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4《斑纹》学案 苏教版必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 1.4《斑纹》学案苏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各种斑纹。
2、弹性把握本文文体特征,进一步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新特点。
3、独立思考,解说具有深刻含义的议论性语句。
4、撷取精彩语言片断加以赏析。
【学法建议】
1、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提高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主要引导理解"斑纹"的内涵.。
2、学生能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深入思考,有所发现和创新。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注意《斑纹》的写作特点。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周晓枫,新生代散文家。
笼罩着一圈又一圈的炫目光环,“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得主,主流文坛的散文“四冠王”。
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
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
2、资料链接
(1)作品介绍
《斑纹》是青年散文家周晓枫的作品。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2)作品评论
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
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
《斑纹》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在她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
周晓枫是个心无旁鹜的写作者,完成《斑纹》的写作后,她希望拓宽一下创作路子,力求打破唯美的书写,跨入更广阔的写作视野。
——周蓬桦《绚丽的版图--〈斑纹〉阅读》“……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
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
她的视野也许可以更为广阔,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当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
”
——冯牧文学奖的评语
(3)作者访谈
“真正迷恋舞蹈的人,不单是以舞台下的掌声为动力、还是在空旷练功房里忘情忘我的那个人;是因为身材欠佳永远没有登台表演机会、却仍然陶醉地穿上芭蕾缎子鞋的那个人。
当写作仅仅是写作,而不代表写作之后的获利,我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以始终的热爱。
”
-------周晓枫“天涯散文”访谈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你对"斑纹"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说出所知道的"斑纹"吗?
②你认为本文是说明文还是散文随笔?说说你的理由。
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自学评价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巢穴( qiáo ) 匍匐( pú ) 嗜好 ( shì ) 鹰隼( sǔn )
B 精湛( zhàn ) 凝眸( móu) 妊娠 ( chén ) 星宿( xiù )
C 罪孽( niè ) 蛊惑( gǔ ) 疱疹 ( báo ) 妖娆( ráo )
D 镌刻( juàn ) 隽永( juàn) 碾砣 ( tuó ) 老趼( ji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妆饰装饰装扮妆扮
B 文身纹身分辨分辩
C 伺机侍机扣押扣压
D 震动振动报复报负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本文共14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节: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节: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5节: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部分(第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部分(第1l--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_____________,直至___ 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斑纹无处不在。
11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节-14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本探究。
(1)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由“蛇”和“蓑鲉”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蛇,文章又描绘了哪些动物的斑纹?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题探讨
1、你能否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晓枫的文字被评价为“芭蕾足尖上的写作”,灵性、智慧、精致。
请用《斑纹》中的语言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动体验
1、《斑纹》这类文章,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请围绕此话题开展辩论等相关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斑纹》艺术表现上你认为有不足之处吗?如果有,不妨跟同学探讨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资料链接=
被删除的有关蛇的议论
“人有理由推猜蛇是一种热衷享乐而丧失亲情的动物──它是冷血的,注定与温暖的物质无关。
”
“蛇诡异得令人恐惧,你根本不知道它的弱点在哪儿。
世间最大的迷宫是沙漠,最小的,是蛇让人猜不出地址的冷酷的心。
”
“更让人注意的是蛇蝎美女:妖娆的腰肢、盎惑的欲望、骄傲到无动于衷的心,携带着致命的神秘感和破坏力──她的漫不经心掀动波澜,她的无所事事酝酿风暴,将我们安宁的生活程序一举摧毁。
”
“色彩鲜艳、图案绚丽的蛇却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蛇改写美的悲剧,它给予我们另外的教育──美到极致,其实可以选择两种出路:成为罪恶的粮食,或者,就成为罪恶本身。
”
2、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第一课时体会对斑纹的形象描述,本课时探究对斑纹的理性阐述。
文中有许多议论性语句,你觉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有哪些深刻含义?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一、自学评价
1、为加点字注音
(1)鱼鳍()(2)碾砣()
(3)镌刻()(4)脖颈()
(5)婆娑()(6)晕眩()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化装斑斓斑驳外强中干
B晕眩眩耀磨砺狐假虎威
C疱疹偏袒栅栏无所是从
D蛊惑妊娠了望雪泥鸿爪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有的中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电子游戏而不能自拔,结果荒废了学业。
B、读书多年,与书相濡以沫,便觉得与书为友既是雅事,也是乐事。
C、工作上若遇到狐假虎威的同事,阻扰工作进度、部门沟通,该如何应对进退,才不会被反咬一口,并且能顺利达成任务呢?
