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技术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技术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周浩
( 06生物技术 200606221002)
摘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转基因食品的新品种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
正是在食用这些转基因食品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其安全性产生了疑问。
本文对基因工程技术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做了介绍。
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Abstract: With 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maturing and deve lopment of new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varieties are also at an alarming rate on the rise. It is in these eating gen etically modified foods, there is the security of their ris e to doubt. In this paper, the technolog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a nd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ecurity problems introduced
Key words: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 ified foods; security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作为三大重中之重技术,而生物技术又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工业生物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现在人们常说的生物技术实际上就是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五大工程技术。
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1 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是指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DNA技术以及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方法把重组DNA导人有机体的技术。
即在体外条件下,利用基因工程工具酶将目的的基因片段和载体DNA分子进行“剪切”后,重新“拼接”,形成—个基因重组体。
然后将其导入受体(宿主)生物的细胞内,使基因重组体得到无性繁殖(复制)。
并可使目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转录、翻译),产生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或改造、创新新的生物类型。
2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2O世纪8O年代初,美国最早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研究。
首例转基因生物(Gene 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于1983年问世,1986年转基因作物获准进行田间试验,1993年延熟保鲜番茄(Calgene公司生产)在美国获准上市,开创了转基因植物商业应用的先例。
其发展甚为迅速,超出人们预料。
199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2780万hm2 ,1999年增至3990万hm2,增长44%。
1995~199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由O.75亿美元猛增至12亿~15亿美元。
迄今,美国已批准50种转基因植物产品商业化,1/4的耕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占美国大豆总面积的55%,转基因玉米占总面积的30%。
美国市场上已有近4000种食品来自转基因生物。
据国际有关方面的预测,到2OlO年,全世界的转基因食物的种植面积将增至6000万hm2,市场总收入将达到3万亿美元,其中种子收入将达到1200亿美元。
随着GMO的发展,近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一场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通过生物遗传信息的人为操作进行转移,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物特性发生改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生物种属间的自然隔离屏障,新的遗传工程体正源源不断问世。
这一新的发展势态,一方面展示出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巨大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可能带来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引发不利影响问题。
基于这种目的,在生物技术迅速发展中,相应地加强基因工程工作的安全性管理,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非常紧迫的。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的总原则是,既要有利于促进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又要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的贯彻执行,对于国产农业生物基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进入国际市场增强了信誉感。
专家呼吁建立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估中心和相关技术体系,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性。
3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把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食品行业是一种新的探索。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有两重性,都是双刃剑。
核技术、飞机的出现是这样,同样,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也不例外。
利用基因工程对食品进行改良,以提高食品产量和质量,改善风味,使人们吃到更多、更好的食品,但转基因食品也同时存在着一些隐患。
3.1 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1)转基因技术将异源基因从一生物转入另一生物,虽然其DNA可以精确地切割,但不能将新基因准确地植入另一生物中,从而影响这一生物其他基因的基本功能。
科学家无法预见植物基因化后产生新的、未知的蛋白质,也不能完全准确的预见对受体的影响。
(2)转基因技术像外科医生动心脏手术一样,科学家不能完全、预先知道对生物进行DNA手术,可能导致突变而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3.2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害
转基因食品不同于相同生物来源之传统食品,遗传性状的改变,将可能影响细胞内之蛋白质组成,进而造成成分浓度变化或新的代谢物生成,其结果可能导致有毒物质产生或引起人的过敏症状,甚至有人怀疑基因会在人体内发生转移,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包括:食物内所产生的新毒素和过敏原;应用在农作物上的化学药品增加水和食物的污染;抗除草剂杂草的产生;疾病的散播跨越物种障碍;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受损。
3.3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3.3.1 转基因食品评价原则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分析的原则——实质等同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91,即生物技术产生的食品及食品成分是否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
评价的内容包括天然有毒物质、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过敏原、工艺性状等。
wHo (1995)将此分为三类,一是与市售传统商品有“实质等同性”;二是除某些特定的差异外,与市售传统商品有“实质等同性”;三是与传统食品没有“实质等同性”。
考虑到转基因生物的多样性,应采取个案分析原则,即不能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和不是安全的。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主要包括:有无毒性,有无过敏性,以及抗生素抗性等标记基因的安全性。
3.3.2 转基因食品评价结果
(1)与传统食品及其成分具有实质等同性,则认为该新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不需作进一步安全性分析。
(2)除某些特定差异(指引入的新性状)外,与传统食品及其成分具有实质等同性,仅评价转基因产物及其催化产生的其他物质,如引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或产生的
其他物质,是否改变内源成分或在宿主体内产生新的化合物,引入基因的稳定性,即是否发生基因转移等为安全性分析的重点。
3.4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对外源基因的检测和对外源蛋白质的检测两大类。
近几年来,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总的说来,转基因食品检测主要针对单一食品配料,尚无适用于检测多种转基因成分的方法。
而且目前还没有国际认同的统一标准和方法,因此,应该在进一步寻找快速简便精确的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确定统一的国际检测标准。
4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态度
尽管转基因技术还有不少安全上的疑点,但它对我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粮食生产压力很大,转基因作物能改变食品品质、抗虫、增产、增加作物对真菌的抵抗力、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
转基因作物还有可能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例如,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正在培育一种富含维生物A的大米,它可以有效防治失明[131;中国农科院研究培育出抗乙肝的转基因番茄,已经顺利通过测试;美国普遍种植的转基因玉米中色氨酸含量提高了20%,而一般植物食品中含量很低;转基因油菜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大增,对心血管有利。
因此,发展转基因食品对我国是有利的。
5 展望
21世纪是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转基因食品的兴起是生物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
尽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l生众说纷纭,但其给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能得到保证,让人们吃到安全、丰富、营养的食品。
到2o2o~,地球上将~JJI20亿人口。
转基因植物诞生以来,人们把它看成是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希望[15l。
参考文献
[1]王平.基因工程技术.中国畜牧网.
[2]邓平建.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及验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王译,陈君石,闻芝梅.转基因食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和检测及评价.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5]殷丽君,孔谨,李再贵,等.转基因食品.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李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与发展前景.山东畜牧网,2004.6.
[7]贾士荣,彭于发.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2-14.
[8]范青生.转基因食品一想说爱你不容易.中国食品技术网.
[9]米永正,马立新,季文琪.浅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管理问题.河北职工医学报,2006,3(1).
[10]曹泽虹.高明侠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1(4).[1l]李志亮.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