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幽默文学,是怎样体现中国人的幽默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幽默文学,是怎样体现中国人的幽默的?很多人都认为“幽默”是一个外来词汇,是英文Humor的音译,其实这是个百分百的中国词汇,最
早出于屈原《九章·怀沙》中的'煦兮杳杳,孔静幽默'一句。

(中国幽默始祖庄子)
在英文和古汉语中,“幽默”的意思是有差别的。

西方人的“幽默”,是指运用机智、自嘲,调侃、
风趣等方法,激发起他人心理一种快乐的情感,让他人感觉到快乐;而中国人的幽默,是在插
科打诨中揭露事物的自相矛盾,或者是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对不良或愚蠢行为进行揭露,批评或
嘲笑以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

与西方人的单纯活跃气氛不同,中国古代的幽默,是一种寓教
于乐的劝诫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政治上的智慧。

一、中国人的幽默
在中国人的细胞里,从来不缺乏幽默的分子。

虽然我们无法做到与古人直接对话,但从古代各
种史料、寓言、小说、传奇、笔记中,处处可见古人幽默的影子。

从使楚的晏子,到拦住孔子
的两个辩日小儿,从能言善道的东方朔,到《滑稽列传》中的一大批辩士,无不是中国人幽默
因子的直接体现。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幽默的始祖是庄子。

庄子一生创作了许多议论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
章,他特别善于利用幽默故事来进行讽刺和劝谕。

“刻舟求剑”、“对牛弹琴”、“掩耳盗铃”等等一批
幽默故事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

这种中国人特有的幽默观,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君不见
战国时那些游说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们,无一不是擅长利用短小、幽默的故事来打动国君,阐
述自己的政治思想,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高手。

掩耳盗铃
中国幽默的特点是“谑而不虐”,是在察言观色之间直言劝谏,是通过浅显简单的故事来达到“抑
止昏暴,意归义正”的目的。

中国人不乏幽默精神,也不乏记载这些幽默精神的幽默文学。

从《史记—滑稽列传》到《列异
传》、《博物志》,再到《世说新语》,最后到集大成的《太平广记》,都是中国幽默文学的
高峰。

二、中国幽默文学的起源
中国幽默文学起源于先秦时期,以《诗经》和诸子散文为起源。

虽然中国人的幽默比较隐涩,
不像西方幽默那么直白,但是我们仍然能在《溱洧》中读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
药”和《卫风》中的“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这一类带有善意的戏弄的幽默感方式。

刻舟求剑
到了庄子的时候,幽默文学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庄子》其实是用一些荒诞无稽的奇闻,
用怪诞的幽默来揭露当时的一些丑恶现象的著作。

庄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富幽默感的文人,他反
对孔子的学说,但庄子并不正面驳斥,而是借用《盗跖》这篇文章来讽刺儒家学说。

在文章
中,庄子利用子张和满苟得的对话,通过二人的辩论揭示出儒家说教的虚伪性,并且明确提出
了“反殉而天”、“与道徘徊”的主张,指出与其追求虚假的仁义,不如“从天之理,顺其自然”,是一
篇充满幽默细胞的嬉谑之作。

早期的幽默文学的创作目的,主要还是借用一些引人发笑的故事和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思
想,宣扬自己的主张,并不是用来取悦群众的。

这是一种让读者在笑声中接受自己观点的写作
手段,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常用手法。

由于这种写作手段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更多的
文人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这种手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幽默文
学。

三、中国幽默文学的发展阶段
《滑稽列传》是中国幽默文学承上启下的一部著作,也是以司马迁为代表的秦汉时期人们对幽
默的理解。

为具有幽默精神的滑稽者立传,这在中国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在《滑稽列传》中,司马迁记载
了优孟、淳于甕为代表的一批极具幽默精神的辩士形象,他们劝谏君王并不是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先行附合,取得君王心理上的认同之后,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指出君王的缺点,使君王自己认识到错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他们的这种“寓教于乐”的进谏方式,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赞美。

东方朔
司马迁之后,杨雄、司马相如等秦汉时期的文学家也纷纷以幽默风趣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在汉赋中充满了幽默精神和戏谑的题材。

而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世说新语》和《笑林》,更是将笑话这一来自民间的“下里巴人”式文学形式纳入了文坛,乡言俚语也登上了文人士子的书桌。

虽然在当时读书人的心中,这些都是戏谑之作,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人的天性注定对一些喜闻乐见的市井生活和各种可笑的言行充满了好奇,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所以非常有市场。

魏晋一些名士还有意模仿这些幽默诙谐的举动,将其视为豁达大度的象征。

从天天抱着酒坛的刘伶,到恃才傲物的稽康,甚至高门豪族的王微之,浑身无不充满了幽默细胞。

他们用幽默来对待魏晋那个黑暗的时代,用荒谬的行为对待荒谬的现实,是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反抗。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时的幽默文学尚在起萌阶段,还不是很成熟。

幽默文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博人一笑,甚至里面有大量以嘲笑他人残疾或者缺陷为主要内容的段子。

但是这一时期对文人幽默观的探索,为后来幽默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四、中国幽默文学的高峰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座高峰。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或者笔记小说,都得到了一个极大的繁荣。

