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不同放蜂方法对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7,23(24)赤眼蜂不同放蜂方法对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试验
杭德龙
(巢湖市植保站,安徽巢湖238000)
摘要:在螟蛾发生盛期释放赤眼蜂,对控制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有较好的效果。
为了解不
同放蜂方法的效果,该研究对蜂卡放置高度、放蜂数量、放蜂点数进行了田间试验,考察其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掌握最佳放蜂方法,从而为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蜂卡以放置在水
稻上部叶片内、每hm2设置120个放蜂点、每hm2放蜂量15万头效果最好。
关键词:拟澳洲赤眼蜂;放蜂方法;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保苗(叶)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24-0064-03
稻田释放赤眼蜂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为害是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了解赤眼蜂不同释放方法的控制效果,探讨稻田人工释放赤眼蜂应用技术,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示范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笔者在中稻上进行了蜂卡不同放置高度、每hm2不同数量、每hm2不同点数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一、二代二化螟和四(2)代稻纵卷叶螟试验,初步结果表明:蜂卡设置高度以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处理效果优于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20cm和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5cm处理;每hm2设置放蜂点数120个点效果优于75个点、每hm2放蜂量15万头效果优于7.5万头。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选择在巢湖市中垾镇庙集村民委员会涧吴村民组的中籼杂水稻秧田(一代二化螟)和赵桥村民组中籼杂水稻大田中进行,水稻品种为协优084等。
试验放蜂蜂种为稻螟赤眼蜂,蜂卡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
1.2试验设计
1.2.1放蜂高度比较防治对象为一代二化螟、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卷叶螟。
设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20cm、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5cm、蜂卡置于上部叶片内、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五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
1.2.2放蜂密度比较防治对象为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
设每hm275点放蜂、每hm2120点放蜂、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4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
1.2.3放蜂量比较防治对象为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卷叶螟。
设每hm2每次7.5万头放蜂量、每hm2每次15万头放蜂量、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4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
试验放蜂田每处理小区面积一代二化螟每0.067hm2(秧田)左右,二代二化螟与四(2)代稻纵卷叶螟0.67hm2(大田)左右,选择上年二化螟越冬基数较大区域的水稻田。
不防治对照田选距离放蜂田150m以外的田块,面积分别为0.033hm2、0.033hm2、0.027hm2,不防治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
在不防治田的相邻田块选定农民自防田,面积分别为0.08hm2、0.073hm2、0.047hm2,由农户按自己的决策进行病虫防治。
1.3放蜂时间和方法根据本地虫情监测结果,于二化螟越冬代、一代蛾始盛期和稻纵卷叶螟四(2)代田间发蛾盛期开始放蜂,连续放蜂3次,每次每hm2放蜂15万头。
方法是在放蜂点插1.5m高的竹杆一根,按试验方案要求将分好的赤眼蜂卡用针线缝在一次性水杯的内侧底部,棉线从杯子底部穿出,捆在竹竿上,杯口向下,悬挂在竹竿上。
1.4效果计算采用以下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寄生率(%)=〔镜检寄生卵块(粒)数/镜检卵块(粒)总数〕×100;
二化螟保苗效果(%)=〔(对照田螟害株率-处理区螟害株率)/对照田螟害株率〕×100;
稻纵卷叶螟保叶效果(%)=〔(对照田卷叶率-处理区卷叶率)/对照田卷叶率〕×100;
控虫效果(%)=〔(对照田百丛虫量-处理区百丛虫量)/对照田百丛虫量〕×100。
1.5试验基本概况
1.5.1二化螟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5月10—28日、高峰期5月17—18日,一代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分别于5月21、25、27日3次释放赤眼蜂,于5月25、27、30日采收各处理区的卵块带回室内镜检;6月1日调查螟害率;试验区放蜂期间病虫防治:赤眼蜂释放田与不防治对照田未用药进行害虫防治;农民自防田5月28日施药一次,每h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80mL防治二化螟。
一
基金项目: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项目。
作者简介:杭德龙(1963—),男,安徽巢湖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收稿日期:2017-11-30 64
23卷24期
