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名城历史遗存保护探究以山西省新绛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名城历史遗存保护探究
——以山西省新绛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杜星莹韩源
【摘要】历史遗存是传承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的现实载体,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有力见
证。
文化生态学是文化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以生态学的理论去研究城市文化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相
互关系,这对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以山西省新绛县为例,结合文化生态
学中的文化基因、文化物种、文化种群等的概念,把历史遗存置于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类型划分,并阐述
了每种类型历史遗存的具体内容,明晰了他们在系统中的上下级关系。
并通过对新绛县历史遗存的存活现
状分析,归纳出历史遗存的存活影响机制,并以此为据提出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的历史遗存的保护原则与
策略方法。
【关键词】文化基因;文化种群;历史遗存;存活影响机制
1.引言
历史遗存是记录城市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它是城市在历史时空中的文化缩影,这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显得尤为突出,像天津五大道、劝业场的西洋建筑是其近代开埠文化的体现;平遥城内林立的票号是其兴盛的晋商文化的证据;西安的古城墙是其古都文化的印记。
而城
市文化已从工业文化迈向生态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生态学法则开始从自然界拓展至
城市文化领域。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城市历史遗存素在文化生态系
统中的文化类型及相互作用等,可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文化生态学与历史遗存
2.1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不同文化物种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也就是不同的文化物种和种
群在其所处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功能作用和消长变迁等方面的规律特征。
用文化生态学的理
论研究城市,就是把城市文化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去研究和探寻其内在规律性。
在城市
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孕育、生长、聚散乃至衰亡,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生态的
巨综合系统。
文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包含诸多要素及其联系,以下简述若干要素:
2.1.1 文化基因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遗存
精神、文化、
教建筑、园林
文化基因主要是指在每种文化类型中具有遗传密码功能的遗传单位。
它多指各类文化的
“原型”与具有的最本质特征;多通过“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
王东教授则认为,文化基 因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比如稻作文化就是江南地 区“吴文化”的文化基因。
2.1.2 文化物种 文化物种是具有相同文化基因的文化 类型,是文化分类的基本单位。
如绘画
方 面的国画、油画、素描;音乐方面的爵士、 蓝调、摇滚等都可以称为一个文化物种。
内涵2.1、.3 文本化种质群
等
文化种群是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范围
内的同一文化物种个体的集合。
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层级构成(笔者自绘)
2.2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历史遗存 2.2.1 历史遗存
民居按建考古筑学中、的遗存宗
概念,历史遗存可理解为历史时空中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
而在历史文
化名城研究中,历史遗存不仅包含物质遗存,也包括精神遗存。
历史遗存的内涵很广,从亭
台楼阁、古井古树到官府宅第、寺庙宫观,再到民俗民风等都被涵盖在内。
每个城市都有属 于自己的生命历程,历史遗存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特征,是城市生命系统的根 基。
历史遗存见证了城市的形成、发展,是城市文化的现实载体。
景观2.等
2.2 历史遗存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映射关系
历史遗存体现着城市的文脉,是城
市文化系统的要素。
城市文态系统结构 呈现多维叠合的层级特征,层级之间相 互支撑,上一级是下一级的结构,下一
级是上一级的填充。
在空间形态方面, 有城市总体形态、历史街区、历史空间 环境、历史建筑构筑等结构类型;在历 等
史形态方面,有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文
化物种;在文化脉络方面,有民俗文化、 建筑文化、海洋文化、军事文化等结构类型。
历史遗存与文化生态的映射关系(笔者自绘)
