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本章练测 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本章练测(人教版必修3)
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
)
1.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
是()
A.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
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
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B.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
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
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C.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
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小
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下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
小于死亡率
C.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
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
大增长率
3.下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这四种条件分别如下: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质积累;
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菌株,新菌株能利用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以下哪一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1、2、3、4正确配对?()
A.W X Y Z
B.X Y Z W
C.Y Z W X
D.Y X Z W
4.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
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d段波的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
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
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
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
适得其反
D.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
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
草原类型草
甸
草
原
典
型
草
原
荒
漠
草
原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
公顷)
2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
25.
49.
1
78.
0 据表可以确定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
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
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平均产量与面
积的乘积)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6.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
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
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
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
不会发生变化
7.下图表示蓝色太阳鱼捕食水蚤的模型及实验结果,据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水蚤种群密度低时,太阳鱼捕食小型水
蚤为主
B.水蚤种群密度中等时,太阳鱼捕食中等
体型水蚤为主
C.水蚤种群密度高时,太阳鱼对三种体型
水蚤的捕食基本相同
D.实验数据支持太阳鱼选择猎物使能量
摄入最大化的假说
8.群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
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
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
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9.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
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
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10.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
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
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
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
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
性减小
11.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其天敌
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
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
更快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
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
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1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
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
调查对象
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到个体分布集中的地
方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
趋势
13.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
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
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时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
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
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1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
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
该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
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
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16.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中,
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
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17.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
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
森林
18.据下图所示图解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
是( )
A.甲曲线代表狒狒
B.丙曲线代表的动物繁殖能力一般比狒
狒低
C.哺乳动物幼体存活率高
D.乙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的
死亡率基本相同
19.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
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右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
高
20.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与果树争夺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1.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
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
变化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
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
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
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2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
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
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
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2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
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
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
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
高
2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下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B.4支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
后减小到零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
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25.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
的生物学现象是()
A.群落的物种丰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群落的演替
D.种群的数量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8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
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记作[a]),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记作[b]),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记作[c])。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
则N= 只(计算公式是N∶[a]=
[b]∶[c])。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草原
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
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年鼠a 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年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新生的子代数为只。
A.a×8n-1
B.a×8n+1
C.a×8n
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下图中的曲线。
27.(12分)6个绿藻培养瓶分别悬吊于湖
中同一地点中的以下6个深度:0 m(水面)、2 m、4 m、6 m、8 m、10 m。
培养瓶中藻细胞的最初密度是5000个/100 mL水,一个星期后,各培养瓶中的藻细胞密度如下图变化。
(1)描述曲线图显示的结果:。
(2)假如培养瓶的悬吊深度是5 m,藻
细胞的密度是。
(3)导致各样本中藻细胞密度不同的环
境因素最可能是 (答
出两个),这两个因素分别如何影响藻细
胞的密度?。
