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语言学与大众语篇_对美国新闻周刊的批评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6期
(总第97期)1998年11月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全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批评语言学与大众语篇
———对美国新闻周刊的批评性分析
张延续
摘 要 批评语言学是批判理论在语言学方面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关系。

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从分类、情态、口
语体等角度,分析美国新闻周刊,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揭示意识形态对其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 分类;情态;口语体;内容分析
一、引言
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已有近20年的历史。

它以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是西方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在语言学方面的一个分支。

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萨丕尔(Edward Sapir)和沃夫(Benjamin Lee Whorf)的“语言相关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运用适当的语言学理论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关系,是批评语言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韩礼德称之为“自主语言学”(autonomous linguistics)之外的“工具语言学”(instrumental linguistics),其地位已得到语言学界的公认。

本文将运用批评语言学的理论,从分类(categorization)、情态(modality)和口语体(oral model)等三个角度,分析《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等三家美国新闻周刊的语言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进一步揭示意识形态对它们的影响。

二、分类
韩礼德认为,意念功能(亦称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是语言的元功能(metafunc2 tion)之一,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
种经验的表达”。

(陈中竺,1995)分类是体现语言意念功能的手段之一,它指的是通过语言,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归类。

在大众语篇中,报刊对事物或人的不同描述,往往能反映其意识形态背景。

笔者从1994年的《时代》周刊中随机选取了4篇对华报导进行分析,The Spirit Survives(1994.6.
6)是一篇关于西藏的报导;G ood Cop,Bad Cop (1994.3.14)对中国人权状况和“持不同政见者”作了报导;Close Shave(1994.7.11)和The Threads of Truth(1994.8.1)报导了香港港督的“政改”和中国政府对香港“自由民主”的影响。

下列词语是对被报导者的目的、行动及行动结果的描述,笔者作了分类。

(—→表示行动的结果,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词出现的次数,Lai是香港一个提倡“民主”的报业大亨。

)
1.中国政府:
(1)Snarl words:—→inequality
(2)概念意义为贬义的词:torture(2);—→(cultural)genocide;corruption(2);massacre
(3)概念意义为中性的词:repression(6); crackdown(3)
2.达赖喇嘛:
(1)概念意义为褒义的词:(Tibetan)god2
king;independence(4);self2determination;self2 government;cause;nationalist cause
(2)概念意义为中性的词:(temporal and spiritual)leader;ruler;(the Tibetan)leader
3.彭定康:
Purr words:democratization;democracy
i:
Purr words:pro2democracy;freedom
依据福勒(Fowler,1991)的分析方法,在研究分类时,将褒贬不同的词列表显示即可。

但是笔者认为,为了适应我国英语教学的需要,不应局限于福勒的工具体系,而应从语义学的角度对分类作进一步的分析。

意念功能同利奇(G eoffery Leech)提出的“表现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相似,表现功能能够表达说话者的“感情及态度”。

(Leech, 1983:40)利奇将词义分为7种不同的类型,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

词语的情感意义和表现功能密切相关。

利奇认为,当词语的情感意义处于主导地位,而概念意义居其次时,读者或听众便不大可能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会“上当”(“taken in”) (Leech1983:43),不自觉地站到作者的立场上。

他认为,snarl words和purr words是对情感意义进行利用的典型。

像fascist、communist、Japs、reds、nigger等词,在西方具有消极的情感意义,是所谓的“snarl words”;而democratic、freedom、human rights、equality等具有积极的情感意义,是“purr words”。

利奇强调,purr words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它们只能说明使用者对某事或某人持赞同态度。

(Ibid:44~45)在这4篇报导中,《时代》周刊认为中国在西藏造成“inequality”,而对彭定康和报业大亨则用了freedom和democ2 racy等词,这鲜明地体现了《时代》周刊对港英政府及“民主”人士的支持。

许多词汇的概念意义褒贬鲜明。

《时代》周刊利用“概念意义操纵”(Conceptual Engineer2 ing),(Leech,1983:47)将褒义词用于其支持的一方,而将贬义词用于其对手。

从列出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周刊为中国政府塑造的形象:压制民主,贪污腐化,破坏西藏文化,拷打
西藏人民,而将达赖喇嘛塑造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自治”的旗手。

在英语中,“大部分词语的意义都是中性的(Neutral)”,(刘全福,1997)随着语境或搭配的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附加意义,即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

像文中的repress、repres2 sion、crackdown,有时具有褒义,比如,repress bribery(制止贿赂)、a crackdown(严厉打击)on drug smugglers”等。