历史遗存与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些要素有着映射的关系,历史遗存中的“精神”要素,如城市形态、建筑或景观的主要特征便对应着文化生态系统里的文化基因概念,如北京城秩序分明、中轴对称的城市形态表达出的“皇权至上”,苏州民居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建筑特色体现出的水乡文化,这些都是文化基因。
而具有文化基因特征的历史遗存对应着文化物种概念,如汉口老租界区的体现洋行文化的金融业建筑,宁波甬江北岸体现近代工业文化的工业建筑都是文化物种。
而这些相类的历史遗存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上积聚又对应着文化种群的概念,如太原矿机历史街区的21 栋苏式住宅楼片区就是一个文化种群。
3.新绛县的历史遗存
3.1 新绛的历史概况
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河、浍河穿境而过。
早在隋朝,已有绛郡,此为建城开端,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区西北,设州衙,鼓水入城。
唐宋是新绛建城的重要时期,确定了里坊格局,建造了绛州大堂、龙兴塔等一些重要的建筑。
到明朝,绛州古城形态基本定型。
民国前期,西风东渐,新绛成为天主教晋南活动中心,于1924 年修建了哥特式天主堂。
建国后,新绛进行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对古城原貌损坏较为严重。
新绛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出代表。
新绛古城遵循地形,依势而建,主要建筑布置在西北的高垣之上,城池建设没有沿袭中国古代城市方形城墙,衙署居中的模式。
城市也没有明确的中轴线,仅有一条南北大街。
在 1994 年,新绛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现在新绛已发现的文物古迹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有4 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有15 处,历史文化
街区2 个。
新绛古城风貌(图片来源《新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3.2 文化生态视角下新绛的历史遗存
3.2.1 文化基因型历史遗存
新绛古城,历史文化悠久。
自唐至民国,一直是晋东南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在新绛演变
至今千余年的历程中,呈现出的文化遗存是新绛文化的集中载体。
这种独有的特质的内在动力便是文化基因的作用,由此对新绛的历史遗存进行文化分解,并提炼出新绛的四类文化基因类历史遗存。
3.2.1.1 山水文化
我国古代城市建城讲究与山水的关系。
新绛选址于汾河之畔,是中国古城理想的城市白然空间模式。
又因水患之故,城市建成卧牛形状,以取“卧牛镇水”之意,称“卧牛城”。
南北大街为牛脊,四条小巷为牛肋,东西天池为牛眼,南门瓮城为牛喉,两边小塔为牛角,汾水浮桥为牛舌,北边塔为牛尾。
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而形成的坡、岭,汾河、浍河以及纵横的阡陌,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山水整体。
3.2.1.2 州制文化
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城市等级和城市制度。
作为古代的一级地方政府,固然有其自然环境的特色,民俗文化的特色,但作为地方的政治中心,它的政治特色往往是这类城市最基本的形式。
城市的政治特色集中反映在城市建筑布置的尊卑关系上,要突出城市政权建筑及礼制建筑、祭祀建筑的地位,即要突出王权、神权的地位。
新绛古城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根据地形, 州, 没有采用传统的衙署居中,中轴对称的理想模式,而是据西北高阜,突显其位。
在衙署之南,有钟楼、鼓楼、乐楼等建筑,因势而建,营造了进入衙署前的礼乐空间意境。
绛州文庙建在城之东北合阴阳之位。
这些政权建筑,礼制建筑、祭祀建筑屋顶等级、色彩等级、面阔之数均依州城之制,是城市建筑中的大型公建。
其余民居宅舍均为青砖、青瓦、硬山坡屋顶。
3.2.1.3 民居建筑文化
历史悠久的新绛民居有着自身鲜明的建筑特色,高大厚重的木构屋架,青砖青瓦的封闭外观,富有雕饰的艺术品格和崇尚风水的乡土气息。
3.2.1.4 宗教文化
新绛城内宗教文化兼收并蓄,西北高垣上既有一些塔、楼等典型的佛教建筑,也有教堂,而在高垣之下有土地庙、财神庙等民间庙宇。
3.3.2 文化物种型历史遗存
在新绛文化生态系统中,按照承载相同的文化基因类型构成同一物种,新绛的文化物种
型遗存分为四类:山水文化物种、州制文化物种、民居建筑文化物种和宗教文化物种,具体内
? 容见下图表:
文化物种型遗存分布图(笔者自绘)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新绛的文化物种型历史遗存呈现多样性特征,其中州制文化、宗教 文化型遗存物种稀缺度高,所占的生态位也更广。
3.3.3 文化种群型历史遗存
根据文化种群的概念,新绛的文化种群型历史遗存就表现为同一文化物种型历史遗存在 空间上的聚集而形成同质的遗存区,可分成三种:州制文化种群、民居建筑文化种群与宗教 文化种群,具体内容见以下图表:
遗存片
文化种群型遗存分布图(笔者自绘)
I’赫。
溯
二i ,
3.4 历史遗存的研究
3.4.1 历史遗存的现状存活状态
根据对新绛现有历史遗存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根据他们不同的存活状态,划分为三类(见右图):第一类存活状态良好,即遗存的物质环境和文化内涵均保存较为完整;第二类存活状态一般,即遗存的物质环境和文化内涵有所残缺,但整体可见;第三类存活状态很差,即遗存毁坏严重,物质环境即将不可见和文化内涵消失。
3.4.2 历史遗存的存活影响机制
根据新绛现有的历史遗存存活状态,不
-二-一历史遗存存活现状图(笔者自绘)
难看出:物种优势度高、稀缺性强的历史遗存保存较好;群居的历史遗存凭借其整体特征存
活状态较好;相对年轻态的历史遗存保存较好。
因此得出以下三个影响历史遗存存活状况的
影响机制:
3.4.2.1 生态位的宽度自然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也就是物种在
