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铭之技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书铭之技探讨
宋书铭之技探讨潘咏周
宋书铭之名,最先见于拳书者为许宠厚禹生之「太极拳势图解」。

许着于民国十年出版,其在太极拳之流派一章内有云:「唐许宣平所传太极
拳术名三世七,传宋远桥。

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经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

本社
〈按许氏在北京西斜街设北京体育研究社,以教授太极拳为主〉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

当时许氏亦同
受学,许氏设社提倡太极拳,所聘教员皆为一时之杰,而愿受学于宋书铭,宋之拳艺当为诸人所折服,可以想见。

观王新午所著「太极拳法阐
宗」内述:诸师闻宋氏名,相与访谒,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
寻丈以外,于是纪、吴、许、刘诸师皆扣首称弟子,从学于宋」。

王新午从学于许禹生,其所述经过情况,必闻诸许氏所言,为许氏所亲历,
想无夸张之处,否则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老师威风?
宋书铭为清室遗老,久于项城袁世凯幕府,许氏等与其相交,在民初袁氏秉政之时,宋年已七十,时纪子修年逾六十,与宋相若。

许氏等从宋
学,传说宋约学后,不得转授,纪子修乃谓宋曰:「某因练拳者,一代不如一代,虽学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开诚相授,亦为斯技
沦胥之
一大原因,故不辞老朽,拜求指教,即为异日转授他人,若学后不得转授,某已年逾六十,将于泉下教鬼也」,遂独辞出,其从游者,终无所
得云。

宋书铭所传拳谱,名「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谓其祖先宋远桥所手记者。

其所述太极拳流派为许俞程殷及张三丰,为许禹生据以成太
极拳之流派一章。

其拳谱则有许宣平之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俞氏之真义歌;程灵洗之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

其拳架名三世七,以共为三十七式,传以单式为主,熟练后,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名长拳。

刘彩臣之学生李先五着太极拳一书中
,有宋氏拳谱式名称。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一书,曾于民国初年宣露于世,王新午谓前辈多有抄存者,其于民国七年始得之,可
见当时视之甚为珍秘;现在此谱并无印本,祇可在董英杰所著之「太极拳释义」一书内可见到「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一篇,但不知是否原
文。

至李先五之太极拳书,目前尚无印本见售,仅可于徐震之太极拳谱辨伪一书内所录源流一章见到八篇歌论,至拳式名称可于董英杰所录之
「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与李英昂之精简太极拳第四章太极拳简化史略注五可以查到。

宋氏拳谱所述之许俞程殷四家之传,徐震谓:「考许宣平事,见宋纪有功唐诗记事本末。

然谓许传太极拳,则自古无此说也。

程灵洗事,见陈
书及南史。

史祇谓少以勇力闻,步行日二百里。

便骑善游,不言其得拳技之传于韩拱月也。

程珌乃宋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其所著为洺水集,许
氏注中,称绍兴中进士,及着有洛水集皆误。

〈按言许禹生著作内所注为误〉。

又程珌擅武技之说,载籍所无,牵强依托,尤可哂也。

俞氏及
殷利亨等诸人,荒渺无稽,真子虚乌有之流矣」。

许程两家,人虽可考,但言传太极拳事,牵强依托,尚属可信;至言俞殷诸人荒渺无稽,子
虚乌有,徐氏未免武断。

盖宋书铭自云为宋远桥后,既谓其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为撰歌谱以自神其术,决不致以子虚乌有者为其所依托,祇
可说俞殷诸人在武艺拳技方面,不见经传而已。

且现时研究宋书铭之太极拳艺,应就实质方面研讨,对于其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似不太重要。

其依托伪撰之歌谱,虽袭用王宗岳拳谱,武禹襄语,如开合鼓荡主宰定等,其作伪之迹甚明,但其能从研习中,自编歌诀,虽无特出之发明
,不可不谓即是其研究之心得。

如十六关要论,心会论,八字歌,功用歌等四篇说明身体各部之作用与主辅,将沾连粘随,轻灵坚硬,阴阳开
合,掤才履挤按,采才列肘靠等编为歌诀,便于记诵。

较诸所谓乾隆旧抄本窜入歌诀等文,工拙不可同与,惜其依托伪撰,造作师承,以自神
其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以致此几篇歌诀,落得一个伪撰之名。

如果当时能堂堂正正地用自已之名发表,有价值之作,自可传之后世,百
年千载,其名随之不朽。

现在好像一个私生子,总是立不到人前,此为作伪者戒也。

宋书铭太极拳之功,据王新午之记述,是在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人之上。

其所练拳架颇近《杨氏,拳式名目
几乎全同杨氏谱,祇删去其重复之名目;因之徐震谓:「宋之太极仍为杨氏之传,特讳其所自来,而作伪以欺人耳」。

并谓:「予闻宋书铭之
太极拳架颇近杨氏,周秀峯曾言之,后问龚润田,其说亦同周君」。

故徐氏益断定宋氏之拳,传自杨氏,作伪以欺人。

诚然,徐氏之断,太极
拳自杨露禅得陈氏之传儿传授日广,当民国初年时已七十岁,功力可观,非有数十年纯功不能到此境界;假定以四十年计,则当其三十岁左右
,正当杨氏第二代班侯、健侯在盛年之时,亦正杨氏声名日隆之时;宋氏非由杨氏直接传授,必亦为间接传授,此可想象之事。

