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专题表达技巧、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时
具体问题阐释与练习
15、什么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人也称写作手法。

它与修辞手法都能增强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用以增强整首诗歌或诗歌的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歌语句的表达效果的。

尽管如此说,但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说反复和比喻,它们都是修辞手法,但当它们在诗歌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一般地说,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还包括《诗经》中就有的后来又经历代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的其它的一些表现手法,诸如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对照)、复沓(反复)、渲染、抑扬、点面结合等等手法。

16、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请举例说明。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用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练一练5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2018年湖南卷)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什么是象征?请举例说明。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抽象意义(概念、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

象征体多为自然界的“物”,如花草树木、珍禽异兽等,象征义一般都隐含于对象征体的整体形象描绘之中,这是它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地方。

如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所处的荒僻、昏暝、凄冷的环境,梅藐视风雨、傲待“群芳”、玉守节操的形象,诗人全方位地进行了描绘,这样,梅的形象是立体的,丰满的。

诗人就是用梅的整体形象来表现包括自己在内的仁人志士顽强、坚忍、孤傲、高洁的精神品质的。

可以这样说,凡作品中有某一“物”的整体形象的描绘,就应考虑是象征手法。

赏析时可根据象征体的总体特征去分析、揭示隐含的象征义。

还要注意,一些事物由于积淀了历史文化内容而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杜鹃代表怨情,鸿雁代表书信,杨柳代表惜别,松树象征坚贞,梅花象征高洁,桑梓代表故乡,棠棣代表兄弟,槐桂代表子女,蟾宫折桂代表科举及第,落花流水代表青春消逝……
【练一练58】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第(1)—(3)题。

(2018年上海春季卷)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

……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

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1)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___艺术结合在一起的。

(2)红豆又叫相思子。

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

(3)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什么是渲染?请举例说明。

渲染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本是使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和墨线深浅,以加强表现效果的技法。

借用到诗歌创作上,渲染是指直接的多方面的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进行夸张地形容或描述,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是对同一事物(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的形容或描绘是正面的,多角度的,夸张的。

应该说它属于赋,属于正面描写,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质特征的细腻描写)则属于渲染的手法。

渲染常常有色彩的渲染(前边已述,此略)、环境气氛的渲染和人物行为、心理的渲染(包括细节的渲染)。

如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此诗通过对环境(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有约”已“过夜半”,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和人物动作(“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的渲染,表现了诗人貌似闲逸,实则无聊而又十分焦躁的心境。

渲染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

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

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

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再看一个高考答案中有“渲染”一词的例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8年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深入一层写国事的艰难。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练一练5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2018年广东卷)浪淘沙夜雨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 1318-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什么是烘托?侧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是一回事吗?
烘托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法。

它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的手法。

借用到诗歌创作上,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述(渲染),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也因此,烘托可以叫侧面烘托,也可以叫侧面衬托。

烘托的特点之一是要表现的是主要的人和事物,但重点写的却是别的人,别的事物,通过写别人的具体反映,通过写别的事物的具体情景,把主要的人和事物的特征凸显出来;烘托的特点之二是,烘托时肯定有侧面描写。

“从侧面着意描述”就是侧面描写,“要表现的是主要的人和事物,但重点写的却是别的人,别的事物,通过写别人的具体反映,通过写别的事物的具体情景,把主要的人和事物的特征凸显出来”这本身就是侧面描写,可以说侧面描写是烘托的内容,是烘托的手段,侧面描写的目的、作用才是烘托,或者说才是侧面烘托。

我们还可以从侧面描写的概念上做一些探究。

侧面描写是用景物烘托和其他人物的反应、对比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方法。

这种手法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是说,侧面描写时主要描写对象多是人物形象。

因此,用景物烘托人物(形象、感情等)和用其他人物的反应、对比来突出主要人物(性格、形象等)都是侧面描写。

就是说,侧面描写的内容一般的一是景物,二是次要人物。

再细说,写景干什么?答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形象、感情等);写次要人物的反应干什么?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者说写次要人物的目的就是要突出主要人物。

这里的写景和写次要人物相对于要写的主要人物来说就是侧面描写。

烘托之所以可以叫侧面烘托(衬托),就是因为它是把侧面描写的内容作为陪衬使主要事物(作者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的原因。

可见,侧面描写的内容是作烘托的事物,被烘托的事物是主要事物。

换言之,侧面描写是就内容说的,或说是就手段说的,侧面烘托(衬托)是就这一内容、手段的目的、作用来说的。

所以分析同一首诗或一首诗的同几句话的表现手法时,我们有时说是侧面描写,有时说是侧面烘托。

两种说法都对,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所以,可以这样说:侧面描写和侧面烘托联系非常紧密,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儿;它们的关系是内容和目的、作用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作用的关系。

——上边,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用景物烘托人物的情况,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

”景物是“桃花潭水”,特点是“深”,深深的桃花潭水也比不上汪伦的情深,这就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用其他人物的反应、对比来突出主要人物的情况如《陌上桑》,诗中要表现秦罗敷的美貌,却重点写了“行者”、“少年”等的反应,而“行者”、“少
年”等的具体反应就从侧面烘托了秦罗敷的惊人的美貌。

烘托还有以物托物的情况。

如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练一练6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8年江苏卷)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渲染与烘托有什么区别?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很多时候它们合在一起说,如我们常常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这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具体来说,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可以用来写人和写物(景)。

它们的区别之一是:前者从正面着笔,多用夸张手法,是由此言此,目的是直接表现所写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直接表现事物(包括景物)的本质特征;后者从侧面用墨,是由此言彼,目的是通过所写的景物,或者是通过所写的其他人物的反映、对比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景物、事物或者人物)。

它们的区别之二是,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

叙事诗中对人物或对事物的铺叙手法就是渲染。

如《孔雀东南飞》中开头对刘兰芝的纵向铺叙就表现了刘兰芝的聪明、勤劳、能干、有教养,后边对刘兰芝的横向的铺陈排比
就表现了刘兰芝的美丽和举世无双。

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创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的寒冷及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以突出秋寒,这就是渲染的手法。

作者渲染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氛围来烘托诗人的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这种情况从情、景关系考虑,说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也对。

【练一练61】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中的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wxt/list.aspx?ClassID=3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