代二化螟发蛾盛期7月20日至8月2日、高峰期7月27日,二代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分别于7月26日、30日、8月2日3次释放赤眼蜂,8月25日调查螟害率与残虫量;试验区放蜂期间病虫防治:赤眼蜂释放田与不防治对照田分别于7月15日、21日每hm2用25%吡蚜酮WP450g加12.5%井冈·蜡芽菌AS2250mL防治稻飞虱与纹枯病;农民自防田分别于于7月15日、21日每hm2用25%吡蚜酮WP450g加12.5%井冈·蜡芽菌AS2250mL防
治稻飞虱与纹枯病,8月4日每h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80mL防治二化螟。
1.5.2四(2)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本地四(2)代稻纵发蛾盛期7月15—25日、高峰期7月20日,发生程度为轻发生。
7月15日、19日、23日各放蜂一次,7月30日调查卷叶率与残虫量。
试验区放蜂期间病虫防治:赤眼蜂释放田、不防治对照田与农民自防田7月15日、21日每hm2用25%吡蚜酮WP450g加1
2.5%井冈·蜡芽菌AS2250mL 防治稻飞虱与纹枯病。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放蜂高度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2.1.1对二化螟的控制效果由表1可知,不同放蜂高度对一代二化螟的控制效果以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效果最好,平均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螟害株率分别为27.17%、4.86%、1.83%,保苗效果为40.39%。
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处理卵块寄生率显著高于蜂卡放置在距水稻叶片顶端5cm处理和空白对照;卵粒寄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螟害株率各处理差异不显著。
表1不同放蜂高度对一代二化螟的控制效果
处理方法
叶上20㎝叶上5㎝上部叶片内空白对照农民防治田
卵块
寄生率(%)
17.8
16.27
27.17
15.6
差异水平
ab
b
a
b
A
A
A
A
卵粒
寄生率(%)
3.12
3.43
4.86
1.98
差异水平
ab
ab
a
b
A
A
A
A
螟害率
比例(%)
2.17
1.93
1.83
3.07
2.37
差异水平
a
a
a
a
a
A
A
A
A
A
由表2可知,不同放蜂高度对二代二化螟的控制效果以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效果最好,保苗效果与控虫效果分别为47.58%、54.66%。
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处理螟害株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显著高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控虫效果显著低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
表2稻田释放赤眼蜂控制二化螟、稻纵效果调查统计
处理方法
叶上20㎝叶上5㎝上部叶片内7.5万头/hm2 15万头/hm2
75点/hm2 120点/hm2农民防治田空白对照一代二化螟螟害率
比例
(%)
2.17
1.93
1.83
2.37
3.07
相对
防效
29.32
37.13
40.39
26.93
19.86
21.5
12.56
22.8
二代二化螟螟害率
比例
(%)
31.25
28.57
19.94
29.21
47.79
43.48
66.98
1.13
38.04
相对
防效
17.85
24.89
47.58
330
266.67
263.33
190
97.03
二代二化螟残虫量
数量
(头/100丛)
373.33
300
243.33
38.51
50.31
50.93
64.6
25.67
536.67
相对
防效
30.44
44.1
54.66
0.42
0.58
0.17
95.22
四(2)代稻纵卷叶螟卷叶率
比例
(%)
59.62
100
44.23
83.65
0.3
1.04
相对
防效
100
100
100
6.67
13.33
6.67
71.15
20
四(2)代稻纵卷叶螟残虫量
数量
(头/100丛)
66.65
100
33.35
66.65
相对
防效
100
100
100
100
2.1.2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保叶效果、控虫效果各放蜂处理均为100%,见表2;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放蜂处理卷叶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见表3。
表3不同放蜂高度防治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效果比较
处理方法
叶上20㎝叶上5㎝上部叶片内农民防治田空白对照
二代二化螟螟害株率
比例(%)
31.25
28.57
19.94
1.13
38.04
差异水平
ab
ab
b
c
a
A
A
AB
B
A
二代二化螟残虫数
数量(头/100丛)
373.33
300
243.33
25.67
536.67
差异水平
ab
ab
ab
b
a
A
A
A
A
A
四(2)代稻纵卷叶率
比例(%)
0.3
1.04
差异水平
b
b
b
b
a
B
B
B
AB
A
四(2)代稻纵残虫数
数量(头/100丛)
20
差异水平
b
b
b
b
a
B
B
B
B
A 杭德龙赤眼蜂不同放蜂方法对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试验65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7,23(24)
2.2不同放蜂密度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2.2.1对二化螟控制效果对二代二化螟螟害株率相对防效和控虫效果以每hm2放蜂15万头处理最好,分别为47.79%、50.31%,见表2;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每hm2放蜂15万头处理螟害株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但显著高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百丛残虫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见表4。
表4不同放蜂数量控制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效果比较
处理方法7.5万头/hm2 15万头/hm2农民防治田空白对照
二代二化螟螟害株率
比例(%)
26.93
19.86
1.13