(陆谷孙,1995)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却具有贬义,比如,《时代》周刊在3月14日对中国政府逮捕“人权”分子作了报导,称之为“a crackdown on dissidents”和“political repression”。

由于上下文和搭配的影响,在这篇报导中,这两个词是贬义的,暗示中国政府的“专制”。

此外,在上述关于西藏的报导中,《时代》周刊将达赖喇嘛塑造为西藏的世俗和精神领袖,因此,ruler和leader也就具备了积极的搭配意义。

三、情态
情态是表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它可以表达个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担的义务、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等。

福勒认为,情态能表现作者或说话者的“评价”或“态度”。

(Fowler,1991: 85)通过分析情态,可以推断出报刊对事件或人物的态度。

表示情态意义的途径很多,本文主要分析直接引语、情态动词和某些情态形容词。

1.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是话语再现的方式之一。

由于它出自被采访者之口,往往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很重要,因为它能产生“真实感”(authenticity)。

(Cappon,1982:79)美国新闻周刊利用这一点,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其主要方法是对被采访者进行选择,优先采用同其意见一致的观点,对于相反的观点,则很少采用或根本不提。

这样,被采访者的观点就成为编辑观点的佐证,少量不同的观点能产生一种不偏不倚的假象。

比如,在The Human Rights G ame(Time,1994.
1.31)中,一共有10处直接引语,出自6个被采访者之口,他们分别是中国的学运分子、“人权”分子、法国汉学家、美国国务院官员和两个“亚洲观察”的官员。

在这篇报导中,《时代》周刊根本没有采用同其立场相反的意见,例如,Harry Wu说:
“...one third of Chinaπs tea production is from the laogai camps....China has the biggest slavery enter2 prise in the20th century.”
美国新闻周刊常常略去被采访者的姓名。

这违反了新闻写作的原则:记者绝对不能用来源不明的材料写作报导。

(MacDaugall,1982:49)比如,在Mao Lives(Time,1994.1.10)中,作者写道:“Says a Chinese academic:‘I hate him(毛泽东)...’”
2.情态动词和情态形容词
依据福勒的工具体系,情态意义可分为以下几种:真实性(Truth)、责任(Obligation)、可取性(Desirability)等。

(Fowler,1991:85~87)真实性指作者对事物的真实程度所作出的判断。

比如,will表示绝对肯定(absolute confi2 dence);could、likely、may等表示可能性;一般现在时也能表示“绝对肯定”,强调习惯性行为或普遍存在的状态。

例如:
(1)In both Washington and Beijing,one com2 mon prediction is that China will start flexing its mil2 itary muscle in the Taiwan Straits in the near future. (Time,1995.7.3)(“will”表示肯定的语气,强调中国将造成的威胁)
(2)But when the holy month ends next week, millions of Indonesians may still go hungry.(U.S. News&World Report,1998.1.26)(“may”表示可能性,表明对印度尼西亚人民前景的推测)
(3)In a full2blown Letπs G et Saddam scenario, the sweep could last four months as...(Ibid,1998.
2.23)(“could”表示可能性,暗示美国不大可能对伊拉克进行全面进攻)
(4)A successful insurrection might spread south toward Baghdad.(Newsweek,1998.3.23)(“might”亦表示可能性)
(5)With the big brawl over1997just about finished,some people fear for their future in Hong K ong.(Time,1995.7.10)(一般现在时表示完全肯定的语气,作者暗示香港的前途悲观)
(6)But it seems unlikely that the Taiwanese will be scared off in the midst of unprecedented democratic freedoms and economic prosperity.(Ibid, 1995.8.7)(情态形容词unlikely表示可能性,作者表明其政治偏见)
情态动词ought to、should、must等,能表示作者对被报导者的态度,即作者认为被报导者是否有义务采取某一行动。

例如:
(7)We should make it a goal to take as much of the rest of life with us as is humanly possible.(Ibid, 1995.10.30)
可取性能体现报刊、读者、被报导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报刊处于主导地位,能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评价,而读者处在被动的、受影响的地位。

例如:
(8)In fact what flared up last week was two rather separate wars,connected by the thuggish in2 tentions of Saddam Hussein.(Ibid,1996.9.16)(“thug2 gish”表现作者对萨达姆的厌恶)
当然,表现情态意义的途径很多,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当予以充分注意。

四、口语体(oral model)
福勒(1991:61)强调语言的“暗示”(cue2 ing)作用,认为少量具有口语特色的句子或词语能使新闻报导变得生动、有活力。

从总体上看,这三家新闻周刊所使用的是正式书面语言,但是,有时也会运用一些口语特色很强的词语或句子,比如省略句、俚语、口语词、感叹词等,以及具有口语特色的修辞方法,比如双关、头韵、尾韵等。

