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_分道扬镳成语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1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
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
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
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
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
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
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
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
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
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
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分道扬镳材料
【发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出处】《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解释】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
分走不同的路。
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
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近义词】各奔前程、一拍两散、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各行其是
【反义词】志同道合、并驾齐驱、齐头并进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举例】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为国效力去了。
”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2
成语释义:
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扬镳:举鞭驱马前进。
________追溯:
《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故事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名叫元志的人,聪慧过人,饱读诗书,被封为洛阳令。
他仗着自己的才能,有些看不起朝廷中的某些达官贵族。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御史中尉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
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低,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高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百姓,哪里有地方官给百姓让路的道理?”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了起来。
于是一起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
孝文帝听完他们的争论,笑着说:“你们各有各的.道理。
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学以致用:
小王和小李曾经是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长大以后,由于各自的理想不同,两人的意见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最后终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3
成语名称:分道扬镳
成语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道:道路;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向前。
分路而行。
才力相当,各有千秋。
成语北齐·魏收《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成语造句:王朔《空中小姐》:“复员后,我们可以说分道扬镳了。
”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
出处:《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
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故事: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
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
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
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
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
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
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
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
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
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
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分字开头的成语
分一杯羹分崩离析分道扬镳分庭抗礼
包含有分字的成语
入木三分分庭抗礼分道扬镳分崩离析不安本分不分胜败四体不勤分一杯羹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4
[释义] 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
分走不同的路。
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
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语出] 《北史·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
……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
[正音] 镳;不能读作“lù”。
[辨形] 扬;不能写作“杨”;镳;不能写作“标”。
[近义] 各奔前程风流云散
[反义] 志同道合并驾齐驱
[用法] 多用于书面。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各奔前程”都有“由于志向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的意思”。
不同在于~偏重于“分手”;多用于人;“各奔前程”仅用于人。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5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
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
他聪明过人,学富五车,是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
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是很高的达官贵人,很是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
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听完李彪的话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
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
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
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意思是说,洛阳是我的京城。
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
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6
【出处】
《魏书》。
元志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大臣,他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清高孤傲。
元志恃才自傲,瞧不起某些才疏学浅的达官贵人,经常对其出言不逊,但又合情合理。
一次,元志外出游玩,正巧御史中尉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
元志的官职比李彪的小,按理应给李彪让路。
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给他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轻狂骄逸,目中无人,便怒火中烧,当众责问元志:“我乃堂堂的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可不认李彪的理,反而振振有词:“我是这里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而已,哪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
两个互不相让,争吵不巳,最后闹到孝文帝那里。
孝文帝听了他们各自的陈词,觉得两人的话都有点道理,也不好作评判,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你们说的也都有道理。
我看不如这样吧,你们俩分开走,各走各的,在自己的道上扬鞭催马不就行了吗?”
释义
分道扬镳原意指把道路接直行线一分为二,各走属于自己统辖的路,分路前进,后来用以比喻各人向各自不同的目标前进。
互不相干。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7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
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
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
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
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
”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biāo)。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
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
镳;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