D、每到春运,人们谈到票贩子都要咬牙切齿一番。
据调查,贩票这种违法勾当现在都已经是集团作战,一个票贩团体,首先,要有一个外强中干的老大,他必须打通并维持好与车站人员、铁路警察、其他票贩团体乃至黑道势力的关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无论静止和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错乱。
B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C《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经过八年努力,终于日前告罄。
D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量和感冒诱发的。
二、文本研习
1、作者以为动物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或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联系?作者从大地的斑纹中又体悟到了什么呢?
2、“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如何理解?
3、“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
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如何理解?
4、“猎手对猎物足够了解,后者却从来没有充分的估计,这种规律也和善恶较量相仿。
”如何理解?
5“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
”如何理解?
6、“大型食肉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如何理解?
7、“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如何理解?
小结:读周晓枫的散文,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自然的神奇,更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中神奇生命的思考。
有人说周晓枫的散文主要表现了“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
这或许正是她散文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些启示呢?
三、问题探讨
1、怎样理解“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2、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四、活动体验
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形象语言的表现力。
“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
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
瓢虫排布的圆点。
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
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斑马的黑夜和白天。
老虎生动的皮毛。
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
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
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
以上文字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
将几个相互关联的词语罗列起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让读者去感知画面之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把握作者所描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的复杂情怀。
请同学们在课后搜集、整理有关例子,写一篇鉴赏性文章。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D
2、A
3、A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把握文本层次结构、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第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1节:写蛇之外形。
2、3节:写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4、5节:写蛇的侵害性。
第二部分(第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6节:发现简单的重复。
7节:发现其它动物的斑纹的形态。
8节: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
9节: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相同的斑纹。
10节: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第三部分(第1l--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11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大地的斑纹。
12节-14节,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2文本研习
(1)充当寓言家;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没有听觉。
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
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2)身体柔软富有弹性;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列数字:1/25秒;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举例子:一条蝰蛇。
(3)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
(4)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5)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内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三、问题探讨
1、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2、《斑纹》的语言形象生动,如一开始写蛇,但并不点明,而是以形象开始,“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
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像电影镜头一样,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
写虎时,紧跟在梅花鹿后面写,“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现场感很强。
文中还有大量的比喻,作者这样写动物的斑纹,“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斑马的黑夜和白天。
老虎生动的皮毛。
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
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
四、活动体验
1、本文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2、仅供参考:意象的过于稠密,反而冲淡了艺术感染力;过分依赖于知识,削弱了人性与情感内涵;语言的华丽繁复,设置对思想表达的障碍。
(文章在极短的篇幅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一系列的比喻,以及连串的排比.这是典型的周晓枫式的语言,周晓枫是是典型的修辞爱好者,热衷于句子建设.有人概括周晓枫作品在语言上的追求是"用马赛克盖大楼".
周晓枫自己也承认,她对词汇和语句持有长久的雕琢耐心,所以其作品效果是繁复的巴洛克式的.完美主义使得她不想放弃每个局部,难以容忍平淡的表达,其结果是作品意象稠密,修辞繁复)
第二课时
一、自学评价
1、为加点字注音
(1)鱼鳍( qí)(2)碾砣(niǎn )
(3)镌刻( juàn )(4)脖颈( gěng )
(5)婆娑( pō suō)(6)晕眩(yùn xùan )
2、(1)搜集(2)终生(3)嗜好(4)繁复
3、C
4、B
二、文本研习
以下理解仅供参考
1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斑纹是新生、丰收、秩序以及新的循环的象征。
自然规律——人和各种生命的印记构成季节的斑纹、岁月的斑纹。
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规律。
(形象--抽象)
2面对恶,我们只能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3道德和尊严是一件美丽外衣,不能给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保障,强权从来就是无视甚至践踏道德和尊严的。
(尊严与道德不适用于强权逻辑。
)
4恶人的恐怖、凶残、卑劣是善良的人永远无法想象。
5善恶两者间,善往往是弱者,善从来就难得到真正的公正。
(现实世界是不公平的))
6生存的需求往往决定其个性特质。
7生命中到处充满强弱、美丑、善恶,这就是生命的两极,构成生命的斑纹的最基本的底色。
三、问题探讨
1、这里的神,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本文就是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对主宰这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请参考以下理解:(1)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神,代表着存在主义的最高意志。
(2)是周晓枫的“拟童”心理。
她在《幼儿园》中说:“我始终是个拟态中的孩子。
”
(3)宗教情怀。
对天地自然持久的关注热情和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
2、文中的“斑纹”的含义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人的存在,带有哲学的意味,指的是一切存在。
四、活动体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