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这其中包含了它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占有的环境资源状况。
在文化生态
系统中,主要根据域、历史、社会、经济等价值标准评估历史遗存在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
生
态位宽的历史遗存指在城市历史文化和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物种;生态位窄的历史遗存是指
相对历史文化影响不大,并在城市空间的位置不甚重要的物种,也就是价值较低的物种。
生态
位宽的历史遗存凭借其在系统中的优势地位和资源,较之生态位较窄的历史遗存,存活状态更
为良好和持久。
如龙兴寺,作为新绛的地标建筑,属生态位宽的文化物种,在城市形象中有举
足轻重的作用;而一般历史民居的影响范围往往只限于周围环境,功能作用也相对弱一些。
3.4.2.2 居住的形态群居的历史遗存比独居的历史遗存存活状态更好更具有持续性。
相类的
历史遗存聚集成
组,以群居的方式进行存活生长,因有着完整的存活环境和相互的支撑关系,远比独居的历
史遗存存活得好。
如聚居成片韩家巷民居遗存片的遗存存活完整性远远优于零落于现代居住
区附近的点状民居遗存。
3.4.2.3 存活的时间名城中新旧并存是文态系统演变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存在着众多的新
旧辩证关系。
新
绛历史悠久,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的存活时间不同,存活时间长且影响一般的历史遗存存活状态恶劣;而存活时间较短、较年轻的历史遗存,如民国时期、建国之前的历史遗存因其历时相对较短,存活相对较好。
4.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历史遗存保护的原则与策略
4.1 保护原则
根据历史遗存的自身特征和存活机制,针对新绛历史遗存的现状,对其保护提出以下原则:4.1.1 层级性原则
按照不同历史遗存的生态位的宽度,优先并重点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价值大的文化物种和
文化种群。
4.2.1 整体性原则
树立全局观念,把相类似的文化物种化成遗存片,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做到不仅保护遗存
单体,也要保护遗存生长的环境和条件。
4.3.3 共生性原则
把历史遗存看做系统,由文化基因、文化物种、文化种群构成,相互联系,共同存在。
共
生反映出遗存文化系统的包容性、协调性与包容性。
在空间形态上,保护遗存形态的关联性,提倡空间形态的渐变性与连续性,强调历史遗存在公共空间尺度上的共同立场,以代替各自为政的组织模式。
4.2 保护策略措施
根据保护原则,新绛的历史遗存保护分为受
保护的遗存物种和受保护的遗存区,按照保护
措施的不同,分为:一般保护的遗存物种,重
点保护的遗存物种,一般保护的遗存区,重点
保护的遗存区。
保护措施要求如下:
4.2.1 一般保护的遗存物种
保护其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征,对有损伤的进行修复和肌理的补充,修复要与原有整体风貌
相
新绛历史遗存保护策略(笔者自绘)
4.2.2 保护的遗存物种
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保护其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保护其建筑风格、装饰色彩、尺度结构、空间格局等并对需要修缮的部分做到“修旧如旧”的修缮。
4.2.3 一般保护的历史遗存区
保护该片范围内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保护整体上的空间尺度、肌理色彩、风貌特征。
4.2.4 重点保护的历史遗存区
严格划定该区的保护范围,保护该片的历史风貌,维持保护范围内的整体空间尺度,对保护区内的街巷和外围景观提出具体保护要求。
5.结语
生态学与文化学的学科发展促进了文化生态学交叉研究的开展,借用生态学原理来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可以把握本质特征,突出历史遗存的历时性、文化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寻找文化传承核心主线,为实现其永续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要素与依据。
而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遗存保护策略有利于调控城市保护更新的各种关系与矛盾,使层级关系清晰可辨、新旧关系相辅相成、演进更新循序渐进。
新绛历史遗存文化生态保护方法具有其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意义,新绛历史遗存的遗存分类、保护原则与措施机制对其他名城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1]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曾坚.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 重庆大学.2003: 158,164,169-170,[4]刘敏李先逵.历史文化名城物种多样性初探[J]. 城市规划汇刊.2002,6:55.
[5]黄焕,Bert Smolders,Jos Verweij. 文化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
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0,5:61-62
[6]王树声.绛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18,22,39-40,43-44.
作者简介:杜星莹(1988—),女,城市规划本科学历,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在读研究生;
韩源(1989—),男,城市规划本科学历,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