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篇:8S7曹刿论战8X6公输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1、一鼓作气,是出自本文的成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今义是: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1)是本文的线索(2)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3、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4、作战时,曹刿和庄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5、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智慧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说说。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6、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答: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为,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7、本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8、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表现在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9、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

答: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自然会取胜;不赞成:过于片面,战胜不知靠勇气。

10、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谈一谈看法。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1、曹刿的政治思想用孟子的名言来概括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答:我认为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因为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1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14、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答:曹刿有爱国热情,敢于负责任,有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冷静沉着,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5、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题意,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公输》复习要点
一、字音请说之(shuō)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二、特殊句式
1、夫子何命焉为? (疑问句)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倒装句)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3、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4、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5、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三、课文理解
1.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课文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以义相责,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以智相责,使楚王理屈词穷;以技相搏,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第1页共3页
3.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4.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5.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
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8.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答:动词“闻”“起”“行”“至”。

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9.墨子说“请献十金”的用意是什么?答:激怒公输盘,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

10.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答: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11.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答:没有善罢甘休。

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

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12.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事情的起因。

13.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答:通过对比和类比。

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14.文中墨子劝阻楚王放弃攻宋这一情节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类比的论证方法。

15.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答: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

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16.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后,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答: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17.“公输盘诎( 诎qū通屈)”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不论是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18.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答:楚王知道宋国已经做好了充分地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19.面对公输盘的杀机,墨子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从容而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他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20.本文通过墨子的言语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鲜明,试对墨子语言、行动的语句各找例一二,并结合该句谈一谈你对墨子的评价。

答:墨子先生为了阻止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孤身深入敌国,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着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从语言和行动体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与反对不义战争的精神。

21.课文是如何增强语言说服力和感染力的?
答:(1)运用排比手法(2)善于运用比喻(3)采用对比和类比、夸张的手法(4)采用长短句交错用法。

2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一.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2)逻辑性强。

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

二.语言富于表现力。

23.墨子和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答: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24.学完本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受,请谈一谈。

答:(1)劝说他人要讲究技巧,劝朋友要委婉,对敌人则可软磨硬施,绝不可向对手屈服(2)做事前要认真调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25.请用“自相矛盾”的故事来解释本文?答:墨子就是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6.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第2页共3页
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陈)规。

第3页共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