例如:
(9)At first,G OP leaders wisely kept mum,al2 lowing Clintonπs troubles to dominate the headlines. (Newsweek,1998.2.9)(“mum”,口语词,意为“沉默的”)
(10)Itπs a hard2to2prove he2said2she2said mat2 ter,anyway,and one that the public thinks he has little business investigating in the first place.(Ibid, 1998.2.9)(合成词具有口语特征)
(11)According to the first lady,you sit down with your hubby to watch a movie and have a good time that evening.(U.S.News&World Report, 1998.2.2)(“hubby”,口语词,意为“丈夫”)
(12)Even if Clinton is unfaithful,his wife considers those who would use that to ruin his politi2 cal career as the really bad guys.Not her Bill.(Ibid) (省略句)
(13)Hong K ongπs project is much wider in aim and scope,but Macaoπs champions see their venture
as the fruit of greater savvy.(Time,1994.9.19) (“savvy”是俚语,意为“智慧”,这里能产生幽默的效果,隐含着对葡萄牙殖民者的赞扬)
(14)In this lock2πem2up2and2throw2away2the2 key era in America,however,it is hard to drum up sympathy for poor,often minority,often guilty de2 fendants.(Ibid,1995.6.19)(这个合成词口语色彩很浓,使用了“them”的缩写形式)
(15)Oh!Madame First Lady!(Ibid,1995.8.
7)(感叹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16)Bear in the China Shop(Ibid,1994.11.
28)(“China”有双关意义,提醒读者要注意中国投资市场的巨大风险)
(17)下列标题分别运用了头韵和尾韵,易读易记。

头韵:How The War Was Won(Time,1996.
9.9)
Saddamπs Swift Sword(Ibid,1996.9.9)
The Big Bang or a Big Bust(Newsweek,1998. 2.2)
Cold Case Confidential(Ibid,1998.1.26)
Starr Struck(U.S.New&World Report,1998.
2.2)
The bailout backlash(Ibid)
尾韵:The Cool Cruel Seashore(Time,1996.
5.20)
A Curt K ing Kurt(Ibid,1996.9.9)
The S oul of Dole(Ibid,1996.8.19)
Mac Back In Black(Newsweek,1998.1.26)
Publish and donπt perish(U.S.News&World Report,1998.1.12)
五、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始于30年代,主要对新闻事件的报导频率进行统计,以揭示媒介的意识形态背景。

(Bell,1991:213)笔者对《时代》周刊1993、1994年的多数对华报导作了统计(1993年5~7月及4月5日的《时代》周刊无法查找,故不包括在内)。

在这21个月内,对华报导共84篇,其中有19篇(2216%)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及对西藏的管理,报导魏京生等“持不同政见者”,支持西藏“独立”;13篇(1515%)报导香港“政改”及争取“自由民主”的活动;9篇(1017%)涉及中国经济问题;13篇(1515%)涉及事故、犯罪和贪污腐败。

上述报导占对华报导总数的6413%。

其它有关中国领导人、教育、工人生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消息,也多从反面进行报导,对中国近年来的成就则很少提及。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对新闻报导有很大的影响。

六、结束语
总之,分类和情态是美国新闻周刊将意识形态注入语篇的主要工具,口语体能增强可读性,加强读者的认同感,为进一步影响读者创造条件。

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能体现报刊立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读者接触西方新闻报导的机会越来越多,批评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福勒的工具体系内容丰富,我们应当以其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大众传播以及语言学理论,对西方的大众语篇进行综合分析,为教学服务,帮助读者认清西方媒体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陈中竺.语篇与意识形态:批评性语篇分析.外国语,1995(3).
[2]刘有源.美国新闻事业概况.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4.
[3]刘全福.对语义褒贬现象的语言学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
[4]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5]Bell,Allan.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Basil Blackwell Ltd,1991.
[6]Cappon,Rene J.News Writing.The Associated Press,1982.
[7]Clurman,Richard M.To the End of Time.Si2 mon&Schuster,1992.
[8]Coates,Jenniffer.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Croom Helm Ltd.,1983.
[9]Fowler,nguage in the News,Rout2 ledge,1991.
[10]Halliday 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Edward Arnold Ltd,1978.
[11]Leech,G eoffrey.Semantics,Richard Clay Ltd, 1983.
[12]MacDaugall,Curtis D.Interpretative Report2 ing.
[13]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82.
[14]Parenti,Michael.Inventing Reality,St. Martinπs Press,Inc.1986.
(作者单位: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英语教研室 210039)
(责任编辑 李绍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