38.04
差异水平
ab
b
c
a
A
AB
B
A
二代二化螟残虫数
数量(头/100丛)
330
266.7
25.7
536.7
差异水平
ab
ab
b
a
A
A
A
A
四(2)代稻纵卷叶率
比例(%)
0.42
0.3
1.04
差异水平
ab
b
ab
a
A
A
A
A
四(2)代稻纵残虫数
数量(头/100丛)
6.67
20
差异水平
b
b
b
a
AB
B
B
A
2.2.2对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对四(2)代稻纵的保叶效果和控虫效果也以每hm2放蜂15万头处理最好,均达100%,见表2。
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每hm2放蜂15万头处理卷叶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百丛残虫量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均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无差异。
见表4。
2.3不同放蜂点数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2.
3.1对二化螟控制效果对二代二化螟螟害株率相对防效和控虫效果以每hm2设置120个处理放蜂点效果较好,分别为66.98%、6
4.6%,见表2;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放蜂处理螟害株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其中hm2设120个放蜂点处理螟害株率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放蜂处理百丛残虫数显著高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见表5。
表5不同放蜂点数控制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效果比较
处理方法75点/hm2 120点/hm2农民防治田空白对照
二代二化螟螟害株率
比例(%)
21.5
12.56
1.13
38.04
差异水平
b
bc
c
a
AB
B
B
A
二代二化螟残虫数
数量(头/100丛)
263.3
190
25.7
536.7
差异水平
ab
ab
b
a
A
A
A
A
四(2)代稻纵卷叶率
比例(%)
0.58
0.17
0.3
1.04
差异水平
a
a
a
a
A
A
A
A
四(2)代稻纵残虫数
数量(头/100丛)
13.3
6.7
20
差异水平
ab
ab
b
a
A
A
A
A
2.3.2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四(2)代稻纵为害稳定期调查结果表明,每hm2设置120个放蜂点处理保叶效果为83.65%、控虫效果为66.65%,见表2;对各处理的卷叶率、百丛残虫量进行新复极差检测,结果放蜂处理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见表5。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稻田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蜂卡设置高度以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处理效果优于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20cm和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5cm处理;每hm2设置放蜂点数120个点效果优于75个点、每hm2放蜂量15万头效果优于7.5万头。
建议采用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应每hm2设置120个点、每hm2放蜂量15万头以上且将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
由于本地四(2)代发生程度轻,各放蜂处理对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均偏好,在稻纵中等以上发生时不同放蜂方法的控制效果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试验。
(责编:张宏民)
以下),按照平衡施肥技术,以优质有机肥为主原则落实生产措施,四是通过全程绿色稻米质量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5.3调优品种革新技术要夯实稻米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不断培育和选用新的优质品种。
近期要对现有品种进行好中选优,抓好提纯复壮和品种繁育,远期应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引进一批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的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抓好品种储备。
另外,稻米品质不仅与品种有关,还与栽培管理关系也十分密切,应切实抓好一批优质、高产节本,降耗、增效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确保优质稻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技术路线推进。
5.4抓好龙头企业培育,提高稻米业产业化水平龙头企业不仅能够推进产业化经营,而且能够带动基地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做大做强稻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至关重要。
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龙头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整合优势,成立企业协会,统一“沛县”大米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包装质量和产品档次,真正把优质稻变成优质米。
其次,要加快培育,建设区域性、规模化的优质稻米批发市场,形成贯通城乡,覆盖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的优质米销售网络。
再次,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和农民共同在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益。
(责编:徐焕斗)
(上接25页)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