而况有周秀峯
与龚润田诸人之言证之,此可确信而无疑者也。

惟徐氏所忽略者有两事:一为许着之「久客项城幕」一语,二为宋氏拳式名目几乎全同杨氏谱
,其不同者如何均未予深入研讨。

细思「久客项城幕」一语,宋书铭在袁世凯处时间必甚久,决非二三年,恐在十年左右。

袁氏由朝鲜回国后
,于光绪二十五年〈民国十三年,公历一八九九年〉到济南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十七年〈民前十一年,公历一九○一年〉调任直隶总督,光绪
三十三年〈民前五年,公历一九○七年〉解除直隶总督职务,进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宣统元年〈民前三年,公历一九○九年〉十一月
回籍养疴。

宣统三年〈民前一年,公历一九一一年〉八月清廷复起用袁氏为湖广总督未就,九月派为钦差大臣负指挥军事大权,旋加封为一等
侯爵,任命内阁总理大臣。

民国成立,袁氏当政为大总统。

自袁氏由朝鲜回国于光绪二十五年到鲁而津入京,回籍复出于民国元年任大总统为
时十三年。

宋书铭客于袁氏幕,假定十年计,则宋氏于光绪二十七八年即在袁氏处,或更早之,亦未可知。

袁氏于光绪二十六年因见鲁人为陈
耕耘所立碑记,知太极拳为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专精,乃派人至陈家沟访聘陈延熙先生至济南袁氏处教其子侄拳艺;后延熙先生随至天津,于光
绪三十二年间〈民前六年〉以母老辞归。

延熙先生在袁氏处有六年之久,延熙先生为陈长兴先生之孙,耕耘先生之次子,发科先生之父,当时
其拳艺为陈氏之冠。

延熙先生初到鲁省时,著名拳师,与之较技,靡不心服,自是随袁氏由鲁而津,颇受礼遇。

宋书铭既久客于袁氏幕,必知
之而向延熙先生请益陈氏之艺。

宋氏已学杨氏之拳,再以得之于陈氏者,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乃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伪撰歌谱以自神其术
,而讳其拳艺之所由来。

许、纪、吴、刘等与宋推手,竟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輙顺其腕与肩,掷
至后方寻丈以外,观此宋氏必得陈氏缠丝劲之精义矣。

益有进者,即从宋氏拳式名目中不同于杨氏者研究,审其所由来。

其不同之名称有:弯
弓射雁,雀起尾,弹指,泰山生〈升〉气,推碾,挂树踢脚,等数式名称。

〈又有簸箕式一名称,不见于杨氏太极拳,但见于杨氏太极长拳〉
惜此数式不同名称者,不知如何演法,惟其中有「泰山升气」一名称,是陈氏老架十三势拳套中名称,可于陈绩甫先生所著之「陈氏太极拳入
门总解」一书内查到,此式为单鞭与切地龙中间之动作,〈现在拳套名称已无此名称,动作仍有,归入切地龙一着内〉,其演式为:左腿在前
仆步,右腿屈膝下蹲,左拳在前近左膝,又右拳在后高举有上升之意。

泰山言步法之稳固,升气言气势之上升;切地龙是向下之势,所以先向
上升,然后向下,再接演上步七星,由下而上,气冲北斗;如此上而下,下而上,上中寓下,下中寓上,即是阴阳互用,灵活巧妙,其关键全
在中间之转势,因之「泰山升气」实为拳套上下着中间之关键动作,宋氏取之编入其拳式中。

又其中「挂数踢脚」一名,是在左右分脚之后,
在杨家拳套,是为转身蹬脚;宋氏在「肘下捶」下有「转身蹬脚,是否因此在分脚后,改为踢脚,并用挂树两字,亦来自陈家。

考陈家头套十
三势架,在左插脚下有「蹬一招」一着,因在转身同时两臂转向胸前交合,两手好像挂在树上一样旋转着,所以亦称「挂树蹬脚」,宋氏亦取
之以说明两手之动作,由此可更确信曾受陈氏延熙先生教益之明证。

从宋书铭之拳艺与人推手,运用之巧妙,是有陈氏缠丝劲法,及观其拳式名称之有「泰山升气」与「挂树」字样;以及其在袁氏幕府之时间,
与陈延熙先生必有一段时间相遇,以种种迹象研讨,可以断言宋氏之艺,先习杨氏,后遇陈延熙先生受陈氏之学,遂达神奇之技,实非偶然也。

王新午著作谓:「宋氏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播于世,允为杰作;惜其晚年困瘁家居,抱道自娱,积稿盈室,许公
禹生数敦其出,皆不起,继以重金求其稿,亦不许,仅承其口传心授一鳞半爪耳。

旋居保定作古,其遗着不知流落何所,徒令人向往而已」。

设宋氏能不自私而将研究积稿公诸于世,则今日习太极拳者所得裨益,而以另一种态度视之、推崇之、尊敬之;宋氏果能如此,亦不致假托古
人,造作师承,落得作伪欺人之讥可惜亦复可叹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