(4)在哪个深度藻细胞开始停止繁
殖?。
假如藻细胞持续悬
吊在上述的深度之下,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28.(15分)将一个水族箱用屏障在中间隔
成A、B两部分,然后在A、B两侧分别放入数量相同的少量水蚤(小型甲壳动物)和草履虫,给予充足的食物,并满足其他生活条件,观察它们的生长。h小时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发展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即K值)时,继续供给草履虫食物,但不再给予水蚤食物,并把屏障撤掉。
(1)上图表示在0~h小时内,种群的增长
呈________型曲线。
(2)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h小时以后,草履虫数量变化的趋
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
这一变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坐标图中绘出h小时后两个种
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29.(15分)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
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________。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
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
__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
树木A与树木D、E、G 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
2
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上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年
份
植物
200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5 A
1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参考答案
1.A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先确定样方多少、样方大小(一般为1 m2)和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要随机取样。
并掌握如何计算种群密度。
2.B 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C段种群增长率虽然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还是增加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自然状态下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3.C 解析: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可以看成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条件,故与曲线3相符;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质积累,后期生存斗争较为激烈,故与曲线4相符;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食物的耗尽限制了细菌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曲线1较为相符;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菌株,新菌株能利用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由于新菌株的出现,又产生一个新的生长高峰,故与曲线2相符。
4.D 解析:cd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K上下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如果捕杀老鼠后,其数量在b点附近,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
在一个特定环境中K值基本是稳定的,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K值也会被突破,并且会随着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如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5.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的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植物总种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约是40、49、62种。
6.B 解析: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还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杨树和白桦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7.D 解析:据题图可知,水蚤种群密度在三种情况下,太阳鱼均以捕食大型水蚤为主,故
A、B、C三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8.D 解析: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慢;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9.B 解析:种群增长率在t1时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根据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可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型,对应②图。
10.D 解析: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蝌蚪
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呈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11.B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蜘蛛与害虫之间可能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因此在b~c期
间,蜘蛛下降的原因是食物不足。
而螳螂与蜘蛛之间是竞争关系。
12.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时,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这样不
容易认错植物,计数才是准确的,而A项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很显然不容易计数。在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用样方法,因为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分布可能是不均匀的,影响取样的结论。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的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法来保证。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
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有关生物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
、食物等资源无限的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状态下的种群实际增长的曲线。因此阴影部分就表示了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14.C 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生物量总量只会逐渐
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量总量下降是群落演替过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物种数目将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而不断增加。
B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因为群落演替达到成熟群落时,物种数目便保持稳定不再增加。
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非生物有机质总量的增多是群落演替的主要趋势之一。
15.C 解析:稳定型的种群的个体数量维持在一定的动态平衡中;杂草不是一个种群;人
类活动不仅可改变演替速度,也可使演替的方向发生改变,如在原森林处开荒种地等。
16.D 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
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17.C 解析: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故乙的演替过程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
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演替为森林,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18.B解析:据图可知,甲曲线表示的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幼体
存活率高,在到达平均的生理寿命时,几乎同时死亡,可代表哺乳动物狒狒。丙曲线代表幼体存活率较低但其繁殖能力不一定比狒狒低。
19.B 解析: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在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20.D 解析:菟丝子属于寄生植物,它与果树之间是寄生关系。因其生长于果树的树冠层而影
响果树的光合作用,并且吸收果树体内的水分和养分,而对果树等宿主有害。
21.C 解析: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适
合多种浮游植物的生存。
22.D 解析: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因
此,演替方向和速度都可以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项正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D项错误。
23.C 解析: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部分野生植物种群的数量
增加,如图中乙或丙,从而导致相应植食性动物的增加,即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同时,可看出该群落中物种数量增加即物种丰富度提高。
甲、乙、丙三种生物在第1、2阶段为你增我减的竞争关系,在第3阶段群落内的三种植物物种数量表现为动态平衡,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并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
24.A 解析:在该实验中,4支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
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Ⅲ和试管Ⅱ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K 值也不同;试管Ⅳ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Ⅱ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的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支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K值。
25.C解析:诗句的大体意思是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连成一片
的草);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这句诗句说明野草侵占了道路,是群落的演替,并没有提到物种的数目,即不是物种丰富度。
26.(1)D (2)BC (3)甲增长乙稳定 (4)C (5)C
27.(1)随着悬吊深度的增加,藻细胞的密度下降
(2)11 200个/100 mL水(无单位或单位错误均不正确,接受11100至11400的数值范围)
(3)光照强度和温度(缺一个不正确) 光照强度随着湖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弱,藻细胞的
光合作用速率也随之下降。
温度随着湖水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藻细胞的酶活性也随之下降。
这两个因素使得藻细胞的生长(或繁殖)速率随水的深度而减少
(4)8 m 藻细胞会死亡,原因是在这深度之下,光合作用速率会低于呼吸作用速率,养
料贮存耗尽后藻细胞就会死亡
28.(1)“S” (2)空间的限制 (3)减小水蚤的捕食 (4)只要绘出捕食曲线即可。
29.(1)样方法S0 (2)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物种(3)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4)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