完善:合理划分税种;完善地方税务体系;规范财政转移的支付制度(张沁,1999)[39]。

(四)严格贯彻说收法定原则(李超,2007)[24]:
文献述评:关于税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问题,众多学者专家针对不同要点进行了分析探讨,都得出了很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以前的研究,结果都比较广泛,没有进行系统化得论述,并且随着我国形势的不断变化,过去的一些政策选择,已经不适应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情。

因此,本文在新的环境下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希望可以提出可行性的方案选择。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研究:
(一)文献法
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本文所需要的文献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税收内涵以及相关规定,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和原因,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二)统计分析法
统计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以及统计税收政策对各个区域的效益分析。

(三)比较法
比较国外各个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得出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方法对策。

二、 基本研究框架如下
图1. 1 论文研究流程
第二章税收优惠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税收政策的涵义以及特点
一、税收政策的涵义
税收政策是国家运用一定的理论,采取一定的政策工具,通过对税收制度的有效安排,对区域经济进行调控,是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是在某些特定区域,国家希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

税收政策不仅仅是指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地区,通过政府税务部门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

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政府干预、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1]。

国家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导税收工作的行动准则,更重要的,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使税收能动地作用于经济的积极过程。

二、税收政策的分类
我国税收的类型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按政策调控的范围,税收政策可分为宏观税收政策和微观税收政策。

宏观税收政策是指影响我国经济整体的税收政策。

微观税收政策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和部分经济微观经济的税收政策。

(二)按政策调节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税收政策和。

总量调节的税收政策调节把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最为调控对象。

结构调节的税收政策的调节把社会供给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的内部平衡关系作为调节对象。

(三)按税收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可分为紧缩性税收政策和扩张性税收政策。

紧缩性税收政策是指通过增税来抑制总需求,从而使过热的经济得以降温.的税收政策。

扩张性税收政策是指通过减税来增加或刺激总需求,从而使过冷的经济得以升温的税收政策[1]。

由此而论,税收政策概念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分类也相当复杂。

第二节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
一、区域经济的涵义
区域经济(ergionaleconomy)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内的经济状况,包括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等[2]。

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一般视具体实际情况而定,大区域可到洲际区域经济,如欧盟,OPEC组织,小区域经济则可以是指县、乡范围内的经济。

本文主要是侧重于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税收负担与经济关系的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就必须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综合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对它作出科学合理的定义解释,结合以前专家的论点,笔者对区域协调发展定义如下: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在政府的调控下,利用区域各自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资源[3],相互支持和帮助,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的同时实现全国地区的普惠的发展,达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2]。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
结合不同专家关于内涵的分析和我国实际状况来看,作者认为,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涵义应把握如下主要观点:
在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把握经济的发展的动态,立足于区域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要以“发展”为前提在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现了多方位而且是多层次性的区域统筹的特点,这种协调包括经济总量发展均衡、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利益分配公平、自然生态平衡、享受公共服务均等方面,达到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全国的统一、消除区域壁垒、建立统一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平等、稳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

第三节税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市场机制和计划管理机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富的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税收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税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商主义税收理论
重商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学说。

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实现贸易顺差。

其中很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利用税收保护出口、限制进口。

此外,重商主义支持通过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促进本国落后企业的发展,增强本国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本国或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福利经济学的税收理论
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福利关系。

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缺陷,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并且认为可以通过税收手段调节资源配置,即“对用在倾向于发展过度的事业上的资源,课以适当税率的税收,并以这笔收入对那些用在相反方面的各类资源,归于适当百分比的津贴。

”政府可将征收来的税收用于治理环境。

他还主张政府运用税收手段调节社会分配,如利用累进的所得税和财产税,扩大失业补助和社会救助。

福利经济学派的税收理论关注的是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三、凯恩斯学派的税收理论
凯恩斯学派在税收理论领域认为,国家除了筹集需要的财政资资金外,更重要的是运用税收手段,调节经济、优化整资源配置以及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凯恩斯认为政府征税应根据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任何税收都有肯能导致通货紧缩、降低消费的倾向。

因此政府应当降低税负,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

此外,税种也影响对消费,因为累进的所得税和财产税主要来自于富人,它对边际消费的影响较小,不仅不会减少,还有可能提高消费倾向。

在通货膨胀时,通过增税来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在经济衰退时,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四、供应学派的税收理论[2]
供应学派是在本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的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经济理论。

具体来说,就是主张降低边际所得税税率,刺激储蓄、投资和劳动供给,提高产出效率,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削减政府支。

在税收与税率之间存在辨证关系,著名的“拉弗曲线”就是该学派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结晶。

通过对以上各个学派的税收理论描述,可以看出,所以理论都涵盖了税收对
经济的调控问题。

税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章税收与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第一节区域的划分
为了能够更详细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很多研究文献都对我国进行了区域划分,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对经济区域的划分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在使用比较多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六分法
把我国划分为六个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二)七分法
把全国划分为以下七大区:东南地区;长江流域;陇海兰新大铁路经济地带,;黄河经济地带;环渤海经济区;东北区,;西南区[4]。

(三)三分法
综合考虑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同时考虑现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三分法最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以三分法为准来研究。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重庆划归到四川里面。

不同的划分方法各自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或是以地理位置为主,或是考虑经济等各方面。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我们这里采用三分法。

第二节区域协调发展现状概况分析
地区间经济不平衡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国家也明确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的方针[5]。

目前,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辽阔的国土、差距的巨大,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政策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在这种状况下,研究中国区域差异的现状、成因、影响和区域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