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山二中2017-2018学年(上)期中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诗文阅读(56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临清流而赋诗。

(《归去来兮辞》)
(2)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滕王阁序》)
(3)鹤汀凫渚,。

(《滕王阁序》)
(4)云销雨霁,。

(《滕王阁序》)
(5),沐浴清化。

(《陈情表》)
(6)诏书切峻,。

(《陈情表》)
(7),愿乞终养。

(《陈情表》)
(8)臣无祖母,。

(《陈情表》)
(9)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逍遥游》)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
A.历职.郎署,本图宦达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犹望一稔,敛裳宵.逝
3.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童子何知?②彼且奚适也③急于星火
④既自以心为形役⑤访风景于崇阿⑥则告诉不许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③/②⑤/④⑥ D.①②/③⑤/④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题。

(21分)
李密,字令伯,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
烝①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
..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
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

伏愿陛下矜悯
..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③,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④”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注]①烝烝:性情醇厚。

②游夏:子游、子夏,孔子的学生。

③从事:官名,泛指一般属官。

④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4.下列对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自
..抚养躬自:亲自 B.慈父见背
..见背:弃我而死去
C.门衰祚薄
..愚诚矜悯:夸耀
..祚薄:福分浅薄 D.矜悯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暇则.讲学忘疲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但.以刘日薄西山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D.齐桓得管仲而.霸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舅夺母志,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B.期功指关系较近的亲属,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分大功服与小功服。

C.结草,魏国魏颗使其父亲的爱妾免于陪葬,后该女子化魂为老人以报恩德。

D.服阙,守丧期满除服。

阙即终了之意。

这里当指守刘氏丧期满除去丧服。

7.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密在奏章里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祖孙之情。

C.晋武帝看了李密的奏章后,为他的至孝的名气所折服,于是停止对其征召,让其尽孝。

D.祖母去世后,李密到晋朝廷任职,后来因言获罪,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

8.翻译句子(9分,每题3分)
(1)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3分)
(1)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
(2)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
(3)彼且恶.乎待哉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1题。

(8分)
(1)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
“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
..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
(2)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以诋讹①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
《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以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帝王的祖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②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①诋讹:诽谤。

②亟:立即。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巾笥
..而藏之庙堂之上用锦缎包
B.以诋讹孔子之徒.徒弟
C.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连缀,撰写
D.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满足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3分)
(2)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3分)
(三)诗歌阅读
1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7分)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这首诗当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白居易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②觉:睡醒。

(1)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待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15分)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
(1)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2)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3)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4)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

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藏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5)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

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6)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

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

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7)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

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8)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9)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

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

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

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10)“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11)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睡。

(12)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13)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

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

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

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

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
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14)这是一场噩梦。

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15)他终于站到河边。

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士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16)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

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17)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

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18)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19)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

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

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20)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

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

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21)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22)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

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23)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

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

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

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

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24)他举起枪,瞄准。

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

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25)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

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

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26)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

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27)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8)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29)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

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13.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13段写了一个梦,一个温馨而令人神往的梦;但又是一个噩梦,一个破坏美好毁灭愿望的噩梦。

梦的情景暗示着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B.小说第18段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画面,它烘托士兵下河洗澡时轻松愉快的心理,同时也为下文写枪击惊飞鸟群作铺垫。

C.“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一句,采用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心地善良的个性特征。

D.小说写战争,尽管自始至终没有枪林弹雨,但故事情节始终以两个人的对峙为核心而展开,显得剑拔弩张,给人以某种紧迫感。

14.请按照下面的提示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4分)
(1)开端:
(3)高潮:
1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开头1至4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6.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

哪一种
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9分)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
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1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
..
有效
..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
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
....,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③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拟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
....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④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
滔不绝
...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⑤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
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
....,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3分)
A.林业扶贫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是破解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难题的重要途径。

B.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彰显了一个走向复兴的大国实现强军梦的决心。

C.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引发的地区危机已经持续两年多。

期间,俄罗斯处于经济趋向衰退、被西方大国集体敌视、在国际道义上陷于孤立。

D.韩国统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应对朝鲜进行核试验和以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的行动,韩国政府即日起决定中断开城工业园区的全面运转。

22.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东山拟举行“道周文化节”纪念活动,用以纪念生于东山的这位明末学者、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

请为这一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主旨明确,语言通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4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议论文。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答题纸
1.(10分)
(1) (2)
(3) (4)
(5) (6)
(7) (8)
(9)
8.(9分,每题3分)
(1)
(2)
(3)
9.(1)(1分)(2)(1分)(3)(1分)
10.(3分)( )
11.(1)(3分)
(2)(3分)
12.(1)(3分)()
(2)(4分)
13.(3分)()
14.(4分)
(1)开端
(3)高潮
15.(3分)
16.(5分)
22.(4分)
高二(上)语文期中考试题参考答案暨评分标准
1. (10分)
(1)登东皋以舒啸(2)上出重霄(3)穷岛屿之萦回(4)彩彻区明(5)逮奉圣朝(6)责臣逋慢(7)乌鸟私情(8)无以至今日(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3分)D(宵,名词作状语)
3.(3分)D(宾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被动句)
4.(3分)D(怜恤、同情)
5.(3分)A(A.分别解释为“就”、“却”;B.助词,“的” C.连词,只是D.“因而”)
6.(3分)C(该女子的父亲结草报恩,而非该女子自身化魂)
7.(3分)C(“为他的至孝的名气所折服”有误)
8.(9分)
(1)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

吴人称赞他。

(数、使、称各1分)
(2)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

(出、憎疾各1分,意思对1分)
(3)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该去西边的田地耕种。

(及、有事各1分,意思对1分)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

他的一个名字叫虔。

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

祖母刘氏亲自扶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

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

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

吴人称赞他。

蜀汉平定后,泰始初
晋武帝阅读
《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

”于是就停止召见他。

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

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

”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候,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

”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

和孔明说话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

”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

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

做官没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

在上清清楚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

”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

9. (1)寻:不久(2)睡觉:睡醒(3)恶:何(什么)
10.(1)(3分)B。

“徒”,一类的人。

11.)略
【参考译文】
(1)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
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2)庄子是蒙地人,叫周。

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

他学识渊博,涉猎范围无所不包。

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

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

他写的《渔父》《盗跖》《,而表明老子的学说的。

《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

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

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接他,答应他让他出任宰相。

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

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

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

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

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啊!”
12.(1)(3分)B
(2)(4分)“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点1分,语言1分)
【译文】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昨天饮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

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赏析】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

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

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