杜甫
唐代文人受到前朝影响,个性张扬,生活开放,充满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特别是在唐代中前期那个宽松、开放的百花齐放的文学环境中,文人们的创作是自由的,其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的,心理是阳光的。

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唐人诗歌,直辞咏寄,力量无避隐”,他们创作的作品中不乏以幽默诙谐的手法讽谏之作,这是唐代幽默文学昌盛的重要原因。

唐代幽默文学的繁荣体现在无论何种文学体裁,都可以看到幽默的精神。

就连以严谨和贴近现实为特点的杜甫的诗中,也保留了相当多的幽默诙谐之作。

在人们印象中,杜甫号称“诗史”,他一生多艰辛,政治不得意,生活不富裕,诗歌中体现更多的是对政治的不满,对昔日盛世的怀念,但是杜甫骨子里的幽默并不会被社会现实压跨。

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著名的幽默风格的诗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在这里杜老先生并没有在诗中痛骂那些恶做剧的孩子们,而是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样充满黑色幽默的白描手法,从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形势,用盼雨停、盼天亮的心情描写,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企盼,表达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也表达了诗人乐观的精神和幽默的品质,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檄文,也是杜甫思想中黑色幽默的直接体现。

唐代科举
唐代采用科举取士,每到科举之年,举子集于长安,所谓“麻衣如雪,满于九衢”,但考取进士者的比例还是很少的。

很多读书人一辈子都考不上功名,他们转而著书立说,在他们的笔记传奇作品中,充满了对仕途失意的幽默调侃。

他们也目睹过一些有门路的士子凭借关系当官,这些人的文章诗句狗屁不通,照样红袍加身,所以他们的作品中有很多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对这种现象进行讽刺。

有个程姓举子,在考卷上写出“狐冲官道过”、“狗触店门开”之类的诗句,都被有关系的考官录取,而同科的卢延已满腹才华却落第。

所以卢延已写了一篇《中举记》来讽刺这一现象。

在《中举记》中,卢延已描绘了一个草包考生,只会写“饿猫临鼠穴”、“馋犬舔鱼砧”、“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之类的“诗句”,却凭着过硬的后台中举,做到了御史一级的高官。

在这篇笔记中,卢延已用 “平生投谒公卿,不意得力于猫鼠狗子也!人闻而笑之”这样充满幽默而又辛辣的讽刺,来表达了自己对命运不公的呐喊,也嘲讽了封建时代的用人制度,是一篇充满幽默而又富有寓意的文学作品。

除了对政治的讽刺,唐代幽默文学也有对生活中一些小事的记录,反映出的是唐代文人贴近生活的一面。

比如有描写脖子上挂饼还饿死的懒汉,有家贫却逢人就吹自己天天吃狗肉最后被拆穿的牛皮大王,也有拿着伪造的官府证明天天在驿馆混吃混喝最终露出马脚的骗子。

挂着饼饿死的懒汉
唐代幽默文学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手法各异,以揭露社会黑暗为主,用夸张、隐喻等手法,增强作品的喜剧效果,从而突出讽刺意味。

这是唐代追求自由、轻松生活的一种社会风气,也是当时人们追求精神上的享乐的一种社会现实。

唐朝的文化娱乐活动繁荣,文化生活丰富,幽默文学在这种土壤中,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欢乐,所以得到了蓬勃发展。

五、幽默及幽默文学的作用
幽默文学是一种集娱乐性、功用性和讽谏性为一体的文学形式,通常运用望文生义、故作他解和文字游戏等手法,制造出喜剧效果,达到幽默的目的。

甚至一个人的口音、所处的环境都能成为创作的素材,而幽默文学中对逻辑法则的故意混用和自相矛盾,则是用对人们日常认知的颠覆来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加深幽默的深度。

中国的幽默文学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用质朴的语言去阐述一个寓庄于谐的故事,在嬉笑怒骂中达到作者的目的。

豁达的人生
幽默是人生而带来的本性,而文化必须汲取各种不同的风格才能走向成熟,所以当中国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幽默文学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人的性格中,坚韧、自信、忠直、豁达是早被世人公认的,但中国人骨子里的幽默则是被长期压制了的。

因为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特别是明清之后的儒家理学,不重视、不需要中国人具有幽默精神,它所需要的是附首贴耳的奴才和毫无思想的机器。

在唐代之后,中国幽默文学虽然也有过一些优秀的作品,但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那些深受影响的统治者和道学先生有意压制人的幽默天性,对幽默采取打压或者防范态度,致使后来的幽默文学创作日趋干枯,很多人失去了幽默的本能,人的思想和心灵被禁锢在礼教之下,“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成为一种教条,不能说不是个遗憾。

现代人的压力
这种禁锢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今天,中国人还被世界认为是最不会幽默的民族之一。

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压力特别大,竞争特别激烈,很多人都是负重前行,忘记了生活的快乐,忘记了用幽默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

这也是现在社会让人疲惫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人真的应该去多学习幽默,因为幽默能让人摆脱烦恼,勇敢的面对生活。

而拾起古人的幽默文学,学会他们以幽默的态度面对困难,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太平广记》、《中国幽默艺术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